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環(huán)
我是一個普通的建筑工人,從一九五八年起開始學習毛主席著作,以后又同突擊隊全體同志共同學習。由于按照領導的指示學了就用,對改造思想、改進工作,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開始學習毛主席著作的時候,我主要是讀一些和自己的工作容易直接“掛鉤”的文章或章節(jié),經過反復琢磨,懂了一點,就用到生產中去。一九五九年我們突擊隊在人民大會堂工地上,根據(jù)毛主席講的指揮作戰(zhàn)時怎樣偵察、怎樣下決心、怎樣根據(jù)情況變化來改變作戰(zhàn)計劃等思想組織生產,打了幾個比較漂亮的仗,完成了一些技術復雜、質量要求嚴格的重要任務。不過,當時我學得不多,體會還比較零散,沒有能力把許多觀點串在一起。以后在領導的幫助下,認真學習了《實踐論》、《矛盾論》,總結了自己活學活用的一些體會,這才逐漸明白:客觀事物雖然千變萬化,卻不是雜亂無章的,它有著一定的內在的規(guī)律性。如果能夠從毛主席著作中,學習到分析矛盾、解決矛盾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善于掌握客觀規(guī)律,按規(guī)律辦事,那就可以自覺地、主動地改造世界。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再學習毛主席著作,不但注意領會毛主席解決了什么問題,更仔細琢磨毛主席是怎么分析、怎么解決的。在工作中也注意多動腦筋,分析情況,總結經驗,學著掌握工作的規(guī)律性。
我們突擊隊在每次施工過程中,開工和完工總有很多問題:“開工亂哄哄,完工慢騰騰,中間好干,兩頭難辦。”大家都愛打中間,不愛打兩頭。對于這種現(xiàn)象,有人認為是一種“常規(guī)”,“開工非亂不治,完工非慢不可”。也有人認為只要鼓足干勁,雷厲風行,問題就解決了。這都是沒有經過認真思索和分析的片面看法,不能解決實際問題。毛主席教導我們要善于觀察和分析各種事物的矛盾運動,找出解決矛盾的方法。因此,具體地了解事物矛盾的這一個法則,對于我們是非常重要的。過去開工亂,完工慢,正是因為我們對這兩個施工階段的矛盾的特點沒有“吃透”,因而束手無策,處于被動狀態(tài)。于是,我們就在實踐中加強了觀察和分析。開工的特點是什么呢?就是:“人力集中,料具堆積,情況復雜,時間緊迫?!贬槍@個特點,開工要抓個“穩(wěn)”字。穩(wěn)也就是要在開工前做到周密檢查,廣泛討論,統(tǒng)一思想,鼓足干勁,瞻前顧后,明確重點,細致部署,穩(wěn)下決心。按照這個做法,相應地采取了一些具體措施,我們就基本上扭轉了開工亂的局面。完工慢的根本原因,在于收尾階段“工作量小、項目多”,過去留下來什么問題,這時候需要“兜底”解決。而人們主觀上又容易產生松勁情緒。針對這些特點,我們在工作中就要抓個“緊”字,也就是要注意查清項目,抓緊質量,核實材料,活算細賬,大兵收尾,打殲滅戰(zhàn),使完工慢的問題也得到基本解決。通過不斷的實踐和總結,我們逐漸摸索出一套細備速裝工作法。主要的內容是周密偵察,掌握規(guī)律,擴大預制,利用機具,根據(jù)形勢,運用兵力,細備速裝,自覺組織,比較系統(tǒng)地解決了施工中的組織問題。
我們突擊隊學習毛主席著作逐步深入的過程,也是不斷提高思想認識的過程,和在生產上不斷擴大戰(zhàn)果的過程。一九六三年,我們超額百分之四十一完成了國家任務,質量平均達到九十二點五分,全部合乎優(yōu)級品的要求,并且做到了安全生產。我們在技術革命中也取得了一些成績:創(chuàng)造了木工簡易計算法,改變了千百年來木工放大樣的常規(guī),幫助鋼筋工總結出鋼筋簡易計算法,并且創(chuàng)造了一套適合于現(xiàn)場操作的木工機具。去年一年我們接受的一百五十三項任務中,共有大小革新一百五十八項。
