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說,當年在西北軍里,每個軍官發(fā)一套《三國演義》;看后,要求每人都用軍事觀點作出述評。
可能這是傳聞。
但是,過去把《三國演義》當作一部兵書看的,確是大有人在。傳說明、清兩代農民起義軍中,也有人從《三國》等書里學軍事韜略。
正因為有過先例,這篇札記的題目,就很容易引起誤會——使人誤以為我要拉開架勢講《三國》的軍事學。其實,我根本不是這個意思,我只是想說說自己在讀書中走的冤枉路。二十五六年前,我確曾到《三國演義》里探尋過軍事學,而且還確曾想鉆出一點名堂來。結果是很敗興的。我不知馮玉祥的部下以及明、清兩代的農民起義軍領袖是否從這部書里學得了軍事,反正我自己那兩三年的課余時間是白扔了。到后來我才明白過來,這里并沒有軍事學。到《三國演義》里研究軍事學,決不比到這里研究諸葛亮祭風、禳星會得到更多東西。當然,也決不比到《紅樓夢》里統(tǒng)計死了多少條人命,用以說明階級斗爭的殘酷程度,更聰明多少。
讀書也會冒傻氣、走邪道的。
我不過是走了一段邪道。
只要走上邪道,要醒悟過來并不容易。
當你到這埋下頭去鉆研軍事學,并且下決心要搞出點名堂的時候,你就不會馬上清醒。就象從前一個德國人觀察火星,說他看到了火星上有條人造運河,于是怎么看怎么象,越看越象。
我也經歷了這樣一個“越看越象”的階段。
比如,在羅貫中筆下,寫了那么多奇襲、伏兵、夜間劫寨,而很少寫到直接攻打城池——這本身不就是一種軍事學的反映嗎?它反映的是封建社會軍力、物力的薄弱,攻城器材的不足,以及技術裝備的落后;就象萬里長城一道城墻,就能擋住塞外少數(shù)民族的驃悍騎兵一樣,它反映的恰恰是生產力與戰(zhàn)爭的關系……。
另如,兩軍正打得勝負難分,可是忽然一陣狂風,或一陣暴雨,于是兩軍就急忙“鳴金收兵”了——這又是軍事學:它反映了封建社會,軍隊戰(zhàn)斗素質很差。
再如,《三國演義》上曾幾次寫到,某人運用“置于死地而后生”的戰(zhàn)術獲得成功。而這種戰(zhàn)術反映的恰恰是剝削階級用兵的思想:不惜用死亡來激起將士奮力求生的情緒取得戰(zhàn)斗的勝利……
真是“越看越象”。于是一部《三國演義》,就滿眼都是軍事學了。
其實,這只是從軍事概念出發(fā),拿軍事學的觀點看《三國演義》,并不是《三國演義》里真有什么軍事學。這有點象“情人眼里出西施”——你硬是一廂情愿把她看成西施,別人也沒辦法!
