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動亂之后的10余年來,在國內(nèi),關于“代”的議論,翻騰著陣陣熱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其中不乏新鮮的高見,也不乏唬人的偽識。思想工作者和青年工作者應博采眾議,科學辨析,以獲得對代和代際關系的正確認識。
從對代際關系最有影響的描述談起
對于代與代之間的明顯差別,人們有種種看法。美國著名文化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專門從人類文化的角度描述了代與代際關系。她認為:“整個世界處于一個前所未有的局面中,年輕人和老年人——青少年和所有比他們年長的人——隔著一條深溝在互相望著,法國人把‘代溝的溝字譯為FOSSE,即一條溝壑。人們可以問:‘代溝在變窄嗎?代溝在彌合嗎?但是一條深深的、人工的溝壑是人類親手所挖,它發(fā)明了一種技術把40年代中期成長起來的人與此后成長起來的人分開了;這樣的問題是不會彌合,不會變窄的?!?/p>
美國未來學家丹尼爾·貝爾認為:“一代人為之艱苦奮斗的事情,在另一代人往往看得平淡無奇。”
我國一些青年學者認為:“大約10年前,中國人剛從惡夢中醒來,首先看到的一個令人吃驚的事實,就是兩代人之間的裂痕。一時間,‘代溝便成為人們,特別是年輕人的熱門話題。”
“代溝”的發(fā)明者是從代的思想觀念差異角度,用“溝”這個字眼來描述代際關系的。這個提法是否合乎實際,有生命力,并不在于當時有多少人贊同,而要看它是否具有科學性,是否能準確全面地反映事物本質?!按鷾稀睂ΥH關系的概括是否具有這個特點呢?為了弄清楚,筆者曾與同事到9個省市通過多種調查手段,調查了近萬人,統(tǒng)計分析了青年與中老年人對諸多社會問題的觀點及態(tài)度。我認為有必要用科學的概括重新描述代際關系。
代與代的異同究竟在哪里?
世人都不可否認,代與代之間有著明顯的異同,異同在哪里,似是而非者居多。也許這正是“代溝”論被廣泛接受的原因。筆者經(jīng)過調查、分析、研究之后發(fā)現(xiàn),代際之間的確有異同但并不表現(xiàn)在一切領域,即使在有異同的領域,其程度也不一樣。總體上要從三個方面看:
(一)表現(xiàn)在對新事物的接納、承受、排斥和抵制上。這里我們選擇了兩個重點問題進行分析,第一是對改革的看法。在被調查的幾千名各界青年中,96.08%的青年表示愿意積極投身改革,比中老年高出20%,對改革的前景也遠比中老年樂觀。但從另一個方面看,青年人比中老年人對改革更急切,更急于求成。在同青年接觸、交談之中,我們還發(fā)現(xiàn)青年們對改革的艱難估計不足,對改革的期望值遠比中老年高。對改革中要觸及到自己的部分眼前利益思想準備不足。甚至對危害自己眼前某種利益的改革措施,采取抵制和反對的態(tài)度。這樣使他們在改革中遇到自己意外的事情很容易沖動。熱得快,冷得也快。中老年則不同,他們接受新事物的速度雖然落后于青年,但一旦接受了,就難以動搖,比青年人更堅決,更富有承受能力。
第二是對西方文化現(xiàn)象和西方生活的態(tài)度。一般說來青年人對西方文化在中國的傳播持歡迎態(tài)度。他們中認為西方文化不合我國國情,應全部否定者僅占2.27%,而主張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吸取西方文化積極部分的占68.12%。對于近幾年來在西方思潮影響下,青年中出現(xiàn)的一些新的社會現(xiàn)象,青年與中老年的評價差別甚大。青年中對于早戀持贊成態(tài)度的占8.11%,是中老年的12倍;贊成性開放的有7.19%,是中老年的11倍;贊成學生經(jīng)商的13.37%,是中老年的6倍。對上述現(xiàn)象持反對意見的青年人明顯低于中老年。可見對這些現(xiàn)象青年比中老年有更強的容忍度,甚至作為好東西接受。
同時,青年人的自我評價與中老年對他們的評價相去甚遠。比如,青年中認為自己的價值取向是“少貢獻,多索取”的占0.94%,而中老年卻有29.51%的人認為這代青年的價值取向是“少貢獻多索取”,是青年自我評價的29倍。
從上述幾個方面看,青年與中老年之間在對待新事物的接納、承受、排斥和抵制方面具有明顯的差異。
(二)表現(xiàn)在對社會根本問題和切身利益問題的看法上。比如在對待社會主義的態(tài)度方面,青年人與中老年的看法幾乎完全相同。又比如在如何看待住房改革問題方面,青年人與中老年人的態(tài)度也幾乎是相同的。
(三)表現(xiàn)在對青年與中老年隔閡的分析上。青年與中老年對于代際矛盾和差異及其原因有著相當一致的見解。多數(shù)人一致認為造成代際思想隔閡的原因是青年與中老年之間缺乏思想交流和不能相互理解。而認為青年人不虛心,不尊重中老年人和中老年思想保守的比例卻比較低,相互指責比較少,認為青年與中老年之間不能溝通的人并不多。
從調查的結果可以發(fā)現(xiàn),在他們之間具有明顯差異的同時也具有許多共同或相近之處。如果用“溝”表示代際間思想上的某些差異,用橋表示代際間的相通相聯(lián),也許就能比較全面地反映代際關系。
相同、相異原因何在?
