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明國
斯諾夫人和安娜·利澤同志訪問記
在過去幾十年的漫長歲月中,曾經(jīng)有許多外國朋友支持、同情中國的革命,并且寫出不少報道中國真實情況的動人著作。但是,這些著作卻很少在中國的書店出現(xiàn),而在“四人幫”統(tǒng)治時期簡直成了“禁書”。例如斯諾的《西行漫記》(原名《紅星照耀中國》),前幾年世界上大概只有蘇聯(lián)、中國看不到。蘇聯(lián)統(tǒng)治當局仇恨這本書是不言而喻的,而中國人自己也查禁這本書,這就簡直莫名其妙。其實理由也簡單:無非是書中描繪的真實情況頗不利于“四人幫”的統(tǒng)治而已。
這幾年,這個禁區(qū)打破了。西行漫記》和其他一些著作已在排印,史沫特萊、洛伊斯·惠勒·斯諾的著作已經(jīng)出版。正在這時,聽說有幾位友好人士來我國訪問,其中有美國朋友洛伊斯·惠勒·斯諾,還有德國朋友安娜·利澤。作為出版社的編輯,我們決定去拜訪她們,把中國出現(xiàn)的這些變化告訴她們,也聽聽她們對出版這類著作的意見。
洛伊斯·惠勒·斯諾即美國名記者、《西行漫記》的作者斯諾的夫人。我們與她從未謀面,但是,在出版她的著作《我熱愛中國》的過程中,就已經(jīng)間接地同她交換過意見。當時,斯諾夫人很熱情地答復我們,全部同意出版社的安排。不過盡管如此,這次我們訪問她時,心中還不無惴惴。主要是,在過去通信商談出版問題時,有些事情沒有提出來。例如,我們要翻譯的那本著作,原文名A DignitywithDeath(《莊嚴的死》),到發(fā)稿時,發(fā)現(xiàn)這個書名在中文很難處理,難以使中國讀者理解。正好,斯諾的老友馬海德醫(yī)生在給這本書寫的序言中提到,斯諾在臨終時用他生命的最后力量說的一句話是:“我熱愛中國”。我們就改用這句話為書名。這樣的處理事先沒征求作者意見,她會不會同意呢?會不會使她有“強加于人”的感覺呢?
這樣,話匣子一打開,便自然而然談到《我熱愛中國》這本書和書名上來。我們向斯諾夫人說明了情況,對未征求她意見改動書名表示了歉意。斯諾夫人首先認真看了這本書的中譯本,顯然對封面裝幀發(fā)生興趣,說:“封面上的埃德(即斯諾)抽煙的形象,很有趣,畫得很好??上也欢形模床欢@本書。”接著,她談到了書名,說:“這個名字改得很好,我很喜歡。原來我想取名《中國人來了》,因為中國人來后,情況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給我的印象太深刻了??墒浅霭嫔滩煌膺@個名字,他們認為書名要與‘死聯(lián)系起來,后來只好取了《尊嚴的死》。我自己也不滿意。因為這個緣故,這本書在美國出版時用了兩個名字(正題是《尊嚴的死》,副題《當中國人來的時候》),采取了妥協(xié)的方案?,F(xiàn)在中譯本這樣改了很好?!?/p>
