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一種令我奇怪得吃驚的蠕形動物。
也許由于我的孤陋寡聞,我原先只知蚯蚓有個別名叫“曲蟮”。后來才知道,它還另有尊號被存檔載入《辭海》:蚯蚓,通稱“地龍”…
龍乃神化動物,騰云駕霧,本事通天,連中國歷史上的皇帝老子也爭當它的子孫。而棲身寸土之下,與穴居的蛇蟻之類尚且相形見絀的曲曲小蚓,不知攀上了哪門子親戚,竟然龍袍加身,道貌岸然地做起地下皇帝來了。按說,蚯蚓既受賜封,就該爭氣改變面貌,加速進化,起碼應生出一副鋒利的前爪,做些龍騰的動作,方不有負眾望,可是它沒有。它在“地龍”的美謂中陶醉了,躺在窄小陰濕的“龍宮”中滿足了。它甚至未曾想過像靈蛇或勤快的螞蟻那樣,鉆出穴窟看看日新月異的地上世界,沐浴一番開明的陽光。
蚯蚓懼怕陽光,這種奇怪的生活習性使人捉摸不透。萬物生長靠太陽的原理,似乎對它并不適用。它能在暗無天日的土壤中生存、繁衍,交頭接耳,“唧唧”低鳴。當翻動的泥土把它掀出地表,給以享受日光浴和活動公開的良機時,它卻慌慌張張、賊頭賊腦地鉆進土里躲避了。為何這般不識抬舉?又為何這般不識時務?難道不怕在運行的地殼中窒息、滅亡?不!它并不擔心滅亡,也不曾憂慮在生物進化的激烈競爭中受到淘汰。它具有奇特的再生功能,腦袋掉了能再長出一個,尾巴斷了能再生出一截,對外來挑戰(zhàn)完全可以不屑一顧。這使它淡薄了危機感,退化了竟爭活力,滋長了蜷曲一團的惰性。十足的惰性又演化成一種遺傳基因,延續(xù)不斷,成了蚯蚓家族的世襲性格。
我對奇怪的蚯蚓百思不得其解,連做夢都在尋求它之所以能夠超脫現(xiàn)實的答案?;秀敝校蛔爬系亩汲钦宫F(xiàn)面前,城樓上“地龍國”三個篆體大字格外顯眼。我正欲進城一賞異國風情,門衛(wèi)兜了半天圈子才厲聲喝斥:“看你走路的架勢,全無我‘地龍國姿態(tài),不許入內!”我只得遵照規(guī)矩曲身順著歪門斜道爬入,盡情領略奧妙無比的蚯蚓文化:彎彎曲曲的道路,歪歪扭扭的建筑,身子扭曲成S形的國禮,越拐彎抹角越夠水平的演說,環(huán)節(jié)多多益善的辦事效率,不得直行必得繞過曲曲九十九道彎兒的交通規(guī)則,競技場上各種扭曲表演大獎賽…經受了一番蚯蚓文化的熏陶,出境時我竟失去了筋骨脊梁,連走路也挺不起腰了。我驚叫一聲醒來,方知文化浸徹的厲害。
哎呀呀——不思進化的自命不凡,怕見天日的地下謀生、奇異再生功能所延續(xù)的經久不衰的惰性,故生曲折的自我為難和不愿勇往直前的怯懦,這些構成蚯蚓文化的要素,不就是滋生奇怪現(xiàn)象的土壤嗎?
熱切思盼發(fā)展的人類啊,須和“蚯蚓文化”一刀兩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