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光鼐等
新婚燕爾,你帶著青春的活力,帶著新婚少婦的風韻,開始了油鹽柴米的居家理事。新的生活使你有了新的身份,也帶來新的問題:一個“兒媳婦”應當如何協(xié)調好婆媳關系呢?
從—個民間故事談起
從前,有一對夫妻,慳吝、自私,其中尤以妻子刻薄待公婆而遠近聞名。在媳婦的挑唆下,兩人不愿贍養(yǎng)自己的父母,嫌棄他們年老多病,視作家庭的累贅,甚至進行虐待:家里好吃的、好用的沒父母的份兒,又臟又累的活卻全部留給老人;吃飯時,不準父母和他們同桌,叫老人用他們專門準備的兩只粗陋的木碗盛點殘湯剩羹,半饑半飽地過日子。
每逢鄰居看見老爺爺老奶奶在樓梯下面的小屋里捧著木碗喝著那又稀又餿的湯飯時,都暗暗咒罵這對年輕夫婦:“該死的刻薄鬼!”
一天,夫婦倆逛完大街回到家里,發(fā)現(xiàn)兒子正伏在桌上用小刀削制一只木碗。媽媽問:“孩子,你做這只木碗干嗎?”兒子答:“給你們做的。你和爸爸不是也為爺爺、奶奶做了木碗嗎?”夫妻倆聞之愕然。
這個民間故事寓意深刻,它告訴我們:
1.虐待老人是為眾人厭惡的不道德行為,是為社會輿論所不容許的;
2.刻薄老人,不僅使老人備受痛苦,而且還毒害了青少年,敗壞了社會風氣;
3.虐待父母,小心遭到歷史的懲罰。
重要的生活課題
婆媳關系是僅次于夫妻關系的姻親聯(lián)系。處理得好,有助于家庭和睦、團結,使人們能夠在幸福愉快的倫理關系中生活,使老年人安度晚年,下一代健康成長,成年人安心工作、學習。處理得不好,不僅使人煩惱,還會造成家庭悲劇,給社會帶來消極的影響。
在封建的舊中國,族權和夫權在大家庭中占據著統(tǒng)治地位,家庭成員中存在著不可逆轉的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解放以后,那種三代同堂、四代同堂、一戶十幾口人由公婆當家作主的家庭結構,正在逐步解體,那些婆媳關系中的封建倫理規(guī)范,在群眾中的市場越來越小了。盡管在不少老年人心目中還有封建思想的殘余,他們還自覺不自覺地企圖以自己的婚姻方式、自己與老伴多年信奉的夫妻準則和婆媳規(guī)范要求下一代,在買賣婚姻還盛行的地區(qū),兒媳婦還被排斥在正常的家庭生活之外;但是,就整個社會來看,今天在婆媳關系上的主要問題,已經不是“小媳婦受氣”,而是婆婆要看媳婦的臉色行事,兒媳對公婆缺乏應有的尊重和敬愛,以至不愿承擔贍養(yǎng)公婆的義務。
在農村,一方面由于我國生產水平還很低,國家還無力供養(yǎng)沒有收入的、喪失勞動能力的老人,年邁的農村老人都還有一個“養(yǎng)兒防老”的現(xiàn)實問題;一方面是廣大農村婦女參加生產勞動,當了媳婦也不僅是“圍著鍋臺轉”,她們有勞動收入,生活上不再仰人鼻息了。由于經濟地位的變化,一些青年人處理不好婆媳關系,在生活中象電影《喜盈門》中的強英那樣自私蠻橫、只顧小家、“公婆一個也不愿養(yǎng)”的媳婦并不少見。
在城市,由于普遍存在的住房緊張、居住條件困難的問題,不少青年夫婦還要在公婆家暫居一角,和公婆共同生活;現(xiàn)代青年要求自主、自立的思想傾向促使小兩口一候有了住房即與公婆分居。青年人工資收入偏低,要建設新成立的小家庭,要撫養(yǎng)新出生的寶寶,他們往往由于財力拮據對父母寄予過高的經濟要求,有些媳婦甚至認為老太太有“剩余價值”可利用,可為自己帶孩子、做家務,因而孩子小時只要婆婆、不要公公,孩子大后,對二老均不歡迎。
比起經濟關系來,一些知識分子的青年夫婦更看重家庭的伴侶關系。婆媳之間雖有不和,但懾于社會壓力,怕親友反感,怕鄰里譏笑,當面頂撞、謾罵的較少,而常以隱蔽的慍怒表現(xiàn)出來。
婆媳關系成了一個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國外朋友贊頌《喜盈門》,說它也牽動了外國觀眾的心,說它所表現(xiàn)的子女晚輩必須尊敬并贍養(yǎng)失去勞動力的老人這個主題,是世界性的。生活確實為我們提出一個尖銳的課題:社會主義社會中“尊老愛幼”的道德風尚如何通過我們的努力在婆媳關系中得到體現(xiàn)?自古以來婆媳關系緊張的惡性循環(huán)能否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絕跡?
