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銘
“騎馬,騎馬,騎馬,夜以繼日,日以繼夜。騎馬,騎馬,騎馬?!?/p>
《騎兵號手克里斯多夫·里爾克愛與死之歌》的這幾行詩句,幾十年來都是德國資產階級固定不變的教材。孩子們在學校里背誦它,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志愿軍士兵把它裝在衣袋里。他的作者就是一八七五年出生在布拉格的雷納·馬麗阿·里爾克(RainerMariaRilke),歌德之后最受歡迎的德國抒情詩人。
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很少有人談到他。曾經受到千百萬人喜愛的《豹》和《教科書》的作者幾乎被人遺忘了。一九七五年他誕生一百周年,才重新被發(fā)現(xiàn),他的全集重新出版。包括他的一萬八千封書信在內的通信集出版了。
文藝批評家經常談到現(xiàn)在缺乏一部里爾克的傳記。現(xiàn)在,它由托馬斯·曼傳的作者弗朗茨·列普曼的兒子沃爾夫岡·列普曼(Wolf-gangLeppmann)寫出來了。
列普曼介紹里爾克的生平說,他最初七年受母親教育,而后在一所軍官學校受訓,一無成就。他沒有同父親聯(lián)系,而是只受到母親的教育。他迷惘,逃避現(xiàn)實,躲起來寫詩,在詩歌里尋得同情。為了出名,他在街頭角落旁把詩散發(fā)給過路人。
二十一歲上,他認識一位三十六歲的女作家路·安德來斯·薩羅美(LouAndrea-Salomè)。在她的影響下,他成為一位偉大的詩人。由于她,他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一九○○年兩人分開(她與他保持聯(lián)系,直至他死為止)。
后起的作家對里爾克毀譽不一。作家克勞斯·曼(KlausMann)欣賞他“用字大膽、甜美”;而托馬斯·曼卻寫道:“一只小雞生了幾個金蛋。”里爾克一九二六年在瑞士死后,布萊希特,本(Benn)和其他人鄙視地拒絕參加他的追悼會,認為他對貴族阿諛逢迎。奧地利作家羅伯特·默希爾(RobertMusil)在追悼會上說:“這個偉大的詩人,除了第一次完美地寫了德文詩以外,別的事一點也沒干?!?/p>
但是傳記作者列普曼認為,里爾克的詩對當時來說,主題是革命的。
(WolfgangLeppmann:Rilke.1981.48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