郭化若將軍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軍事觀點研究《孫子兵法》,能夠得出有益的結論,如果拿這觀點分析《三國演義》,那就難說了。
到《三國演義》里研究軍事學,是件蠢事。正象“四人幫”時期,那些御用文人硬是把老子的《道德經》說成是一部偉大的、總結戰(zhàn)略的兵書,把《紅樓夢》說成是一部深刻反映階級斗爭的政治歷史小說,是蠢事一樣。
后來,當我把那些什么軍事學丟開,把《三國演義》僅僅作為一部小說看的時候,我倒清醒了。
小說就是小說。
正象《三俠五義》一類武俠小說里并沒有拳術、劍術的秘密,《三國演義》里也沒有軍事學的秘密。
需要分析一個基本公式。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最常用的、描寫戰(zhàn)斗的公式之一,就是將對將、一對一地單打獨斗。
最典型的是張飛戰(zhàn)馬超,或馬超戰(zhàn)許褚。
張飛戰(zhàn)馬超,白天戰(zhàn)了又夜晚戰(zhàn),雙方軍隊呢?他們只是在一邊看熱鬧。白天,他們搖旗吶喊;夜晚,還舉著火把,就看張飛和馬超兩個決輸贏。雙方的兵都看呆了,看傻了,很有點象現(xiàn)在足球場上的觀眾。
好看是好看,但這不是戰(zhàn)爭。
這是鬧著玩。
“戰(zhàn)長沙”中的關公和黃忠,也是這么打。兵除了看熱鬧,排不上別的用場。
關公斬華雄、斬顏良,斬蔡陽,雖然沒有象“戰(zhàn)長沙”那樣寫成兩員大將的“比武”,但是雙方的兵都一動沒動。無論是華雄的兵、顏良的兵或蔡陽的兵,都眼睜睜看著關公手起刀落,把自己一方的主將斬了,誰也沒動一動。似乎這樣寫是天經地義的,假如當兵的呼喇一聲圍上來,把關公剁成肉醬,讀者是會罵大街的。
“三英戰(zhàn)呂布”,是將對將單打獨斗的擴大,由一對一,變成三對一,兩邊人馬并沒動。十八路諸侯,幾十萬大軍,全看桃園兄弟能不能打敗呂布一個人。
關云長單刀赴會,則是單打獨斗的另一種形式,實際上還是一對一——關公對魯肅。帳后埋伏的刀斧手也好,江岸上呂蒙布下的幾千伏兵也好,都不算數(shù)。兵——等于零。所以魯肅在關公跟前嚇得發(fā)抖。一對一,魯肅那是關公的個!
趙子龍大戰(zhàn)長坂坡,雖然曹兵八十三萬,卻沒一個班或一個排的兵來跟趙子龍為難;不管有名無名,總是出來一員將跟趙云打,這一來趙云就占便宜了。
我們舉出這些例子,決沒有責備羅貫中缺少群眾觀點的意思。但是嚴格地說,這很難說是戰(zhàn)斗。因為戰(zhàn)斗不能這么打。問題是,過去至少有幾百年,寫書的這么寫,說書的這么說,唱戲的這么唱,并沒人說這是胡扯。
為什么會是這樣呢?
作家是寫小說。小說是寫人的。而且還要寫得動人,寫得能打動人心。怎么寫才好?作家在實踐中逐步摸索出一條方法:寫戰(zhàn)爭或戰(zhàn)斗就要把它加以簡化,兩軍作戰(zhàn)寫成兩軍武將的對打。只有這樣才便于刻劃人物的性格,也寫出武將的本領。長期實踐的結果是,這種表現(xiàn)方法倒成了“藝術集中”或反映“藝術真實”的一種方法。
韓復榘的老太爺點戲點了“關公戰(zhàn)秦瓊”,笑話的基點,也是建立在人們認可的這種打仗方法上。
在《三國演義》中,多數(shù)場合是兵等于零;即使在兵不等于零的場合,如“甘寧百騎劫魏寨”,也著重是寫武將。
羅貫中不是孫武,不是克勞塞維茨。他是寫小說,不是寫兵法或《戰(zhàn)爭論》。從軍事科學方面衡量,那是幼稚,是荒唐。在藝術上卻獲得了巨大成功。人們并沒從軍事觀點方面挑剔他。相反,他如不這樣寫,恐怕倒是通不過的。