搞好婆媳關系的主動權操之在你
婆媳之間出現(xiàn)矛盾會有多種原因,如有經濟上的、生活習慣上的,或者個性、脾氣上的,等等??墒?,剖析了許多婆媳關系緊張的家庭后,我們看到居多數的矛盾的主要方面,還在兒媳婦這一方。現(xiàn)在當兒媳婦的女青年多數有文化,受過教育,能勞動,經濟上可以獨立,一般也多能“左右丈夫”,因此應當說,搞好婆媳關系的主動權操在“兒媳婦”手中。每個有心致力于與婆婆親善相處的女青年,可以在以下諸方面進行嘗試和探索:
“象尊重自己的母親一樣”。人們常說“婆婆都是厲害的”。新婚之后,當你帶著拘謹、忐忑之心和婆婆朝夕相處時,我勸你不要“先人為主”,人云亦云;而要把目光建筑在“她可是我愛侶的母親啊”這個思想基礎上,用這個思想揣摸她在兒子娶親后的復雜心情,發(fā)揮自己也是女性的優(yōu)勢,和她展開貼己的交談。要象尊重自己的母親一樣,你對她的稱謂應是“媽媽”,對她應比對待自己的母親更多一番敬重和體貼。對她日常表現(xiàn)出來的一些與青年人不合拍的東西,也要能正確對待,注意分清是舊觀念還是人之常情。舊觀念是多年形成的,不可以令其一朝一夕改變,需要你的耐心,需要你以自己良好的行動,潛移默化地對她產生影響,以使她能逐步地跟上時代的步伐。對人之常情,則應表示“順從”,寬容她的固執(zhí)、自負、抑郁、羅唆等老年人常有的毛??;體諒她的行動遲緩、感覺遲鈍等老年人通有的體態(tài),照顧老年人的特點。
“追求共同的目標—和睦共處”。我們提倡敬老愛幼,并不等于要求建立封建家長制的大家庭。子女成年結婚,各自建立小家庭,這是正?,F(xiàn)象。問題在于怎樣對待老人,特別是失去勞動力的老人。在不在一起生活,都有一個和睦共處的問題。婆媳關系緊張,家庭四分五裂,社會就無法安定,人們就很難專心參加生產、從事各項工作?!鞍簿佑录?,樂業(yè)為四化”應該是所有家庭成員的共同目標。為了這個目標,你應當與婆婆在觀點、習慣乃至生活方式諸方面相互認可,暫時擱置那些因年齡、身世、興趣不同造成的差異;凡事多征求婆婆的意見,造成機會讓她能夠參與家庭的領導和管理;讓她的智慧、經驗和技能在家庭事務中都能得到運用和施展;諸如燒菜的咸淡,買肉的肥瘦,扯布的顏色,我們不必過多計較。
在目標統(tǒng)一的原則下,你會在物質、精神諸方面滿足婆婆安度晚年的欲望,她也會為讓你安心工作而主動幫你料理家務、照看孩子。小兩口為四化努力工作,爭先進,當模范,成績卓著,在她的眼中就是最大的快慰與光榮。
“自食其力的原則”。長大成人,完成婚配,這標志著你和丈夫已經具備獨立生活的能力,該自食其力了。經濟上力求節(jié)儉,量入為出,不可依賴公婆的余蔭;家務上灑掃炊洗,自己動手,不要拖累公婆。你和丈夫應有這樣的心境:父母能給予資助,是你們的幸事;不能資助,也無可非議,應該諒解其難處;家遇急事,要主動解囊相助,萬勿觀望無動于衷。
“當好丈夫的參謀”。不可否認,結婚以后,母親在兒子心目中的地位逐漸為你的形象取代、占據。若小兩口婚后忙于耕耘小家庭的園地,稍有懈怠,婆婆即會有“娶了媳婦忘了娘”的孤獨之感;對于丈夫從她身上轉移到你身上的那一部分情感,她有難以言述的苦衷。此時,你要提醒丈夫的疏忽大意和對你的偏袒;要時時記住把優(yōu)惠讓給婆婆,哪怕是一張電影票、一個蘋果也要提醒丈夫盡先為她留下。要盡可能為婆婆安排一些文娛和社會活動,幫她驅走寂寞,使她晚年快樂。
“節(jié)假日和生日的妙用”。春節(jié)、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tǒng)節(jié)日、假日是舉家暢述團結的好時光,也是你充分發(fā)揮媳婦才干的好機會:與丈夫陪伴婆婆看看戲,散散步,欣賞一下大自然的景色,會喚回她熱愛生活的活力和勇氣;與姑嫂叔侄聚會公婆家,兒女子孫繞其膝,姻親間融洽友好的感情,更使老人家在天倫之樂中獲得人生的自我滿足;你若能操持元宵、粽子、年糕等傳統(tǒng)食品的制作,嫻熟的技藝既可博得老人的歡心,還可勾起她對她年輕時代詩一般的回憶。老年人很注重誕辰過生日,攜子女帶禮物拜望,或者為老人添置一點新衣物,更能顯示媳婦的賢慧。
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教育著我們兩代人,“平等、互敬、互諒、尊老愛幼”應當成為建立新型婆媳關系遵循的原則。新婚后,婆媳間寄托著愛和期望的相互贈予。年輕的朋友,當你從對丈夫的千萬般恩愛中抽出一部分感情奉獻給婆婆時,融洽的婆媳關系一定會在“蜜月”之后迅速建立。
愿你婆媳和睦,闔家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