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進雄
我是《讀書》的一位忠實的讀者。一種對貴刊非常熱愛的心情,使我要說幾句心里話。
我訂《讀書》三年,這三十幾本裝幀樸素的雜志,使我獲得了很多很多教益。讀書,已成為我生活中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我愛讀書,我愛《讀書》。
每月,當一本新《讀書》一到,我便匆匆地瀏覽了目錄一遍;接著有所選擇地閱讀一些文章,參考其它有關資料,注下眉批,有時也做一些簡單筆記;最后,我便做文章索引卡片,把這期雜志的主要文章的題目、作者、發(fā)表期數(shù)、主要論點分門別類地寫在卡片上。我認為:這樣的卡片,實際上為我建立了一個小小的資料庫,非常便于以后查閱。
現(xiàn)在,這個資料庫給我提供了幾個數(shù)字,可能不十分準確,請斧正:
自一九八○年至今,《讀書》雜志已發(fā)表的較有水平的各類文章大約有四百多篇,其中文學方面(包括古今中外文學作品和作家評介及文學理論等)占60%左右,哲學、美學、心理學、政治經(jīng)濟學、歷史等社會科學方面約占27%,國際文化交流約占10%,其它如自然科學等約占3%。
從這幾個數(shù)字,可看出《讀書》內容比較廣泛和豐富,我愛讀這里的文章,它不但使讀者及時地了解到當前讀書界的萬千氣象,而且從中感受到我國讀書界老少之間互相交流、互相促進的感人情誼以及他們謙遜的風格和堅韌的精神;這些文章不僅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而且文筆流暢,在樸素中紛現(xiàn)出一種哲理的美。確實使我們增添了很多知識,也陶冶了我們的情操。
但是,我也要指出貴刊的一些不足,提幾點建議。
一、在這三十多期雜志中,較少讀到有關讀書界人士指導讀者怎樣讀書的文章,這真是一大遺憾。既然是讀書雜志,就非同一般的社會科學和文學評論雜志。它除了及時地介紹、評價、論爭當前出版的各種書籍,引導讀者正確地走上人生道路之外,也應該發(fā)表一些有關讀書方法、經(jīng)驗與感想的文章。可不可以開辟一個“他們怎樣讀書”專欄,專門刊登這方面的內容,不要干巴巴的理論,而要生動、淺顯的例子,包括眉批、注釋、隨筆等等。
二、我覺得《讀書》的爭鳴氣氛不足。應當有各種問題的討論,讓各家觀點得到自由抒發(fā),這些對于增加讀者見識,促進社會科學理論研究無疑都具有意義。我建議貴刊能開展學術上的爭鳴,針對某一部書,或某一個專題,讓人們各抒己見,使讀者通過這些討論提高認識能力、分析能力和審美能力。
三、我認為貴刊發(fā)表的“序”“跋”多了一些。好的序跋能引導讀者了解這本書的主要觀點和思想藝術價值,我希望仍舊繼續(xù)發(fā)表,但有的寫得比較一般、空洞,似乎僅僅是一篇表態(tài)性的文章,似乎不一定要登載很多。
四、《讀書》開辟的很多欄目,如“品書錄”、“讀書小札”等很受歡迎,但如果能開辟一個“青年與書”或“書與人生”專欄,則更能滿足我們的要求。不知編輯同志的意思如何?
五、《讀書》雜志不是文藝性雜志,封面裝幀當然不必那樣花俏,力求大方樸素就行。但我總覺得貴刊的封面還可以活潑一點,不知可否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