《三國演義》中寫了諸葛亮、曹操、周瑜、陸遜、司馬懿等人的用兵、用計。除這些主帥,還寫了大量次要人物的用兵、用計。在這些描寫中,難道就沒有一點兵法或軍事學的東西?應當說有。但是,這是從說書人的角度說的,從小說家的角度寫的。他寫的是軍事學中最一般的規(guī)律,諸如“知彼知己”、“兵貴神速”、“聲東擊西”、“出其不意”之類。他用軍事學中這些最一般的規(guī)律,構成了小說的某些情節(jié)。
“情節(jié)是人物成長的歷史”——作者構思的情節(jié),歸根結底,著眼的還是故事,是人物,而不是軍事。
“空城計”可作為一個典型。
本來,軍事學上有一條:“虛則實之,實則虛之”。在一定條件下把它反過來用一下行不行呢?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就反過來用過兩次:一次是“智算華容”,讓關羽把兵埋伏在小路上,又故意在小路上放起一把煙火,使曹操以為劉備的軍隊在這虛張聲勢,結果上了當;二是諸葛亮擺空城計,本來手中沒有兵,又擺了空城,使司馬懿疑為埋伏了千軍萬馬,給嚇跑了。這兩個情節(jié)都是虛構的,是作家的豐富想象。在實際生活中這樣干,就要鬧笑話了。正如一則笑話講的,一個人晚上去看戲,他偏要給小偷擺擺空城計:門窗大開著,電燈都亮著。等他看戲回來,家里也就成了真正的“空城”——被小偷洗劫一空。在《三國演義》中,這兩個戲劇性的情節(jié)并不是要證明軍事學上的某個原理,不過是用來刻劃人物的性格。比如在空城計中,就刻劃出諸葛亮的臨危不懼、從容鎮(zhèn)定;刻劃了司馬懿這只老狐貍的多疑。
歷史上的諸葛亮并沒擺過空城計。這是作者根據(jù)一條虛假的史料編出的故事。故事編得很成功,但從軍事上來講,就不合乎邏輯了。司馬懿不是帶了幾百人或幾千人來的,而是帶了十五萬大軍兵臨城下,即使猜疑諸葛亮有埋伏(一座小城能埋伏多少兵呢?總不致于埋伏三十萬或六十萬大軍吧),完全可以采取穩(wěn)妥措施,也不致于嚇破膽,立刻溜之乎也。
“空城計”在史書上是條虛假史料,羅貫中當然很清楚。為了寫故事、寫人物,他還是用了它,而且效果很好。但是這里只有藝術,并沒有軍事。
《三國演義》上的諸葛亮用兵,許多場合都是采取“附耳過來,如此如此”。他怎么布署的,根據(jù)什么布署的,你是無法知曉的。在這里,諸葛亮的“全知”、“萬能”,不過是作家的“全知”、“萬能”。這種“全知”、“萬能”不是別的,而是作家的藝術構思。
兩位棋手對弈,都各自考慮如何攻守。而這種攻守,與真正的軍事學無關。象棋冠軍楊官
人們所以到《三國演義》里探索軍事斗爭的策略,很重要一個原因是,這是描寫古代戰(zhàn)爭描寫得最出色的一部小說。
可是我們也看到,它所以描寫戰(zhàn)爭描寫得非常出色,恰恰是因為它不是如實地描寫了戰(zhàn)爭,而是藝術地描寫了戰(zhàn)爭。
赤壁之戰(zhàn)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赤壁之戰(zhàn)是我國歷史上一個著名大戰(zhàn)役,也是以少勝多的一個范例??墒窃谑窌悏鄣摹度龂尽分?,把分散在有關人物傳記里所作的赤壁之戰(zhàn)的記述,加到一起,也不到一千字。北宋司馬光在《資治通鑒》里寫的“赤壁之戰(zhàn)”,是陳壽的記述和裴松之作注所用史料的綜合,但也只有二三千字。而在《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zhàn)卻一下寫了八個回頭,占該書總篇幅的十五分之一。