首先我們應分析為什么代際思想具有相同性。第一,代是相連的,代際間有密切的承啟關系。上一代不僅創(chuàng)造了下一代的肉體,還塑造了他們精神的雛型。這個雛型是人生未來發(fā)展的重要依據(jù)。青年在未獨立之前,基本上是跟隨于前輩,亦步亦趨前進的。第二,共同的生活環(huán)境條件是產(chǎn)生共同思想觀念的根源。第三,共同的教育也是產(chǎn)生共同思想觀念的重要條件。這種教育不僅包括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更重要的是每個國家的政府都要根據(jù)國家制度、本階級利益和本政黨的宗旨、目標,控制輿論對國民特別是青年進行宣傳、教育。
其次代際思想的差異性也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從生理學角度看,人從小到老是一個成長、成熟、衰老、消亡的過程,形成一條人生拋物線。這條線標志人生在前半期身體、知識、工作才干等都處于上升狀態(tài),高峰過后,身體開始向衰老的方向發(fā)展,這種由生理原因造成的代際思想差異從總體上看是不可避免的。從社會環(huán)境看,平穩(wěn)的政治經(jīng)濟形勢使代際間的思想差距較小,而在變革時期,動蕩年代,隨著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劇烈變革,代際間的思想沖突也就變得激烈起來。從文化環(huán)境看,代際差異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社會閱歷和地位不同也是引起思想差異的重要原因。青年人經(jīng)歷少,缺乏經(jīng)驗,頭腦中有很多理想化的東西。中老年人則不同,他們有豐富的閱歷,他們堅持的許多東西都是經(jīng)過反復驗證的,他們扮演著社會生活舞臺的主角。他們對后輩標新立異的思想常感不安,以懷疑審查的目光迎接青年們所推崇的新玩意兒。
用“代梯”來描繪代際關系更確切
很明顯,代際間是有聯(lián)系、有差別的,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特點、長處和短處。盡管每一代人都特別看重自己的一代,但誰也不能否認,“代”不是孤立的,是人類發(fā)展鏈中的一環(huán),有承前啟后的作用。代際關系,就好比通天長梯,從橫向看一級一級,不相連,各在一個層次;從縱向看,梯的兩側卻是相連的,上下是一貫的,不間斷的。我以為用“代梯”來描繪代際關系更為確切。
用這樣的關系來描繪使代際間密不可分了。前代得以教育后代,后代得以繼承發(fā)揚前代。那種夸大代際差異,甚至說“代溝”不可彌合的理論是站不住腳的。
我們應該呼吁,社會要信任青年,寬容青年,人膽教育青年。近幾年來社會有明顯忽視青年、忽視青年教育的傾向。比較突出的是“捧殺”青年的社會現(xiàn)象,對青年的缺點、毛病不肯批評教育,而對青年的特點進行無度的吹捧,使一些青年盲目自滿,自我膨脹。與此相反的另一個極端是青年人犯點錯誤,出點毛病總要大驚小怪,揪住不放。這些都是不好的。
我相信,代與代是緊密相連的,只要做適當?shù)墓ぷ?,代際關系就能健康地發(fā)展。(圖:盛靈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