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錄》是清初學者顧炎武的代表之作,“積三十余年”始成(見黃汝成:《日知錄集釋》卷首顧炎武自記)?,F(xiàn)在行世者,為三十二卷本,系由炎武門人潘耒據(jù)其手稿,于康熙三十四年(一六九五年)在福建建陽整理付刻。之前的康熙九年(一六七○年),曾由炎武本人經理,于江蘇淮安將《日知錄》初成之八卷付梓。故而康熙年間的《日知錄》,即有八卷本與三十二卷本之分。惟后世因有三十二卷本,八卷本遂漸為其所掩,以至不傳。因之,便出現(xiàn)了八卷本“早已失傳”之說。最近,筆者在北京圖書館善本室翻檢古籍,得見一無序跋且目錄亦略有殘缺的八卷刻本《日知錄》(以下簡稱八卷本),經與該室所藏之康熙三十四年《日知錄》三十二卷刻寫本(以下簡稱三十二卷本)校讀,認為是八卷本,即系康熙九年之初刻本。理由如次:
八卷本無序跋,亦無刻寫書坊標識,且作者姓氏亦不見。字體修長、工整、清新,遠遠勝過三十二卷本。頁九行,行二十字。(三十二卷本頁十一行,行二十二字)目錄起自《卜筮》條,尚缺之前的《朱子周易本義》、《巳日》、《鴻漸于陸》、《批》、《序卦雜卦》、《七八九六》等六條。全書共錄札記一百四十條。卷一凡十四條,三十二卷本除《公姓》一條改作《取妻不取同姓》歸入卷六外,其余諸條均依次歸入卷一、二、三。卷二凡二十五條,三十二卷本依次歸入卷四至卷六。卷三凡七條,三十二卷本皆入卷七。卷四凡二十五條,三十二卷本分別歸入八、九、十、十一、十三諸卷。卷五凡十六條,三十二卷本依次歸入卷十六、十七。卷六凡十七條,三十二卷本分別歸入十四、十五、二十二、二十八三十諸卷卷七凡十九條,三十二卷本分別歸入二十、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諸卷。卷八凡十七條,三十二卷本歸入二十二、三十一兩卷。
就目錄次第而論,我們即可窺見三十二卷本的雛型,在八卷本時已經大致定下來了。爾后十余年間,作者又付出了大量的辛勤勞動,隨著學識的積累,閱歷的豐富,將卷帙擴至三十二,所輯條目亦增至一千零一十九。
八卷本與三十二卷本比較,一百四十條中,文注均同者僅十八條,文同注異者僅十七條,其他百余條,文注均有歧異,而且大多數(shù)條目都作了大幅度的改寫、增詳。以卷四為例,《鄉(xiāng)亭之職》條,增寫近千字。《部刺史》條,征引《元城語錄》、《史記》、《漢書百官表》、《后漢書劉焉傳》、《撫州刺史壁記》、《新、舊唐書》及《金史》中的大量資料,增寫至千余字。尤為突出的,是《以錢為賦》條,八卷本不過寥寥五十四字,而三十二卷本則引述了《周官》、《荀于》、《漢書》、《孟子》、《長慶集》、《李翱集》、《資治通鑒》、《太平十策》等材料,全文竟增至一千三百余字。類似改寫、增詳?shù)那闆r,于各卷中所見甚多,不遑備舉。從這樣一個改寫、增詳?shù)膭谧鬟^程,我們不惟可以看到顧炎武迄于暮年學問的愈益成熟,而且更可以看到他謹嚴負責的著述態(tài)度。從中自能獲致不少有益的啟示。同時,對研究顧氏思想的演變亦不無助益。此其一。
其二,八卷本字體,除前述特征之外,與三十二卷本比較,在用字上亦見特色。譬如更作
其三,確認八卷本為康熙初年刻本的一個頗具說服力的依據(jù),乃為八卷本用字并不避康熙帝諸子之諱,徑直將胤書為胤(見八卷本卷一《帝王名號》、《武王伐紂》諸條),而三十二卷本則諱作
綜上所述,北京圖書館善本室所藏八卷本《日知錄》,確系康熙初年刻本無疑。據(jù)考,八卷本《日知錄》僅于康熙九年(一六七○年)刻過。至于有人說康熙十簫五年(一六七六年),因重印八卷本,顧炎武方才有《初刻<日知錄>自序》之作,考諸炎武生平所著詩文、書札及后人所輯年譜,卻未見一處述及,恐屬揣測,似難成立。所以,筆者以為,有足夠的理由把這個本子認定為康熙九年的刻本。
