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秋
前一時期,讀一些歷史書籍,經(jīng)常看到有些歷史人物,由于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就被人為地從歷史中抹掉,再也找不到他們的蹤影。
以介紹黨的“一大”為例,就很少看到有將“一大”的十二名代表(一說十三名)的名字寫全的。事實上,“一大”代表后來的政治態(tài)度變化很大。“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頹唐,有人叛變”。從人員的分化,可以看到革命事業(yè)的崎嶇路程。這種客觀歷史的真實情況,應該完整地記錄下來。但是,可能是有些人出了問題,不配名載史冊的原故吧?所以象陳公博、周佛海、劉仁靜等人的名字,都被略去了。至于他們所代表的地區(qū)共產(chǎn)主義小組的活動歷史,自然也只好含含糊糊的從略了事。于是,這么重要的一次會議,卻只有很不完整、很不全面、很不客觀的簡單記錄。
“因人廢史”的情況,由來已久了。就拿彭德懷同志來說,在為他平反昭雪之前,一般青年很少知道他擔任過什么職務。很多輝煌顯赫的戰(zhàn)役,成了無人指揮的“無頭案件”。象這樣睜著眼睛不認賬的作法,實在不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態(tài)度和方法。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人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好就是好,壞就是壞,一切都應該實事求是,尊重客觀事實。即使象林彪那樣的壞人,在寫到有關的歷史時,也不要將他的名字抹掉。人民決不會因為提到他曾經(jīng)當過元帥、國防部長和黨中央副主席,便會寬恕他的叛黨叛國的嚴重罪行的。
從一九二一年到現(xiàn)在,整整五十多年了,我們現(xiàn)在還沒有一部完整的黨史,究其原因,也是因為“因人廢史”在從中作祟,以致幾十年來終難定稿。我想,如果實事求是的介紹歷史,不存在什么顧忌,那末,編寫一部完整的黨史,也應該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