由于建筑業(yè)裝配化程度幾年來不斷提高,抹灰工作成了我公司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公司領導希望我們突擊隊從木工改為抹灰工。當時隊里有些人對改行是有顧慮的。雖然我們是青年突擊隊,可是工齡最短的也干了十二年,個別老師傅已經干了二十八年,大家對木頭有了感情,舍不得丟下斧子、鋸。同時,大部分人都是
五級、六級工,也怕“半路出家難得道”,干木工使把勁可以一個頂倆,干抹灰工倆也頂不了一個。還有極少數(shù)同志怕臟、怕累、怕影響升級、影響收入等等。針對這些問題,我們重新學習了《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兩篇文章,邊學習,邊議論,會后個別談心。大家逐步認識到,對木工有感情是應該的,不過,最應該有感情的,還是黨的需要。干木工是為革命,干抹灰工也是為革命。現(xiàn)在黨需要我們當抹灰工,我們就應該鼓足干勁,學習技術,出色地完成新的任務。隊員王振環(huán)還寫了幾句順口溜:“立下愚公移山志,決心當好抹灰工,只要是黨需要咱,克服困難打沖鋒?!蔽覀兙蛻阎@樣的心情,在今年三月,愉快地放下木工工具,拿起抹子,走上了新的戰(zhàn)斗崗位。
一開始上陣,大家都恨不得一下就把技術學到手。個個精神抖擻,連干帶學,不怕臟,不怕累,鬧得混身上下都是灰。可是,干了一陣,總結收獲的時候,大家覺得技術進步并不快,干出來的活不多,也不好。這時,我們就討論到底該怎么干法。有人說:“咱們的學習方法得改,不能凈賣傻力氣干瞎活。”有人說:“咱們太急了,苦練三年半,鬧個三級工,這是老規(guī)矩!”“要想學技術,就得像我們當初學木工那樣,師傅咋干咱咋干,照貓畫虎,久練自熟,功到自然成,少出花招。”我們經過反復研究,覺得這些說法都不完全正確。學習技術當然要靠老師傅幫助,得下苦功夫,可是,還得勤想勤問,弄清道理。毛主席教導我們,凡事應該用腦筋好好想一想,“必須提倡思索,學會分析事物的方法,養(yǎng)成分析的習慣?!比绻馐呛唵文7聨煾档膭幼鳎偷没ê荛L的時間才能學到一些技術,而且還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我們就提倡邊干邊想,多分析,勤總結,弄清道理,掌握要頒。
比如說,我們開始抹灰的時候,認為抹灰工的基本技術就是抹,要不怎么叫“抹灰匠”?我們也就集中力量學抹。其實,問題并不這么簡單,這個“抹”字也是可以分析的。經過實踐、總結之后,我們把抹灰的矛盾運動過程概括為幾個階段,就是打(把灰打到抹子上)、抹(抹到墻上)、亂(利用大杠刮平)、軋(用軋子軋光)。把抹灰操作分解為這四個字,我們就理出了一個頭緒,開始有計劃地練功,一個一個地分析它的要領。比如“打”灰,我們以前沒拿它當成一項單獨的技術,有時候還想不經過“打”就硬把灰往墻上堆。后來,才發(fā)現(xiàn)“打”這一步是跳不過去的。而要打得巧,就得“左手拿得穩(wěn),右手打得準”,“角上打個點,片上打條線”。又如抹灰,起初我們以為就是抹來抹去,其實也很有講究。應該是“中間走直線,兩頭抹子轉,一抹、二搓、三壓茬”,多了費時間,少了干不好。我們概括出打、抹、刮、軋四個字之后,又進一步想,通過這四項操作達到什么要求呢?老師傅說“只要干出來合規(guī)矩就是好活幾”。我們經過分析,認為所謂合規(guī)矩,就是要做到平、直、光、方、正、準,這就使我們練基本功有了明確的目的性。同時,我們還發(fā)現(xiàn)在這些方面,和木工也有共同性,“隔行不隔理”,過去很多經驗還是可以借鑒的。以后,我們又考慮到,平、直、光、方、正、準,主要是外觀上的要求。要保證質量,還要注意掌握灰漿配比的火候,提高灰漿的粘結力。經過一步一步的分析總結,我們對于抹灰的目的、要求、技術內容、操作要領,初步有了比較系統(tǒng)的了解,開始摸到一些規(guī)律性。
