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月二十九日,是惲代英同志殉難五十周年紀(jì)念日。惲代英同志是我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之一,是我國青年運動的先驅(qū)者。1920年,他和蕭楚女等發(fā)起組織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3年,他受黨的委托,到上海擔(dān)任建設(shè)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工作,任團中央宣傳部長,創(chuàng)辦《中國青年》雜志,系第一任主編。
惲代英同志從少年時起,一直在嚴(yán)肅地探索人生,不斷地追求真理,切實地履行個人對社會的責(zé)任。他胸懷祖國,心憂天下,立志“伺候國家”“伺候社會”;他十分注重修養(yǎng),嚴(yán)于責(zé)己,樂于助人,勤奮學(xué)習(xí),積極向上。正如周恩來同志所說的,惲代英同志應(yīng)該“永遠成為中國革命青年的楷?!薄<磳⒂芍醒朦h校出版社出版的《惲代英日記》,真實地記錄了惲代英同志在“五四”前后探索救國道路的學(xué)習(xí)、思想和生活,記錄了他對人生、理想、道德和情操的許多精辟見解,現(xiàn)選登一些,以饗讀者。
——編者
近日思得“人生目的”問題,可列綱目如下:一、人生本由偶然非有目的。二、人生無目的故無價值。三、人生無價值而不死者以人畏死或不欲死,故此外無其他高尚理由。四、人畏死而求生,則必須犧牲小幸福以求大幸福,即為自利而利社會,利國家,利天下。凡正義觀念均由此起。五、人無為國家天下反其心愿以犧牲生命之理,以人為生而犧牲,若并生命而犧牲之,是失其本矣。六、自殺不為罪,以人生本無價值,凡不愿自殺而又不知犧牲小幸福以求大幸福者,其愚較自殺尤甚。(1917.1.2)
余思欲立人者,不可不先己立。吾每好諄諄告人,冀其一悟,然徒言每每無益。此日記事身所力行,不數(shù)年而所化日遠??梢娪煜拢嗽谧孕抟?。(1917.1.24)
桓溫曰:大丈夫不能留芳百世,亦當(dāng)遺臭萬年。人之所貴乎名者,以人之敬之也。如名雖留萬年,徒供人之笑罵,百代兒孫尚以為恥,亦何貴此名乎?
(1917.4.1)
瞻叔問修養(yǎng)思想之方。余擬作一文刊之《光華》,以代答之。大旨如下:
一、讀書重思想,不重文辭。
二、對于賢哲之言取懷疑態(tài)度,凡有所疑,須徹底考究之。
三、自是者勿遽是之,自非者勿遽非之。自己對于自己之思想,常設(shè)法探試其是否。
四、凡于矛盾之處或不明白處,必潛心研究。
五、廣讀古今異書,潛察其理之是否。
六、勿使思想墮入荒誕無實。
七、古今人所立奇特而自以為恰當(dāng)者,錄存之。
八、自己發(fā)明新意,雖片言必錄存之,又時自批評之。(1917.5.9)
人未有能一生不吃虧者。非因他人損人利己而吃其虧,即因自己損已利人而吃其虧。然被損于人者,雖吃虧而心不甘,心不甘仍不能不吃虧。惟自損而吃虧者,心中不以為苦,而反樂之,即他人感于我之自損,不復(fù)更忍損我以利彼,即吾更不致有心不甘而吃之虧。故損己利人,乃最善吃虧,而亦最善求樂者也。
(1917.7.17)
擇小說當(dāng)如擇友。蓋閱小說時,無異以精神與書中人相接觸,即交友之損益,不過因以精神相接觸故也。世無品格完善之人,然如善作小說者,則描寫一品格完善之人,以為讀者最良之友,亦非難事。此所以果有好小說讀之,有時較交友大有益,而離群索居,良小說之價值至少與良友等,然此言良小說也。若惡劣小說,其效正與上反。如與狎邪子弟游,自然日學(xué)日壞,如有父母使其子弟比之匪人,而曰:汝無以匪人所為為師,而當(dāng)以為戒。(1917.8.18.)
