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夫
人是社會動物,人們的社交活動,是一種思想、意識和感情的理解和溝通,人類的這種社交關系隨著社會各個領域的日益現(xiàn)代化而愈來愈緊密、細致了。因而人也就愈害怕孤獨,以至于人類今天竟以各種手段竭力到太空中去尋找同類,這大概也是人類的“寂寞”吧。當然,這決不是閑得無聊的“寂寞”,因為假如能夠找到同類,無疑就可以在各個方面重新認識人類自己,這可能也是一種理解和溝通的需要吧,
常聽一些青年朋友感嘆:現(xiàn)在想辦點事真難,沒人能理解你。也常見一些朋友因處在不被理解的環(huán)境中而憂慮、動搖甚至抑郁,老山前線的戰(zhàn)士們喊出了“理解萬歲”的口號,在年輕人中引起了強烈反響和共鳴,這不得不使人意識到,積極地、迫切地刻意尋求理解,已經(jīng)成為當今一個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成為八十年代青年人的特征之一。
是的,進入八十年代,對外開放,對內搞活,造成了人們價值觀念的紛繁和生活方式的各異,各種穩(wěn)態(tài)—包括人們心理的和價值觀念上的穩(wěn)態(tài)—都被打破了,人們—特別是年輕人開始面臨著一個迅速發(fā)展的紛繁時代,可以或者必須在多種可能性中作出自己的抉擇,排除客觀因素,這種抉擇在主觀上主要是由人們的價值觀念所左右的。而對這些變化,八十年代青年人中的一些佼佼者應運成為有創(chuàng)見、有魄力的開拓者,但也有一些人患精神“貧血癥”而遇到了新問題,他們厭惡人云亦云,卻又缺乏足夠的獨立判斷的能力;他們渴望從舊的、缺乏生氣的生活羈絆中掙脫出來,投身于新的生活,卻又缺乏韌性—一種執(zhí)著于自己信念的素質,于是,他們在追求、探索和前進的過程中,往往需要從外界得到一種認同,一種驗證,這也表現(xiàn)為一種尋求別人的理解,實質上是尋求外界對自己的選擇的價值觀念給予一種肯定的評價,給予一種輿論的安慰,有時也包括物質上的支持。這大概多少在一定程度上是渴求“理解”為什么會成為現(xiàn)代青年的特征的社會背景。
人與人之間確實需要真正的相互理解,但是每當想到一些青年人由于沒有得到周圍人的理解和支持就會出現(xiàn)一種苦悶、猶豫,甚至對行動目標偏離和放棄時,我覺得更應當強調:首先要理解自己,巴爾扎克說,一個有思想的人,才會成為一個力量無邊的人:而所謂有思想的人,我以為首先是一個自己要能夠理解自己,有自信心,敢于肯定(否定)自己的人,布魯諾正因為有百分之一百的堅信,才面對宗教裁判所的烈火而坦然自若,馬克思為了寫完《資本論》,忍受貧困,堅持走自己的路,大畫家畢加索在晚年仍然不斷探索,日有追求,并不因為當時幾乎無人理解而動搖、懊惱。幾乎每一個成功者都有過或長或短的不被人們所理解的經(jīng)歷。但是,他們的信念是建立在相信自己的基點之上的,因此,他們不被一時的輿論所左右,坦然前行。
對自己的目標進行多角度科學的反思和考察,從而相信自己的結論,一句話,自己要能理解自己,這應是現(xiàn)代青年必須具備的素質之一。愿青年朋友記住,自己理解自己,不僅對于自己的追求要有自信—相信自己追求的正確性,而且對自己的追求要自明—正確的判斷并且相信自己追求的能力。
只有在自己真正理解自己的基礎上,才談得上去判斷別人是否真正理解自己,任何一件事情的發(fā)生,總會有各種各樣的反映,而與我們自己的內心感受相同的,則被認為是理解自己。如果自己對自己的行為并不真正理解,所尋求的理解也就不可能是別人對自己真正的理解,就好比一個人犯了錯誤,自己沒有認識,就會把一些不負責任的認可當作理解,結果倒越走越遠。而如果他認識了自己的錯誤,就會發(fā)現(xiàn)批評他的人才是真正理解他。
理解自己,說來似乎并不神秘,做來卻并不容易它決不等同于自滿、自傲和以自我為中心,古人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力,自勝者強。而我們青年人首先要做到的,是要自知和自強。魯迅先生說過,最難的莫過于解剖自己,做事情最重要的是韌性。這兩條,也是理解自己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