正是通過赤壁之戰(zhàn)的描寫,諸葛亮這一人物的形象就牢牢樹立起來了。八個回頭,大部分是諸葛亮的戲。其實,歷史上的諸葛亮當時只辦了一件事,就是在赤壁之戰(zhàn)前作為劉備的特使,到東吳搬了救兵就回去了。而《三國演義》的作者,卻把諸葛亮留在了東吳,讓他唱了連臺好戲。如果把作者的藝術創(chuàng)作“舌戰(zhàn)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借東風”、“智取華容”都去掉了,赤壁之戰(zhàn)還有什么引人之處呢?如果再把作家創(chuàng)作的“蔣干盜書”、“龐統(tǒng)巧授連環(huán)計”、“闞澤密獻詐降書”去掉,也就索然無味了。最美的那些畫面屬于作家——那是作家的創(chuàng)作。它越是離奇,越是不同凡響,距離本來的事實也越遠。
另如諸葛亮南征孟獲,羅貫中寫了四回;而在《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只記了十二個字:“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乎。”那是一場平息后方叛亂,時間只有半年;從川中到滇北,山高路遠,往返行軍就要費去許多時日,事實表明蜀軍并沒打多少大仗。三國演義》上描寫的象“驅巨獸”、“燒藤甲”,不過是作家想象出來的戰(zhàn)爭。
一部寫戰(zhàn)爭寫得好的小說,也不是每場戰(zhàn)爭,每個戰(zhàn)役、戰(zhàn)斗都寫好。跟赤壁之戰(zhàn)相比,官渡之戰(zhàn)描寫得就差。彝陵之戰(zhàn)更差。赤壁之戰(zhàn)寫得成功,跟著意刻劃諸葛亮和周瑜兩個人物分不開,那是藝術的畫筆。描寫彝陵之戰(zhàn)中虛構了兩個風云人物——關興、張苞,但不過是關羽、張飛的淡淡的影子。加上作者急于要讓劉備為關羽報仇,把仇人一個個殺掉,痛快是痛快了,卻沒多少藝術魅力。小說就是講故事;但并不是故事越離奇越好。南征孟獲情節(jié)很離奇,卻經不起咀嚼。總之,藝術上可以論短長;從軍事上作評述,那就成了評述歷史。《三國演義》雖是歷史小說,終究不是歷史。有人說它“七實三虛”,那不過是保守的說法;說“七虛三實”,倒更貼切。到作家虛構出來的東西中探求戰(zhàn)爭規(guī)律——戰(zhàn)略戰(zhàn)術,其結果,跟到月球上真的去尋找宮闕、嫦娥、桂樹,不會有什么兩樣的。
如果它僅僅是一部描寫戰(zhàn)爭的書,還不足以吸引人們到它那尋找軍事學。中外古今,戰(zhàn)爭小說很多。人們就沒有到《說岳》中或《楊家將》中去學戰(zhàn)術韜略?!度龂萘x》所以能使一些將軍、謀士以及崇尚談兵的文人感興趣,還在于它獨到地寫了智斗——智力的競賽。從諸葛亮、曹操、周瑜用計,到張飛打仗也知用計。曹操、司馬懿在這里是反面人物,但他們在智力上卻是巨人。這里寫了奇妙的智慧或天才的智慧,也寫了邪惡的智慧惡毒的智慧或黑色的智慧。這些不僅是通過曲折的軍事斗爭描寫出來的,也是通過復雜的政治斗爭描寫出來的。它引人入勝,扣人心弦,許多場面并富有詩情畫意。
智力,無非是人們認識事物的能力。這種能力在這得到夸張,同時也受到尊重。人們從這里第一次形象地看到人類自身具有的偉大而奇妙的力量。因之許多人把它看成一部“奇書”,一部了不起的才子書。它啟發(fā)人們去思考,去運用這種力量,并去充實和增強自己的這種力量。
