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翼之
談遷是我國明朝末年的秀才,生于明神宗萬歷二十一年(1593),死于清順治十四年(1657)。他家境清貧,靠當(dāng)幕僚、替人辦理文墨事物、代寫應(yīng)酬文字以賺取月俸錢為生??墒?,談遷貧而有志,喜讀書,尤愛治史,特別是有關(guān)明朝的史事,最留心收集。他看見《明實錄》多避諱失真,甚至是非混淆,幾部明史如《皇明通紀(jì)》等,也史事錯訛,見解膚淺,便決心靠自己的力量,編寫出一部真實可靠的明史來。
一個窮秀才,要編明史,談何容易!編寫明史,主要依靠明代歷朝實錄、政府公報(邸報)以及一些名人學(xué)者的著作。為了看到這些史料和論著,談遷到處向人借書或摘抄回來閱讀。他還廣泛錄訪古跡、遺聞,以期獲得豐富而可靠的感性資料。
他著的史書《國榷》,是明代的編年史,按年、按月、按日記載了自元天歷元年至明弘光元年的大史事。為了編寫《國榷》,他從公元1621年開始整整奮斗了二十多年。一部一百卷的編年史寫成了,眼看就要問世了,不料全部書稿竟被人偷竊了去,數(shù)十年辛勤勞動成果,竟成了泡影。
但是,談遷是個意志堅強(qiáng)的人,在痛哭了一場之后,又毅然決定重新搜集資料,再寫一部更加臻于完備的《國榷》。1653年,談遷受聘去北京給人作記室,在京期間,他廣泛地拜訪明朝的降官、故吏、太監(jiān),乃至皇親國戚等各階層人物,把新得到的種種傳聞記錄下來,同文獻(xiàn)資料核對后,用以訂正和充實《國榷》。就這樣,從1647年起,又經(jīng)過了十年的奮斗,一部內(nèi)容更加翔實,體例更加完備的《國榷》終于問世了。
談遷的《國榷》屬當(dāng)朝人寫當(dāng)朝事,資料比較容易收集;且編撰工作是在官府之外進(jìn)行的,排除了官府的干預(yù);談遷又具備了作為一個正直的封建史學(xué)家應(yīng)有的品質(zhì),因而使《國榷》較其他史書有獨具的特點:一是敢于按照歷史本來的面目,秉筆直書,尤其是《明實錄》中故意諱而不說的很多重要史實,談遷都毫不掩飾地記述下來。二是對史事的真實性問題最為嚴(yán)肅?!秶丁肥种匾暿妨?,但不盲目輕信,對每一條史料的引用,都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細(xì)心地搜求,決不因作者的好惡,任意摘取。此外,《國榷》還非常注重明萬歷以后七十多年的歷史,用了全書三分之一的篇幅,目的是為了總結(jié)明朝滅亡的經(jīng)驗教訓(xùn)。再有,《國榷》注意引用其他史學(xué)論著的評論,即使幾家不盡相同也一并兼收,這樣編排可以使讀者從比較中得出正確的結(jié)論來。
(曉犁摘自中國青年出版社《中國史學(xué)名著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