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詞》,黃侃(季剛)著。一九一二年(壬子)武昌(?)鉛印本。黃侃有編成自記:“右詞一卷,一百六十五首,起丁未(一九○七)迄辛亥(一九一一)五歲間所得。華年易去,密誓虛存。深恨遙情,于焉寄托。繭牽絲而自縛,燭有淚而難灰。聊為怊悵之詞,但以纏綿為主。作無益之事,自遣勞生;續(xù)已斷之緣,猶期來世。壬子六月,編成自記?!?/p>卷前有序二,題詞一。計一、王邕序,駢體文,首句即稱“黃生大弟”者是也。二、汪東序,散文,首句稱“蘄春黃君”(并非“黃生大弟”)。三、況周儀題詞,《減字木蘭花》四首。序、詞皆不錄。此集屬情詞,不能說是艷詞,作者所的華,是恰名為“秋華”的女子,雖用張衡賦句:“幽蘭兮秋華”,但當確有其人。因為黃侃室名題作“秋華室”,黃侃長子又取名“念華”。同時,在這期間寫的與所謂“秋華”無關(guān)的詞,都沒有編入這一集。
黃侃的詞是不是除了《華詞》之外還有別的詞呢?有。這不難找到。一九四五年,黃去世之后,在成都編成印行,名《量守廬詞鈔》,計四種。編者曾緘,自稱“弟子”,有甲申(一九四四)序,書后有其子黃念田三十四年(一九四五)附記,稱“此集為紀念先君六十誕辰而印”。書簽是沈尹默楷書,為《季剛先生所為詞》,和集名不一致。
此集料是匆匆印成,錯字多,紙不好,不成書品。內(nèi)容為:
一、《華詞》一卷,即是上面那本一九一二年編成的詞集,復印為第一種。
二、《蕙集》二卷,計一卷為詞十五首,二卷為詞十四首。一卷詞有“盆蘭秋晚”、“九月十一夜”、“重陽臨病”諸目,但無年歲可考。二卷紀年最早是庚戌(一九一○),則此一卷當在一九一0年以前,或即是一九○九年一年中作。二卷詞注明年歲的有庚戌、壬子(一九一二),但沒有庚壬之間的辛亥。
三、《秋華室詞》一卷,為詞二十一首,卷尾有黃念田小識:“此卷為先兄念華所藏,先君自記曰:在《華》、《蕙》、《楚秀》三稿中者,此不錄。”作詞時間有丙午(一九○六)、丁未(一九○七)、戊申(一九○八)、己酉(一九○九;一九一○到一九一二,三年中的詞即收入上《蕙詞》二卷);另為癸丑(一九一三)、乙卯(一九一五)、丁巳(一九一七)、戊午(一九一八)、已未(一九一九)。只有一首,《高陽臺·神武門詠荷》,未注歲月。有“玉橋”、“昆明湖”、“神武門”諸地址的題目,可定這些都是在北京任教職時所作。
四、《楚秀詞》一卷,為詞七十八首。卷前自注“自庚申(一九二○)六月起”,詞首數(shù)較多,詞題的地址有“什剎?!?,“送審伯至江干”(此可能是漢口),“漢上紀游”,至少涉及北京、漢口兩處。又卷末夾入一首“己酉年”(一九○九)在日本東京作。從詞題判斷還有辛酉(一九二一)作。但迄至何時,則不可考。
總《量守廬詞鈔》為詞二百九十三首。詞鈔后黃念田原附記有:“先君晚年所為詞,載在《量守廬日記》中,以版權(quán)契約限制,未能錄入斯集……?!贝巳沼洸樵陂_明書店。今天如能找著《日記》,把詞全補鈔出來,就可以輯成黃侃詞的全帙了。反正《量守廬詞鈔》的編印成集、鉛字、排版、用紙、裝訂皆甚差,時在抗戰(zhàn)期間,也就不多去挑剔了。就編排體例而論,亦不當概依原稿,年歲非常紛亂,且十幾首就成一卷,亦很不象樣??倯譃樯舷聝删恚暇頌樵?sps=2232>華詞》不動,因內(nèi)容一致,數(shù)量亦足;下卷將
《惠詞》、《秋華室詞》兩種打散,依時間先后重編在前,然后加上《楚秀詞》,共詞一百二十八首。這樣,則兩卷一樣子,旗鼓相當,不會有雜亂無章之感了。葉恭綽《全清詞鈔》錄黃詞四首,唯《高陽臺·荷花》一首見于集中,另有《西子妝》、《小重山》、《高陽臺》三首為上集所不載。不知葉從何處鈔來。
黃詞除《華詞》外,其他則確有些屬側(cè)艷之作,如贈妓四首及其它等,但和《編華詞》應有區(qū)別。黃侃應以訓詁、音韻之學名世,至詞格則并不高。王邕、汪東的序都只敷衍說這些詞出自性情,于詞風并無過譽的話。只有況周儀提詞有句“劇憐飲水不同時”,比之納蘭成德,則恐未必然。詳細比較的話,和他同時代詞人中,比他有成就的就不少。