毛主席說:“感覺到了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更深刻地感覺它?!痹诿隽四ɑ业囊恍╅T道以后,大伙兒練基本功的自覺性更高了,目的更明確了,勁頭也更大了。經過三個多月的實踐,我們在室內抹灰方面已經基本上達到了三級工的水平(按照三級工全面應知應會的標準,還有些活沒有做過,達不到要求)。很多老師傅說我們聰明、“點子”多。其實這不是我們比別人聰明,而是毛澤東思想武裝了我們,使我們變聰明一些了。
在轉抹灰工的時候,黨委就向我們提出了一個任務,改變手工抹灰,試驗機械抹灰。當時有一部分同志心里沒底,信心不足。他們說,這是建筑業(yè)的老問題,經過多少時間,多少內行都沒有搞成。咱們學手工抹灰還有個樣子比著,搞機械噴灰可是沒腦袋蒼蠅——瞎撞。半路出家的人,沒學走就想跑,非栽斛斗不可。根據(jù)過去搞技術革新的經驗,斗志旺不旺是能不能革新的首要問題,敢想是敢干的前提,如果不在戰(zhàn)略上藐視困難,肯定是搞不成功的。所以,我們首先分析了這次試驗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來統(tǒng)一認識,堅定信心。
機械抹灰所以是長期沒有解決的老問題,自然有它困難、復雜的一面;不過,正如毛主席所說的那樣,我們應該全面看問題,看到矛盾雙方,而不能只看一面,叫困難嚇住。在機械抹灰的試驗中,有利件不但存在,而且跟不利條件比起來,還占著優(yōu)勢。黨政領導上對試驗十分重視,指導和幫助都很具體。我們雖然在抹灰這行是新兵,但對機械的性能和原理還懂一些。以前搞技術革新,總結過“四要三想兩反對”(要解放思想,要善于學習,要認真實踐,要從實際出發(fā);往圖紙上想,往勞動組織操作法上想,往機具上想;反對碰釘子泄氣,反對見好就收兵),基本精神也是可以用的。特別是“四要”里的第一條,
“要解放思想”,在當時更有意義。經過這樣的分析、討論,大伙兒心里有了底,革命的精神振奮起來,信心和勁頭也就來了。
我們著手準備試驗的時候,首先遇到的是從哪里入手和怎樣制訂革新方案的問題。在我們公司和其它兄弟單位都做過一些試驗,盡管沒有成功,這些試驗還是很有參考價值的。當時,我們跑遍了全市搞過試驗的單位,并且分析了手工抹灰的現(xiàn)狀,開始考慮革新的課題。抹灰這一行,說起來是比較復雜的。從工作順序來看,分底子灰、照面灰;從材料來看,分白灰、沙子灰、紙筋灰、麻刀灰;從工作對象來看,分立墻、屋頂、地面。顯然,不可能一下子實現(xiàn)全面機械化。毛主席說:“打仗只能一仗一仗地打,敵人只能一部分一部分地消滅?!备鶕?jù)我們的情況,決定采取先易后難的原則,先揀弱的打,從噴立墻底子灰入手試驗。
確定了課題以后,解決問題的方案從哪兒來呢?我們都知道,認識來源于實踐,憑空亂想是沒有用的。不過,我們既沒有機械抹灰的實踐經驗,手工抹灰的經驗也不多,這就十分需要學習別人試驗的經驗教訓。有的同志說,要學就學成功的先進經驗,誰都沒有成功,還有什么學頭呢?我們覺得,看待別人的試驗成果,也應該有一分為二的觀點。沒有完全成功的試驗也會有可取的地方,就是完全失敗了的,也可以提供經驗教訓,使我們少走點彎路。