我們向斯諾夫人介紹了《我熱愛中國》在中國的反應(yīng)。斯諾一家和中國人民的友誼,在這本書里刻畫得如此動人,以致包括出版社的同志都是含著眼淚把它讀完的?!度嗣袢請蟆返臅u指出,我們可以從這本著作中“汲取信心和勇氣”。斯諾夫人聽了以后,感動地說:“是的,這本書在美國和別的國家影響也很大。通過它可以使人們了解在埃德生病期間,我們家發(fā)生的一些事情,特別是中國人是怎樣幫助我們的。正如我書中說的,不在于中國人的醫(yī)療技術(shù)水平有多高,而重要的是他們高度的責任心和深切的關(guān)懷。這本書出版后,我桌子上來自各國的信件成堆,很多讀者說看了這本書以后,知道中國人民對我們的關(guān)懷照料,深為感動。很多信寫得極為動人。因此從這方面說,這本書是增進了中國和西方人的友誼和了解,我感到非常高興。這本書很好地介紹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幫助和照顧。”斯諾夫人還順便談到,由于中國人幫助斯諾治療疾病,使得一些國外的普通人士對中國產(chǎn)生了敬仰。例如他們在瑞士的鄰居潘紹德醫(yī)生,是個村鎮(zhèn)的兒科醫(yī)生,老倆口子都退休了。他們同中國醫(yī)護人員在治療斯諾疾病時有密切交往,很受感動,因而向往中國。由于謙虛,一直沒提出要來訪問中國。斯諾夫人爽朗地笑著說:“這次我給他們老夫婦代為提出來了,我想中國人民是歡迎他們的?!?/p>
我們告訴斯諾夫人,我們首先要感謝外國朋友對中國革命和建設(shè)的支持。我們黨長征以后,在國民黨一片造謠誣蔑聲中,斯諾是第一個沖破重重困難,親自訪問陜甘寧邊區(qū),真實報道中國共產(chǎn)黨的情況的外國記者,他的《西行漫記》曾經(jīng)引導過許多青年走上革命道路。說著,我們把一本至今較為完整地保存下來的1938年上海出版的《西行漫記》中譯本給斯諾夫人看,她摩挲良久,然后欣然在書上簽名留念,并要我們向保存這本書的同志致謝。
在交談時,斯諾夫人再三對她的房間內(nèi)書物的雜亂向我們致歉。原來,她正在編印一本關(guān)于中國革命的影集,其中的說明文字全部引自斯諾的論著,屋內(nèi)到處放著有關(guān)這本書的文稿。她給我們看了自己的版樣,解釋編輯的經(jīng)過。話題談到一張斯諾的八角紅軍帽的照片。大家知道,斯諾訪問邊區(qū)時,發(fā)給他一套服裝,其中的八角紅軍帽是在他為毛主席照相時借給毛主席戴過的。離開邊區(qū)后,他對這頂帽子愛惜得不得了,一直珍藏到七十年代。后來,這頂帽子送給了我國革命歷史博物館。斯諾夫人風趣地說:“送這頂帽子時,我們家中還有過爭論。我認為帽子應(yīng)屬于中國,女兒西安認為帽子是爸爸的,應(yīng)該留作紀念,她和哥哥克里斯多弗都戴著這頂帽子照過相。后來還是決定送回中國。但當我送到革命歷史博物館以后,他們又送我一個漂亮的盒子,我不知是什么,打開一看,原來是一頂復制的帽子,和原來那頂一模一樣?!边@樣,孩子們的愿望也都滿足了。斯諾的兩個孩子,在《我熱愛中國》中斯諾夫人有很生動的描述,他們現(xiàn)在都很大了,也都在為促進中美人民友誼而努力。斯諾夫人這本著作的編輯工作連孩子們也都參與了,連西安的男朋友也是一位幫助這本書拍攝洗印照片的積極分子哩!