但是,它也引起一些讀者的誤會。使一些人認為這里果真包藏著智慧的奧秘,包藏著兵法、韜略或鬼神之機,正如認為佛門經卷中也一定包藏著無邊的佛法一樣。
所謂兵法、韜略,或戰(zhàn)略、戰(zhàn)術,不過是從軍事斗爭中找出的最一般的規(guī)律。羅貫中在《三國演義》里,曾利用前人總結的東西來構思情節(jié),塑造人物,但是他作為一個藝術家,自己并沒有去發(fā)現(xiàn)某種軍事規(guī)律,也沒有去圖解某種軍事規(guī)律。因為那不是他的事情。
他的任務是為讀者提供一種藝術欣賞。
我在五十年代中期讀書走的冤枉路,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才明白過來。
不過,也不能說完全冤枉了,還是有好處。好處是,為了從軍事上弄通它,我曾似懂非懂地攻讀了一批軍事著作。盡管我既不是將軍也不是教官,腦子里裝一點軍事知識,也決不致于象福爾摩斯說的,就會把別的有用的東西擠走。
讀《三國演義》本身,也有收獲。這如同開礦。原來一直作為一個銀礦來開,開采到終了,也沒發(fā)現(xiàn)銀子;因為這是一個鈾礦。
從開采銀子來說,時間是白扔了??蓮陌l(fā)現(xiàn)鈾來說,得大于失。
周嘗棕據(jù)說,當年在西北軍里,每個軍官發(fā)一套《三國演義》;看后,要求每人都用軍事觀點作出述評。
可能這是傳聞。
但是,過去把《三國演義》當作一部兵書看的,確是大有人在。傳說明、清兩代農民起義軍中,也有人從《三國》等書里學軍事韜略。
正因為有過先例,這篇札記的題目,就很容易引起誤會——使人誤以為我要拉開架勢講《三國》的軍事學。其實,我根本不是這個意思,我只是想說說自己在讀書中走的冤枉路。二十五六年前,我確曾到《三國演義》里探尋過軍事學,而且還確曾想鉆出一點名堂來。結果是很敗興的。我不知馮玉祥的部下以及明、清兩代的農民起義軍領袖是否從這部書里學得了軍事,反正我自己那兩三年的課余時間是白扔了。到后來我才明白過來,這里并沒有軍事學。到《三國演義》里研究軍事學,決不比到這里研究諸葛亮祭風、禳星會得到更多東西。當然,也決不比到《紅樓夢》里統(tǒng)計死了多少條人命,用以說明階級斗爭的殘酷程度,更聰明多少。
讀書也會冒傻氣、走邪道的。
我不過是走了一段邪道。
只要走上邪道,要醒悟過來并不容易。
當你到這埋下頭去鉆研軍事學,并且下決心要搞出點名堂的時候,你就不會馬上清醒。就象從前一個德國人觀察火星,說他看到了火星上有條人造運河,于是怎么看怎么象,越看越象。
我也經歷了這樣一個“越看越象”的階段。
比如,在羅貫中筆下,寫了那么多奇襲、伏兵、夜間劫寨,而很少寫到直接攻打城池——這本身不就是一種軍事學的反映嗎?它反映的是封建社會軍力、物力的薄弱,攻城器材的不足,以及技術裝備的落后;就象萬里長城一道城墻,就能擋住塞外少數(shù)民族的驃悍騎兵一樣,它反映的恰恰是生產力與戰(zhàn)爭的關系……。
另如,兩軍正打得勝負難分,可是忽然一陣狂風,或一陣暴雨,于是兩軍就急忙“鳴金收兵”了——這又是軍事學:它反映了封建社會,軍隊戰(zhàn)斗素質很差。
再如,《三國演義》上曾幾次寫到,某人運用“置于死地而后生”的戰(zhàn)術獲得成功。而這種戰(zhàn)術反映的恰恰是剝削階級用兵的思想:不惜用死亡來激起將士奮力求生的情緒取得戰(zhàn)斗的勝利……
真是“越看越象”。于是一部《三國演義》,就滿眼都是軍事學了。
其實,這只是從軍事概念出發(fā),拿軍事學的觀點看《三國演義》,并不是《三國演義》里真有什么軍事學。這有點象“情人眼里出西施”——你硬是一廂情愿把她看成西施,別人也沒辦法!