李一氓本刊第七期131頁刊《黃侃的<華詞>》文,現(xiàn)收到李一氓同志來稿,有所補正,刊出如下。
《華詞》,黃侃(季剛)著。一九一二年(壬子)武昌(?)鉛印本。黃侃有編成自記:“右詞一卷,一百六十五首,起丁未(一九○七)迄辛亥(一九一一)五歲間所得。華年易去,密誓虛存。深恨遙情,于焉寄托。繭牽絲而自縛,燭有淚而難灰。聊為怊悵之詞,但以纏綿為主。作無益之事,自遣勞生;續(xù)已斷之緣,猶期來世。壬子六月,編成自記?!?/p>卷前有序二,題詞一。計一、王邕序,駢體文,首句即稱“黃生大弟”者是也。二、汪東序,散文,首句稱“蘄春黃君”(并非“黃生大弟”)。三、況周儀題詞,《減字木蘭花》四首。序、詞皆不錄。此集屬情詞,不能說是艷詞,作者所的華,是恰名為“秋華”的女子,雖用張衡賦句:“幽蘭兮秋華”,但當確有其人。因為黃侃室名題作“秋華室”,黃侃長子又取名“念華”。同時,在這期間寫的與所謂“秋華”無關(guān)的詞,都沒有編入這一集。
黃侃的詞是不是除了《華詞》之外還有別的詞呢?有。這不難找到。一九四五年,黃去世之后,在成都編成印行,名《量守廬詞鈔》,計四種。編者曾緘,自稱“弟子”,有甲申(一九四四)序,書后有其子黃念田三十四年(一九四五)附記,稱“此集為紀念先君六十誕辰而印”。書簽是沈尹默楷書,為《季剛先生所為詞》,和集名不一致。
此集料是匆匆印成,錯字多,紙不好,不成書品。內(nèi)容為:
一、《華詞》一卷,即是上面那本一九一二年編成的詞集,復印為第一種。
二、《蕙集》二卷,計一卷為詞十五首,二卷為詞十四首。一卷詞有“盆蘭秋晚”、“九月十一夜”、“重陽臨病”諸目,但無年歲可考。二卷紀年最早是庚戌(一九一○),則此一卷當在一九一0年以前,或即是一九○九年一年中作。二卷詞注明年歲的有庚戌、壬子(一九一二),但沒有庚壬之間的辛亥。
三、《秋華室詞》一卷,為詞二十一首,卷尾有黃念田小識:“此卷為先兄念華所藏,先君自記曰:在《華》、《蕙》、《楚秀》三稿中者,此不錄。”作詞時間有丙午(一九○六)、丁未(一九○七)、戊申(一九○八)、己酉(一九○九;一九一○到一九一二,三年中的詞即收入上《蕙詞》二卷);另為癸丑(一九一三)、乙卯(一九一五)、丁巳(一九一七)、戊午(一九一八)、已未(一九一九)。只有一首,《高陽臺·神武門詠荷》,未注歲月。有“玉橋”、“昆明湖”、“神武門”諸地址的題目,可定這些都是在北京任教職時所作。
四、《楚秀詞》一卷,為詞七十八首。卷前自注“自庚申(一九二○)六月起”,詞首數(shù)較多,詞題的地址有“什剎?!保八蛯彶两伞?此可能是漢口),“漢上紀游”,至少涉及北京、漢口兩處。又卷末夾入一首“己酉年”(一九○九)在日本東京作。從詞題判斷還有辛酉(一九二一)作。但迄至何時,則不可考。
總《量守廬詞鈔》為詞二百九十三首。詞鈔后黃念田原附記有:“先君晚年所為詞,載在《量守廬日記》中,以版權(quán)契約限制,未能錄入斯集……?!贝巳沼洸樵陂_明書店。今天如能找著《日記》,把詞全補鈔出來,就可以輯成黃侃詞的全帙了。反正《量守廬詞鈔》的編印成集、鉛字、排版、用紙、裝訂皆甚差,時在抗戰(zhàn)期間,也就不多去挑剔了。就編排體例而論,亦不當概依原稿,年歲非常紛亂,且十幾首就成一卷,亦很不象樣。總應分為上下兩卷,上卷為原《華詞》不動,因內(nèi)容一致,數(shù)量亦足;下卷將
《惠詞》、《秋華室詞》兩種打散,依時間先后重編在前,然后加上《楚秀詞》,共詞一百二十八首。這樣,則兩卷一樣子,旗鼓相當,不會有雜亂無章之感了。葉恭綽《全清詞鈔》錄黃詞四首,唯《高陽臺·荷花》一首見于集中,另有《西子妝》、《小重山》、《高陽臺》三首為上集所不載。不知葉從何處鈔來。
黃詞除《華詞》外,其他則確有些屬側(cè)艷之作,如贈妓四首及其它等,但和《編華詞》應有區(qū)別。黃侃應以訓詁、音韻之學名世,至詞格則并不高。王邕、汪東的序都只敷衍說這些詞出自性情,于詞風并無過譽的話。只有況周儀提詞有句“劇憐飲水不同時”,比之納蘭成德,則恐未必然。詳細比較的話,和他同時代詞人中,比他有成就的就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