事實也正是這樣的。北京市第五建筑工程公司的噴灰機械雖然沒有完全過關,可是他們在噴底子灰方面已經創(chuàng)造了裝配式的噴嘴,這個寶貴的經驗我們學到了手,等到噴灰問題過關之后就用上了。有的公司試驗噴屋頂灰的機具比較笨重,不能正式用于生產。但我們由此受到啟發(fā),就在他們的基礎上設計了一個比較靈巧的活動支架。由于學習和接受別人先走一步的經驗教訓,參考了類似的機械,加上我們大膽設想,在技術人員和老師傅的幫助下,就初步制定了革新的方案。在整個試驗過程中,我們注意了按照毛主席的指示,通過實踐來檢驗初步方案,不斷地總結經驗,發(fā)現(xiàn)矛盾,提高認識,改進工作。有時試驗多次還不見效果,我們也不灰心,而是有缺點就改,頑強地堅持下去。比如在試驗噴照面灰的機械的時候,試驗了二十多次還噴不出灰,甚至于問題在什么地方都弄不清楚。我們就下決心改變試驗方法,按照抹灰機械運動過程的五個環(huán)節(jié)(灰漿質量、灰罐清潔、管道暢通、氣壓大小噴嘴結構),一個一個試,注意記錄,認真總結,加強計劃性和目的性,很快就突破了這一關。這樣邊試邊改的結果,我們在兩個多月的時間內,試驗成功了噴底子灰和罩面灰的機械,實現(xiàn)了機械抹灰的部分,巳占抹灰工作量的百分之六十以上,我們創(chuàng)造的噴槍支架,可以從地面上直接向屋頂噴灰。我們創(chuàng)造的“折疊式、提升式活動鋼腳手架”,不但可以和噴槍支架配套,使抹屋頂灰不用再搭腳手架;而且建筑業(yè)其他工種也可以用,可以節(jié)約出大量的人力和木料。
幾年來,我們突擊隊在探索客觀規(guī)律、主動打生產仗方面,所以取得一些成績,主要是黨的領導和各方面的支持,同時也是堅持學習毛主席著作的結果。通過學習,我們的心胸愈來愈開闊了,愈來愈明確地認識到,我們雖然是一個工人,整天鋸鋸刨刨、刮刮抹抹,可是肩上擔的是一付革命的擔子,在六億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革命事業(yè)中,都有一份責任。搞好鋸木頭、抹灰的工作,就是為了革“一窮二白”的命,就是為了革帝國主義、現(xiàn)代修正主義和各國反動派的命。想到這些,渾身就有使不完的勁頭,有天大的困難,都能夠克服。毛主席著作,不但給了我們用不完的干勁,也給了我們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就是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和方法。如果沒有這個思想方法做指導,就不能夠使自己的主觀認識符合客觀實際,自覺地去掌握客觀事物的規(guī)律,就不能夠正確地總結自己的實踐經驗,把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幾年來的學習和實踐,也使我逐漸體會到,要想掌握生產規(guī)律,不斷進行技術革新,必須虛, 心地向老師傅學習技術,苦練基本功。因為只有有了豐富的實際操作經驗,才能把學得的理論更好地運用到生產中去。同時,還必須刻苦學習科學技術知識,用科學原理來總結實際生產經驗,解決生產技術上的問題。六年來,我堅持在業(yè)余建筑學院學習,讀完了二十一門基礎課和專業(yè)課,這些知識幫助我們解決了不少技術難關。例如,我們在試制活動腳手架時,就運用了鋼結構和結構力學的基本原理;試制活動噴槍支架時,就運用了數(shù)學上的正反弧原理。
我學習毛主席著作時間還不長,學習探索客觀規(guī)律更僅僅是個開始。但是我有決心干一輩子革命,學一輩子毛主席著作,在毛澤東思想的光輝照耀下,實現(xiàn)思想革命化,工作革命化,為無產階級革命的偉大事業(yè)貢獻出全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