郭化若將軍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軍事觀點研究《孫子兵法》,能夠得出有益的結論,如果拿這觀點分析《三國演義》,那就難說了。
到《三國演義》里研究軍事學,是件蠢事。正象“四人幫”時期,那些御用文人硬是把老子的《道德經》說成是一部偉大的、總結戰(zhàn)略的兵書,把《紅樓夢》說成是一部深刻反映階級斗爭的政治歷史小說,是蠢事一樣。
后來,當我把那些什么軍事學丟開,把《三國演義》僅僅作為一部小說看的時候,我倒清醒了。
小說就是小說。
正象《三俠五義》一類武俠小說里并沒有拳術、劍術的秘密,《三國演義》里也沒有軍事學的秘密。
需要分析一個基本公式。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最常用的、描寫戰(zhàn)斗的公式之一,就是將對將、一對一地單打獨斗。
最典型的是張飛戰(zhàn)馬超,或馬超戰(zhàn)許褚。
張飛戰(zhàn)馬超,白天戰(zhàn)了又夜晚戰(zhàn),雙方軍隊呢?他們只是在一邊看熱鬧。白天,他們搖旗吶喊;夜晚,還舉著火把,就看張飛和馬超兩個決輸贏。雙方的兵都看呆了,看傻了,很有點象現(xiàn)在足球場上的觀眾。
好看是好看,但這不是戰(zhàn)爭。
這是鬧著玩。
“戰(zhàn)長沙”中的關公和黃忠,也是這么打。兵除了看熱鬧,排不上別的用場。
關公斬華雄、斬顏良,斬蔡陽,雖然沒有象“戰(zhàn)長沙”那樣寫成兩員大將的“比武”,但是雙方的兵都一動沒動。無論是華雄的兵、顏良的兵或蔡陽的兵,都眼睜睜看著關公手起刀落,把自己一方的主將斬了,誰也沒動一動。似乎這樣寫是天經地義的,假如當兵的呼喇一聲圍上來,把關公剁成肉醬,讀者是會罵大街的。
“三英戰(zhàn)呂布”,是將對將單打獨斗的擴大,由一對一,變成三對一,兩邊人馬并沒動。十八路諸侯,幾十萬大軍,全看桃園兄弟能不能打敗呂布一個人。
關云長單刀赴會,則是單打獨斗的另一種形式,實際上還是一對一——關公對魯肅。帳后埋伏的刀斧手也好,江岸上呂蒙布下的幾千伏兵也好,都不算數(shù)。兵——等于零。所以魯肅在關公跟前嚇得發(fā)抖。一對一,魯肅那是關公的個!
趙子龍大戰(zhàn)長坂坡,雖然曹兵八十三萬,卻沒一個班或一個排的兵來跟趙子龍為難;不管有名無名,總是出來一員將跟趙云打,這一來趙云就占便宜了。
我們舉出這些例子,決沒有責備羅貫中缺少群眾觀點的意思。但是嚴格地說,這很難說是戰(zhàn)斗。因為戰(zhàn)斗不能這么打。問題是,過去至少有幾百年,寫書的這么寫,說書的這么說,唱戲的這么唱,并沒人說這是胡扯。
為什么會是這樣呢?
作家是寫小說。小說是寫人的。而且還要寫得動人,寫得能打動人心。怎么寫才好?作家在實踐中逐步摸索出一條方法:寫戰(zhàn)爭或戰(zhàn)斗就要把它加以簡化,兩軍作戰(zhàn)寫成兩軍武將的對打。只有這樣才便于刻劃人物的性格,也寫出武將的本領。長期實踐的結果是,這種表現(xiàn)方法倒成了“藝術集中”或反映“藝術真實”的一種方法。
韓復榘的老太爺點戲點了“關公戰(zhàn)秦瓊”,笑話的基點,也是建立在人們認可的這種打仗方法上。
在《三國演義》中,多數(shù)場合是兵等于零;即使在兵不等于零的場合,如“甘寧百騎劫魏寨”,也著重是寫武將。
羅貫中不是孫武,不是克勞塞維茨。他是寫小說,不是寫兵法或《戰(zhàn)爭論》。從軍事科學方面衡量,那是幼稚,是荒唐。在藝術上卻獲得了巨大成功。人們并沒從軍事觀點方面挑剔他。相反,他如不這樣寫,恐怕倒是通不過的。
《三國演義》中寫了諸葛亮、曹操、周瑜、陸遜、司馬懿等人的用兵、用計。除這些主帥,還寫了大量次要人物的用兵、用計。在這些描寫中,難道就沒有一點兵法或軍事學的東西?應當說有。但是,這是從說書人的角度說的,從小說家的角度寫的。他寫的是軍事學中最一般的規(guī)律,諸如“知彼知己”、“兵貴神速”、“聲東擊西”、“出其不意”之類。他用軍事學中這些最一般的規(guī)律,構成了小說的某些情節(jié)。
