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亞起
國慶35周年,天安門廣場閱兵式,各兵種方陣通過天安門。每個方陣一分鐘。
為了這一分鐘,各軍參訓人員平均每個人磨穿了4雙皮鞋,走了9993公里,相當于在祖國大地從南到北走了一個來回。光是鞋釘,總共磨掉了6噸……
日復一日單調、機械、枯燥、艱苦的訓練。最簡單的抬腿正步與軍事現(xiàn)代化(他的理想是上軍校、干大事業(yè))有什么聯(lián)系?不情愿來而來了,僅僅為了服從。呂純—值得嗎?
三十大幾了,羅圈腿還能綁直?為了參訓合格,綁!白天綁,晚上綁,綁得夜夜睡不著覺。僅僅要在復員前看看首都北京。江俊彪——值得嗎?
預備隊員,十六七歲。參訓中途,老母病故。誰也沒有理由不讓他回家看看。車開遠了,他回來了?!皨寢屧谔熘`看著我,不回來好好訓練就是不孝!”郝小園—值得嗎?
以往長期的“左”的創(chuàng)作方式使人們又得出一個通常的印象:他們是英雄,又是一群導演用來表達某一政治概念的工具—高大完美而又貧乏簡單。其實呢?且看:
我劉國強,英俊活潑,穿上軍裝在天安門一露臉,準能找個漂亮的女朋友!怪不得單一乏味的訓練生活逼得他跑出了營房,在幫老農收麥時,盡管有些不好意思,也還是禁不住瞟了年輕姑娘幾眼。
孫放,訓練教員,以嚴厲、令人懼怕聞名全隊。他想用鐵的要求訓練出一批鐵的士兵,卻在決定參訓隊員去留考核時為條件不合格的戰(zhàn)友、恩人亮了“3”——留的比分牌。
李偉成,參軍15年,連長。只有這一次提升的機會了,于是,幾次隱瞞了因施工負傷遺留下隨時暈倒的病情……
不,他們是活生生的個體,都有鮮明的個性和強烈的個人心愿。每一個個體世界都是完整的、合理的,讓人看來十分可信。但是,當他們融于群體需求中,融于祖國和民族的總體意識之中,他們放棄了個體,放棄得那樣艱難而又那樣自覺。
呂純,訓練場上動作最標準威武的士兵。劉國強,高燒40℃仍堅持酷暑下的訓練。孫放,下達了戰(zhàn)友免訓的指令卻不忍目送恩人的離去。李偉成,在最后時刻悄然離隊,把位置讓給了預備隊員……誰說只有戰(zhàn)爭才需要犧牲,和平環(huán)境不也需要這種獻身精神嗎?誰說那一個個352人組成的方隊,那步履整齊、山呼口號、正步行進的陣容,沒有走出中國軍人堅如鋼鐵體的軍威國威?軍威國威可以打出來,也可以走出來!
導演陳凱歌說:“我企圖在一種特定的環(huán)境——閱兵受訓中,通過幾個不同人物對自身行為的反省,探討中華民族在新的歷史階段中,‘個性與‘共性、‘個體與‘群體的關系問題,闡明整體必須附著于個體,個體必須融匯于整體,整體因個體的集大成而爆發(fā)出無比的威力這一哲理。
“從前,中國貧弱多年,象一盤散沙,飽受外國的欺辱。所以我們國家需要一種民氣,更需要一種整體感。特別是在目前進行改革的時期,更要講個體與群體的關系,把這種關系調整好了,通過整體的努力,我們的國家才有一種統(tǒng)一的力量,才能徹底改變祖國的面貌?!?/p>
這就是《大閱兵》這部情節(jié)極其簡單的影片,看了讓人覺得振奮並感受到巨大力量的原因!
綠色軍裝綠軍營,灰色水泥灰操場。單一色彩,沒有其他。日日如此,月月如此。是不是太單調了?
一律的男性,一律的光頭。絕對一致的正步走、槍上肩。日日如此,月月如此。是不是太單調了?
是單調,軍人生活的本身就是單顏色?!洞箝啽穮s讓你從頭至尾看得聚精會神,以至于影片結束時,你才吁一口氣,覺得眼睛和神經有些累—入境入情與內心贊嘆的雙重效果。
攝影師張藝謀大膽運用了單一色彩元素參與影片結構的方式,畫面常常是隊列的全“綠”,操場的全“灰”,病房的純“白”,麥田的一片“金黃”。這些單一的色塊與其中活動著的人那些豐富復雜的內心沖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突出了整體與個體的關系。在用光上,他采用了行家看來幾乎不合常規(guī)的大反差形式。影片開頭,參訓戰(zhàn)士報名和理發(fā)的一場戲里,室內人物臉部較暗,窗口卻亮得發(fā)白。此時音響極弱,只有畫面人物在淡淡的“薄霧”中進進出出,但是你卻分明感受到戰(zhàn)士們那急切的盼望及中選后的喜悅心情。為了描寫戰(zhàn)士們站在烈日烘烤下訓練的艱苦,畫面出現(xiàn):烈日炎炎,戰(zhàn)士們挺立數(shù)小時,大汗淋漓,唇裂口燥。一個人昏倒了,又一個人昏倒了,戰(zhàn)士們仍然紋絲不動,一眼不眨地站著,個個已是雙眼圓睜,酸淚滿面,在滾滾熱浪的襲擊下,身體在不由自主地微微晃動。此時畫出的焦點也隨著時而清晰,時而模糊,使人產生一種頭昏目眩、蒸騰難耐的生理感覺。這種處理身臨其境地表達出戰(zhàn)士們訓練的艱苦和頑強的拼博精神。在鏡頭的運動方面,張藝謀運用了“動”“靜”結合的方式,拍操場,強調一個“靜”字,整個隊伍象一顆釘子一樣釘在那里;而在拍軍營時,運用大量的搖移鏡頭,強調一個“動”字:集訓號響,幾百名戰(zhàn)士“嘩”一下沖出了營房;戰(zhàn)士與教員的沖突與默契……
張藝謀說:“當時的拍攝現(xiàn)場——湖南的八月天,地面溫度已近50℃,拿個雞蛋放在地上一敲,半熟就能喝……拍攝和訓練都一樣艱苦,而這些攝影藝術的新探索都是為了更好地調動視覺表現(xiàn)力,從而表現(xiàn)出在新的時代里,當代軍人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