鑒于過去的教訓,我們這次當然要就斯諾著作今后的出版問題向斯諾夫人詳盡征求意見。斯諾夫人聽了我們的介紹以后,干脆利落地說:“埃德和我寫的東西,都是屬于中國人民的,你們什么時候想出都可以,不必征求我的意見?!?/p>
同安娜·利澤同志的兩次訪談,是在同斯諾夫人訪談完全相同的氛圍中進行的。很湊巧,有一次訪談的旅館房間,也正好是斯諾夫人剛住過的。
安娜·利澤今年七十多歲了,她是名副其實的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四十三年前,她與一位中國革命者在德國結(jié)婚,一起來中國。整個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期間她都在我國,幫助和支持我國革命。她同周總理、鄧大姐和宋慶齡副委員長都很熟悉,很多老同志她都認得。一口熟練的中國話,對中國歷史和現(xiàn)狀的了解,都使我們?nèi)鐚σ晃焕贤菊務(wù)摷页?,而不是在訪問外國朋友。
安娜·利澤同志在德國出了一本著作《我曾為毛而戰(zhàn)斗——一個德國女性經(jīng)歷的中國革命》,我國要出中譯本。這本書記述作者在整個抗日戰(zhàn)爭期間的見聞,對我們黨堅持抗戰(zhàn)和國民黨政府的腐敗作了翔實的報道。國際上對這本書評價很高,日本、法國都出版了譯本。日譯本改名為:《嫁給革命的中國》,后來香港又據(jù)日譯本出版了中文譯本。
我們從這本書談起,請安娜·利澤同志講講寫這本書的情況。她說:“這本書是為德國人寫的,尤其為德國婦女寫的。德國婦女對中國革命了解很少,尤其是因為當年納粹法西斯的統(tǒng)治,不了解中國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情況。原來的書名也適應(yīng)了國外的情況。”她同意中譯本改用一個更合適的名字。我們提出,可否用她著作中“中國——我的第二故鄉(xiāng)”一語為名,她欣然同意。
安娜·利澤同志說,她想不到這本書對中國讀者也有用。不過,她停了停又說:“對于中國的青年人,看些講過去革命歷史的著作,對于他們倒是有好處的?!卑材取だ麧赏旧钪f中國的黑暗,又親身體驗著資本主義的腐朽墮落,自然感受更加深切。她說,看一看中國的現(xiàn)狀,再同舊中國比較一下,真是不知怎么說才好。她這次來中國,就是想到過去住過的地方看看,親自了解解放以后中國的偉大的變化。她答應(yīng)等去外地訪問歸來后,給這本書中譯本寫一篇序言,專門講講這個問題。半個多月后,安娜·利澤同志果然不爽前約,寫好序言并一段段讀給我們聽。她歷述延安、西安、重慶解放前后的變化,最后指出:“在中國,年老的一代還知道那可怕的過去,記得苦難、壓迫和剝削的全部情況,同時也記得中國共產(chǎn)黨和人民大眾所進行的使中國革命取得勝利、人民得到解放的英勇斗爭,而中國青年人則沒有經(jīng)過那些歲月。所以,應(yīng)當讓青年人也了解過去,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更好地認識今天,更加努力地為明天而工作?!?/p>
我們請安娜同志談?wù)勛约旱慕?jīng)歷,她很客氣地說,關(guān)于她自己是沒有什么可說的,她原先只是一個貧苦家庭出身的女孩,雖然上了大學,得了哲學博士學位,但她反抗法西斯,傾向進步。在中國的經(jīng)歷,前十年都已寫在《中國——我的第二故鄉(xiāng)》這本書里,后十年(1945-55)她也正在寫。后來,當我們說起在“四人幫”統(tǒng)治時期壓制出版友好人士著作,并請她談?wù)勍鈬押萌耸壳闆r時,她頓時精神抖擻地說開了。她說:“《西行漫記》這本書真是該翻譯出版,它就是過一百年也是有用的?!彼J為,在整個中國革命過程中,為中國貢獻力量的外國友好人士多得很,有許多至今藉藉無聞,出版社應(yīng)當搜集資料,把他們的情況寫出來。她隨便舉出幾位朋友,都是在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期間,拋棄自己的舒適生活,來中國幫助工作的。有一位朋友在新四軍工作了很長時間,死在中國,她的遺物至今還由安娜·利澤同志保存著。象這樣的朋友,都是值得紀念的。安娜同志談到這些,興致極高,可惜的是,她還有別的約會,不允許她盡興談下去。她答應(yīng)到德國以后,再與我們通信交換意見。
作為出版者,我們當然還是要問一下安娜同志,她對出版自己的著作中譯本還有什么要求。完全同斯諾夫人一個態(tài)度,她用流利的中國話說:你們愛怎么辦就怎么辦好了!
訪問兩位外國朋友,得到一個同樣的答復,都表示自己的著作是屬于中國人民的。還有什么結(jié)果會使我們這些編輯、出版工作者覺得這些訪問更圓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