“情節(jié)是人物成長的歷史”——作者構思的情節(jié),歸根結底,著眼的還是故事,是人物,而不是軍事。
“空城計”可作為一個典型。
本來,軍事學上有一條:“虛則實之,實則虛之”。在一定條件下把它反過來用一下行不行呢?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就反過來用過兩次:一次是“智算華容”,讓關羽把兵埋伏在小路上,又故意在小路上放起一把煙火,使曹操以為劉備的軍隊在這虛張聲勢,結果上了當;二是諸葛亮擺空城計,本來手中沒有兵,又擺了空城,使司馬懿疑為埋伏了千軍萬馬,給嚇跑了。這兩個情節(jié)都是虛構的,是作家的豐富想象。在實際生活中這樣干,就要鬧笑話了。正如一則笑話講的,一個人晚上去看戲,他偏要給小偷擺擺空城計:門窗大開著,電燈都亮著。等他看戲回來,家里也就成了真正的“空城”——被小偷洗劫一空。在《三國演義》中,這兩個戲劇性的情節(jié)并不是要證明軍事學上的某個原理,不過是用來刻劃人物的性格。比如在空城計中,就刻劃出諸葛亮的臨危不懼、從容鎮(zhèn)定;刻劃了司馬懿這只老狐貍的多疑。
歷史上的諸葛亮并沒擺過空城計。這是作者根據(jù)一條虛假的史料編出的故事。故事編得很成功,但從軍事上來講,就不合乎邏輯了。司馬懿不是帶了幾百人或幾千人來的,而是帶了十五萬大軍兵臨城下,即使猜疑諸葛亮有埋伏(一座小城能埋伏多少兵呢?總不致于埋伏三十萬或六十萬大軍吧),完全可以采取穩(wěn)妥措施,也不致于嚇破膽,立刻溜之乎也。
“空城計”在史書上是條虛假史料,羅貫中當然很清楚。為了寫故事、寫人物,他還是用了它,而且效果很好。但是這里只有藝術,并沒有軍事。
《三國演義》上的諸葛亮用兵,許多場合都是采取“附耳過來,如此如此”。他怎么布署的,根據(jù)什么布署的,你是無法知曉的。在這里,諸葛亮的“全知”、“萬能”,不過是作家的“全知”、“萬能”。這種“全知”、“萬能”不是別的,而是作家的藝術構思。
兩位棋手對弈,都各自考慮如何攻守。而這種攻守,與真正的軍事學無關。象棋冠軍楊官
人們所以到《三國演義》里探索軍事斗爭的策略,很重要一個原因是,這是描寫古代戰(zhàn)爭描寫得最出色的一部小說。
可是我們也看到,它所以描寫戰(zhàn)爭描寫得非常出色,恰恰是因為它不是如實地描寫了戰(zhàn)爭,而是藝術地描寫了戰(zhàn)爭。
赤壁之戰(zhàn)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赤壁之戰(zhàn)是我國歷史上一個著名大戰(zhàn)役,也是以少勝多的一個范例。可是在史書——陳壽的《三國志》中,把分散在有關人物傳記里所作的赤壁之戰(zhàn)的記述,加到一起,也不到一千字。北宋司馬光在《資治通鑒》里寫的“赤壁之戰(zhàn)”,是陳壽的記述和裴松之作注所用史料的綜合,但也只有二三千字。而在《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zhàn)卻一下寫了八個回頭,占該書總篇幅的十五分之一。正是通過赤壁之戰(zhàn)的描寫,諸葛亮這一人物的形象就牢牢樹立起來了。八個回頭,大部分是諸葛亮的戲。其實,歷史上的諸葛亮當時只辦了一件事,就是在赤壁之戰(zhàn)前作為劉備的特使,到東吳搬了救兵就回去了。而《三國演義》的作者,卻把諸葛亮留在了東吳,讓他唱了連臺好戲。如果把作者的藝術創(chuàng)作“舌戰(zhàn)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借東風”、“智取華容”都去掉了,赤壁之戰(zhàn)還有什么引人之處呢?如果再把作家創(chuàng)作的“蔣干盜書”、“龐統(tǒng)巧授連環(huán)計”、“闞澤密獻詐降書”去掉,也就索然無味了。最美的那些畫面屬于作家——那是作家的創(chuàng)作。它越是離奇,越是不同凡響,距離本來的事實也越遠。
