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萬生
看了曾平同志的來信,使我聯(lián)想到去年我們在大學生中作過的一次人生觀問題調查。其中“你怎樣看待人生價值?”一題,有這樣三種回答:一曰:“我是從羊腸小道上競爭過來的,考上大學就有了價值。”二曰:“人生的價值與占有(知識或財富)成正比?!比唬骸皩崿F自我價值要靠個人奮斗?!边@三種回答與曾平同志提出的兩種看法大體相同。這說明人生價值問題確實是當代青年特別關心和急待解決的問題。
青年人都希望自己生活得有意義,都向往創(chuàng)造一個有價值的人生,當年過花甲,摸著滿頭白發(fā)回首往事的時候,不為自己碌碌無為而羞愧,虛度年華而懊悔,而是理直氣壯地說:“為了祖國的富強,為了子孫后代的幸福,我作出了自己的貢獻,我的一生是有價值的!”我覺得要想真正實現這個愿望,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必須弄清以下三個問題。
第一,什么是人生價值?“價值”一詞有很廣的使用范疇。人生價值的概念是政治經濟學價值概念的引申。馬克思說:“‘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生的?!边@就是說,價值具有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它表明客體對主體所具有的意義。人生價值同樣也是一個客體與主體的關系問題,它指的是作為被評價的客體的個人對于評價的主體(他人、集體、階級或人類整體)的需要所具有的意義。換句話說,一個人如果能夠滿足社會的某種需要,對人民的利益和社會進步事業(yè)作出了貢獻,社會必然要依據社會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guī)范,通過輿論的手段給他以肯定的評價,這樣的人生就是有意義的、有價值的。反之,如果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沒有給人民和社會帶來好處,甚至造成某種危害,這樣的人生就是毫無意義、毫無價值的。因此,人生價值是個人對社會之間關系的一種社會評價。這種評價不是主觀的、任意的,而是客觀的、社會的、歷史的評價。由此可見,那種認為“上了大學就有了價值”的觀點,那種自比“金子”,把人民看作“石子”的觀點都是錯誤的。張海迪所以被譽為“八十年代的雷鋒”,實現了人生的價值,正是因為她把自己以頑強的毅力學到的知識獻給了人民,她是殘而不廢的,是有益于人民的人,是社會需要的人。
第二,評價人生價值的標準是什么?人生價值既然是個人對社會之間關系的一種社會評價,那么不同社會、不同階級評價人生價值的標準就不一樣。一切剝削階級,都以等級、門第和財富作為衡量人生價值的尺度,把“占有”作為人生價值的標準。與此相反的價值觀則認為,人生價值不在于占有,而在于貢獻。革命烈士徐緯說:“人生的價值,即以其人對于當時代所做的工作為尺度?!睈垡蛩固挂舱f過:“一個人的價值不在于他得到了多少,而在于他貢獻了多少?!彼^貢獻,既有物質的,也有精神的。愛因斯坦在評價居里夫人時說過:“第一流人物對于時代和歷史進程的意義,在其道德品質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方面還要大?!睆埡5系膬r值不僅僅在于她學了幾門外語,成了才。更重要的在于她把個人的追求和人民的需要以及對社會的責任感結合起來,為當代青年樹立了一面開拓人生道路的旗幟;在于她“把光留給人間”,把用超出常人幾倍的力量所學到的知識無私地貢獻給人民;在于她把雷鋒精神發(fā)揚光大,展現了八十年代青年的精神風貌。張海迪這個名字,催人奮進,給人力量。這就是她的人生價值。
有人奉行“既要貢獻,也要索取,不占便宜,但也不吃虧”的人生價值觀,心安理得地做一個“現實的人”。不錯,這種人在現實生活中是有的。但是這種思想不代表社會進步的方向,不能作為當代人民群眾的行為規(guī)范,更不能作為創(chuàng)造人生價值的精神力量來提倡。這種觀點,看上去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但實際上在現實生活中往往行不通。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國家利益發(fā)生矛盾時,貢獻和索取的關系在天平上就不是那么好擺了。俄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普列漢諾夫曾經說過:“實際上道德的基本問題不是對個人幸福的追求,而是對整體幸福,即對部落、民族、階級、人類幸福的追求。這種追求和利己主義毫無共同之點。相反的,它總是要以或多或少的自我犧牲為前提?!?/p>
第三,實現人生價值的途徑是什么?有的同志認為要靠“自我設計”和“個人奮斗”。我認為這種觀點是片面的、錯誤的。試想,在十年內亂期間,哪一個有志青年不愿意考大學呢?可是,在那個年月里,學校怎能安放一張平靜的書桌?粉碎“四人幫”之后,恢復了高考制度,特別是黨的三中全會以后,教育走上了正軌。除正規(guī)大學以外,各種業(yè)余大學、函授大學、自修大學如雨后春筍,為廣大青年開辟了求知的途徑。這難道能說上大學只是個人奮斗的結果嗎?再說,國家培養(yǎng)一個大學生每年要花費兩千元,同時,其他社會成員也在各個方面給大學生以物質上和精神上的支援和幫助。張海迪的成長也說明這個問題,如果離開了開創(chuàng)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社會條件,離開了黨團組織的關心和培養(yǎng),離開了人民,包括她的父母、老師、朋友的真摯的愛和熱忱的幫助,光靠自我設計、個人奮斗,她也不會成為今天的張海迪。古今中外的名人,他們都不是離群索居的神仙。他們在某一領域的成功,說明他們順應了歷史潮流的發(fā)展,繼承了前人的事業(yè),生活在人民群眾中,集中了大家的智慧。今天科學已經向縱深發(fā)展,分工越來越細,這樣使得生產和生活的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個人的活動也就越來越依賴于社會的進步和集體的發(fā)展。正如馬克思所說:“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fā)展其才能的手段”??梢姡松鷥r值的實現需要一定的社會條件和集體的幫助。當然,在同樣的社會條件下,個人努力的程度如何,對于人生價值的實現將起著決定作用,我們決不能因為強調社會條件和集體的作用,就忽視和否定個人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相反,社會應該鼓勵青年人立志、進取和發(fā)奮。問題是,“自我設計”的目標是按照黨和人民的要求和社會的需要來設計,還是我行我素,自由選擇?“個人奮斗”的目的是為人民的利益和社會進步作出更大的貢獻,還是向黨和人民索取名利和地位?兩種不同的回答,反映了兩種不同的人生價值觀。
一個人應該“時刻想著為人民多做些什么,而不是多索取什么。”——這是張海迪對人生價值的回答,也應該是我們這代青年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