我們都曉得:今日我們的國家,是在極危險的時候,我們是世界上最羞辱的國民。我們立一個決心,當(dāng)盡我們所能盡的力量,做我們所應(yīng)做的事情。我們不應(yīng)該懶惰,不應(yīng)該虛假,不應(yīng)該不培養(yǎng)自己的人格,不應(yīng)該不幫助我們的朋友,不應(yīng)該忘記伺候國家、伺候社會。我們曉得:我們不是沒有能力,國家的事情不是沒有希望。(1917.10.8)
凡過失之不能改者,皆以未明知其真因,及未用最合宜之方法之故。而非提出過失名目,則思考之目的不專,研究亦不得周詳,如此必不易得其真因及合宜方法。(1918.4.9)
人事之有阻力,如行路之有絕崖。絕崖固不易攀,然自古有人曾上此崖之頂,則必有法可上,或力攀,或另由曲折之較平道路而升。吾人今日尚未至絕崖之下,正宜看清山路孰為曲折之平路,無徒盲行以至崖下。已至崖下則難于為力矣。今人未遇阻力,既不預(yù)習(xí)攀緣之技,又不看清山路,及至崖下,則嘆途窮,此豈智者之事耶?(1918.4.11)
又如行路而傾跌,跌后又行,足力愈壯。使吾人一跌,則嗒然自喪,以為此乃不能行之鐵證,歸而臥于床上,俟能行之時,如此則吾人將永不能行矣。故失敗而灰心,非行事所宜也。(1918.5.2)
紀(jì)堂言,立志須用集義功夫。余意集義者,即在小事中常用奮斗功夫也。如吾人言富貴不淫,且看今日能否為一飲食、一恭維,作良心所不愿作之事否。言貧賤不能移,且看今日能否不為少數(shù)金錢或小地位而枉道求之否。言威武不能屈,且看今日能否不為一種威嚇或壓迫而自喪所守否。在小處不能不犯過失者,其在大處犯過失必矣。小壓迫小引誘即能勝過,在大壓迫大引誘中能否勝過尚為一問題。如小處不能勝過,尚望大處勝過,豈非自欺之甚乎?勝過小者,再勝過較大者,再勝過更大者,此所謂集義也。不然集義仍是一句空話。(1918.5.3)
人不但應(yīng)原諒人,且應(yīng)寬宥人。因世無完人,此人人所知。豈但人人有不可免之過失,亦且有不知改或未能改的品性上之缺點。譬如我好晏起,好自炫,好雜亂無章,皆明為罪惡,并非過失。我自問非不向上之人,非欺世盜名之人,惟此改過未能之成績,既無可自諱,亦無可求諒于人。惟有望寬宏大度的朋友,寬赦我,包容我,讓我?guī)Т说热秉c,仍可為人類未來效犬馬之勞而已。我固如此,他人亦何獨不然。
……
在此不圓滿之世界中,人人當(dāng)有一種覺悟,以互相原宥寬恕。庶幾能為誠心的互助生活,以求共進于較善。今世人乃反其道而行,處處不肯原諒,更無望其寬宥。如此互相誅求,互相激蕩,更何望其有同心協(xié)力,以謀互助生活之一日。吾于此義甚欲貢獻我同學(xué)朋友,然自問“寬宥”朋友的精神,自己亦究竟缺乏,不可不每日自儆惕也。(1919.5.14)
人人開始做助人的事,總是怕耽擱了自己的事務(wù)同時光。然而不助人的人,未見他不為別的事耽擱他的事業(yè)同時光。我常想,不助人的人,精神每每是消極的,晦昧的,所以便終日做事,未見能收一日的實效。一、不助人的人,胸襟每每卑狹,容易懶惰,容易受猥屑惡習(xí)的引誘,所以亦沒有能終日做事的。二、不助人的人,精神每是靜止的,所以做事便費力多,亦成功少。三、至于不能養(yǎng)高尚純潔的品格,應(yīng)付事物的才干,那更不論了。能助人的人,事事同上述的相反。所耽擱的時間,不過等于不助人的人瞌睡、閑談、閑耍的時間。然而他那每天一部分的做事的時間,因為精神清醒,活潑,純潔,比那一全天做事的人還收效多些。所以每每肯做事的學(xué)生課業(yè)反好,不一定是課業(yè)好才肯做事,有時亦因肯做事課業(yè)反好了。(1919.8.23)
論到怕吃虧,其實只須發(fā)心做人,這虧早晚終要吃的。能早些嘗這種滋味,早些發(fā)達我們的應(yīng)付能力,將來到社會上因為有一種事前的預(yù)備,倒可令我們不至吃甚么關(guān)于職業(yè)根本的大虧。這合算的辦法不知去做不亦是可憐的事嗎?
至于怕人姍笑,我于一月二十三、二十四日日記談及。怕遇著困難,這亦是不知困難在做事上的意義同價值的原故。其實,我們盼望能力增進,遇一番困難,便加一番適應(yīng)的力量。所以,困難是加增能力的工具,不做事從哪里有困難?沒有困難從哪里能得做事的益處?所以困難愈多愈大,我們的力量愈加增。我們應(yīng)該歡迎困難,應(yīng)該獨立做事,加多加大我們的困難。不應(yīng)因預(yù)想著有甚么困難,便膽怯退縮,因為這樣能力便無由增長了。(1919.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