陳祖武《日知錄》是清初學者顧炎武的代表之作,“積三十余年”始成(見黃汝成:《日知錄集釋》卷首顧炎武自記)。現(xiàn)在行世者,為三十二卷本,系由炎武門人潘耒據(jù)其手稿,于康熙三十四年(一六九五年)在福建建陽整理付刻。之前的康熙九年(一六七○年),曾由炎武本人經理,于江蘇淮安將《日知錄》初成之八卷付梓。故而康熙年間的《日知錄》,即有八卷本與三十二卷本之分。惟后世因有三十二卷本,八卷本遂漸為其所掩,以至不傳。因之,便出現(xiàn)了八卷本“早已失傳”之說。最近,筆者在北京圖書館善本室翻檢古籍,得見一無序跋且目錄亦略有殘缺的八卷刻本《日知錄》(以下簡稱八卷本),經與該室所藏之康熙三十四年《日知錄》三十二卷刻寫本(以下簡稱三十二卷本)校讀,認為是八卷本,即系康熙九年之初刻本。理由如次:
八卷本無序跋,亦無刻寫書坊標識,且作者姓氏亦不見。字體修長、工整、清新,遠遠勝過三十二卷本。頁九行,行二十字。(三十二卷本頁十一行,行二十二字)目錄起自《卜筮》條,尚缺之前的《朱子周易本義》、《巳日》、《鴻漸于陸》、《批》、《序卦雜卦》、《七八九六》等六條。全書共錄札記一百四十條。卷一凡十四條,三十二卷本除《公姓》一條改作《取妻不取同姓》歸入卷六外,其余諸條均依次歸入卷一、二、三。卷二凡二十五條,三十二卷本依次歸入卷四至卷六。卷三凡七條,三十二卷本皆入卷七。卷四凡二十五條,三十二卷本分別歸入八、九、十、十一、十三諸卷。卷五凡十六條,三十二卷本依次歸入卷十六、十七。卷六凡十七條,三十二卷本分別歸入十四、十五、二十二、二十八三十諸卷卷七凡十九條,三十二卷本分別歸入二十、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諸卷。卷八凡十七條,三十二卷本歸入二十二、三十一兩卷。
就目錄次第而論,我們即可窺見三十二卷本的雛型,在八卷本時已經大致定下來了。爾后十余年間,作者又付出了大量的辛勤勞動,隨著學識的積累,閱歷的豐富,將卷帙擴至三十二,所輯條目亦增至一千零一十九。
八卷本與三十二卷本比較,一百四十條中,文注均同者僅十八條,文同注異者僅十七條,其他百余條,文注均有歧異,而且大多數(shù)條目都作了大幅度的改寫、增詳。以卷四為例,《鄉(xiāng)亭之職》條,增寫近千字?!恫看淌贰窏l,征引《元城語錄》、《史記》、《漢書百官表》、《后漢書劉焉傳》、《撫州刺史壁記》、《新、舊唐書》及《金史》中的大量資料,增寫至千余字。尤為突出的,是《以錢為賦》條,八卷本不過寥寥五十四字,而三十二卷本則引述了《周官》、《荀于》、《漢書》、《孟子》、《長慶集》、《李翱集》、《資治通鑒》、《太平十策》等材料,全文竟增至一千三百余字。類似改寫、增詳?shù)那闆r,于各卷中所見甚多,不遑備舉。從這樣一個改寫、增詳?shù)膭谧鬟^程,我們不惟可以看到顧炎武迄于暮年學問的愈益成熟,而且更可以看到他謹嚴負責的著述態(tài)度。從中自能獲致不少有益的啟示。同時,對研究顧氏思想的演變亦不無助益。此其一。
其二,八卷本字體,除前述特征之外,與三十二卷本比較,在用字上亦見特色。譬如更作
其三,確認八卷本為康熙初年刻本的一個頗具說服力的依據(jù),乃為八卷本用字并不避康熙帝諸子之諱,徑直將胤書為胤(見八卷本卷一《帝王名號》、《武王伐紂》諸條),而三十二卷本則諱作
綜上所述,北京圖書館善本室所藏八卷本《日知錄》,確系康熙初年刻本無疑。據(jù)考,八卷本《日知錄》僅于康熙九年(一六七○年)刻過。至于有人說康熙十簫五年(一六七六年),因重印八卷本,顧炎武方才有《初刻<日知錄>自序》之作,考諸炎武生平所著詩文、書札及后人所輯年譜,卻未見一處述及,恐屬揣測,似難成立。所以,筆者以為,有足夠的理由把這個本子認定為康熙九年的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