另如諸葛亮南征孟獲,羅貫中寫了四回;而在《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只記了十二個字:“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乎。”那是一場平息后方叛亂,時間只有半年;從川中到滇北,山高路遠,往返行軍就要費去許多時日,事實表明蜀軍并沒打多少大仗。三國演義》上描寫的象“驅巨獸”、“燒藤甲”,不過是作家想象出來的戰(zhàn)爭。
一部寫戰(zhàn)爭寫得好的小說,也不是每場戰(zhàn)爭,每個戰(zhàn)役、戰(zhàn)斗都寫好。跟赤壁之戰(zhàn)相比,官渡之戰(zhàn)描寫得就差。彝陵之戰(zhàn)更差。赤壁之戰(zhàn)寫得成功,跟著意刻劃諸葛亮和周瑜兩個人物分不開,那是藝術的畫筆。描寫彝陵之戰(zhàn)中虛構了兩個風云人物——關興、張苞,但不過是關羽、張飛的淡淡的影子。加上作者急于要讓劉備為關羽報仇,把仇人一個個殺掉,痛快是痛快了,卻沒多少藝術魅力。小說就是講故事;但并不是故事越離奇越好。南征孟獲情節(jié)很離奇,卻經不起咀嚼??傊?,藝術上可以論短長;從軍事上作評述,那就成了評述歷史?!度龂萘x》雖是歷史小說,終究不是歷史。有人說它“七實三虛”,那不過是保守的說法;說“七虛三實”,倒更貼切。到作家虛構出來的東西中探求戰(zhàn)爭規(guī)律——戰(zhàn)略戰(zhàn)術,其結果,跟到月球上真的去尋找宮闕、嫦娥、桂樹,不會有什么兩樣的。
如果它僅僅是一部描寫戰(zhàn)爭的書,還不足以吸引人們到它那尋找軍事學。中外古今,戰(zhàn)爭小說很多。人們就沒有到《說岳》中或《楊家將》中去學戰(zhàn)術韜略?!度龂萘x》所以能使一些將軍、謀士以及崇尚談兵的文人感興趣,還在于它獨到地寫了智斗——智力的競賽。從諸葛亮、曹操、周瑜用計,到張飛打仗也知用計。曹操、司馬懿在這里是反面人物,但他們在智力上卻是巨人。這里寫了奇妙的智慧或天才的智慧,也寫了邪惡的智慧惡毒的智慧或黑色的智慧。這些不僅是通過曲折的軍事斗爭描寫出來的,也是通過復雜的政治斗爭描寫出來的。它引人入勝,扣人心弦,許多場面并富有詩情畫意。
智力,無非是人們認識事物的能力。這種能力在這得到夸張,同時也受到尊重。人們從這里第一次形象地看到人類自身具有的偉大而奇妙的力量。因之許多人把它看成一部“奇書”,一部了不起的才子書。它啟發(fā)人們去思考,去運用這種力量,并去充實和增強自己的這種力量。
但是,它也引起一些讀者的誤會。使一些人認為這里果真包藏著智慧的奧秘,包藏著兵法、韜略或鬼神之機,正如認為佛門經卷中也一定包藏著無邊的佛法一樣。
所謂兵法、韜略,或戰(zhàn)略、戰(zhàn)術,不過是從軍事斗爭中找出的最一般的規(guī)律。羅貫中在《三國演義》里,曾利用前人總結的東西來構思情節(jié),塑造人物,但是他作為一個藝術家,自己并沒有去發(fā)現(xiàn)某種軍事規(guī)律,也沒有去圖解某種軍事規(guī)律。因為那不是他的事情。
他的任務是為讀者提供一種藝術欣賞。
我在五十年代中期讀書走的冤枉路,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才明白過來。
不過,也不能說完全冤枉了,還是有好處。好處是,為了從軍事上弄通它,我曾似懂非懂地攻讀了一批軍事著作。盡管我既不是將軍也不是教官,腦子里裝一點軍事知識,也決不致于象福爾摩斯說的,就會把別的有用的東西擠走。
讀《三國演義》本身,也有收獲。這如同開礦。原來一直作為一個銀礦來開,開采到終了,也沒發(fā)現(xiàn)銀子;因為這是一個鈾礦。
從開采銀子來說,時間是白扔了??蓮陌l(fā)現(xiàn)鈾來說,得大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