汪兆龍
從前,一個有錢人家請了個教書先生,每天總給先生吃冬瓜。先生實在受不住了,就問東家:“是不是你們家就喜歡吃冬瓜?”東家煞有介事地答道:“是啊,冬瓜不僅味道好,還能補眼睛,吃得越多,眼睛越亮?!?/p>
有一天,東家來到書房,看見先生站在窗前向遠處眺望,就問先生干什么。那先生一本正經(jīng)地說:“我正在看城里演戲呢!”東家聽了大為詫異,忙問:“城里演戲,你在這里怎么能看得見呀?”那位先生笑了笑說:“因為頓頓吃冬瓜,所以目光已經(jīng)很好了。”
讀了這則笑話,你一定會忍俊不禁,而在發(fā)笑之余,你一定會佩服那位教書先生的好口才。他巧妙地運用了歸謬法,將東家的謬論駁得不攻自破。
所謂歸謬法,也叫引申法,是一種以退為進的反駁方法。先假設對方的錯誤論斷是“正確”的,然后從對方的論斷中導出一個荒謬可笑的結(jié)論來,從而證明對方論斷是荒謬的,站不住腳的。這種歸謬法,我們的古人早就運用了。
古時候講究避諱。唐朝詩人李賀,才華出眾,可他的父親名叫“晉肅”,為了避父之諱,李賀“不得為進士”(因“進”與“晉”音同)。韓愈得知此事,撰文予以駁斥。他先假設其論點是“正確”的,而后就引申出一個結(jié)論:“若父名仁,子不得為人乎?”如果父親名叫“仁”,那么他的兒子就不能做人嗎”一句話,就點穿了避諱的可笑。
在論辯中,歸謬法可以說是人們得心應手的武器。
加拿大前外交官切斯特·朗寧的父母是美籍傳教士,他于1893年生于中國的襄樊,由中國奶媽的乳汁哺育大。他在30歲時參加省議員競選,對手指責他是喝中國人的奶長大的,“身上一定有中國人的血統(tǒng)?!崩蕦帉φu謗者進行有力還擊,他的有力武器就是歸謬法。他對對方說:“據(jù)權威人士披露,你們是喝牛奶長大的,你們身上一定有牛的血統(tǒng)?!苯Y(jié)果朗寧在選舉中獲勝。
有趣的是,有些諺語也是采用歸謬法的形式出現(xiàn)的,充滿著給人啟迪的哲理:
“如果有胡子就算學識淵博,那么山羊也可以上講臺。”
“如果叫喊能幫助建成一座房子,那么驢子就能建成一條街。”
(杜啟榮摘自《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