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階級和階級斗爭的理論,是無產階級用以認識社會和改造社會的最重要的銳利思想武器。人們只有用階級斗爭的觀點和階級分析的方法武裝自己的頭腦,才能有堅定明確的政治方向,才能成為堅強的共產主義戰(zhàn)士。我們這一代青年,都是在社會主義新中國的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和老一輩相比,我們缺乏參加階級斗爭的社會實踐對舊中國舊社會不甚了解,沒有身受階級剝削和階級壓迫的痛苦經歷;同時,也還缺乏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理論修養(yǎng)。這是我們現實,也是亟待消除的一個弱點。我們黨為鞏固和發(fā)展社會主義事業(yè),為培養(yǎng)堅強的革命事業(yè)接班人,特別注意對青年一代進行階級和階級斗爭的教育。我們青年階級斗爭的實踐,識別現代修正主義所散布的關于階級和階級斗爭的一些荒謬言論,逐漸培養(yǎng)自己的堅強的無產階級立場和觀點。本刊從本期起陸續(xù)發(fā)表《階級和階級斗爭基礎知識講話》,希望能對青年這方面的學習有所幫助。
第一講階級和階級社會
一、什么是階級
人類最早的社會是原始社會。在原始社會里是沒有階級的。隨著生產的發(fā)展,有了生產資料私有制,人類社會就分裂為不同的社會集團,這樣,就產生了階級,人類也就進入了階級社會。階級社會在歷史上的發(fā)展順次是:奴隸社會、封建赦會、資本主義社會。在各個階級社會里,有兩個互相對立的主要階級。在奴隸社會有奴隸主和奴隸,在封建社會有地主和農民,在資本主義社會有資本家和工人。這些階級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剝削階級,一種是被剝削階級。幾千年的階級社會,就是剝削階級統(tǒng)治、壓迫被剝削階級的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和過去的階級社會不同,不是由剝削階級占統(tǒng)治地位,而是在工人階級領導下,由勞動人民當家作主。但是在社會主義社會里階級還沒有消滅,還有階級存在。比如在我國現在還有兩個剝削階級和兩個勞動階級。自從人類進入階級社會以后,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就是階級斗爭的歷史。只要社會上還存在階級,階級斗爭就是不可避免的,許多社會現象的發(fā)生都與階級斗爭有關。因此我們要正確地認識社會和改造社會,首先應當弄清楚什么是階級。
什么是階級呢?列寧在《偉大的創(chuàng)舉》中給階級下了一個完備的科學的定義。他說:“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集團,這些集團在歷史上一定社會生產體系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對生產資料的關系(這種關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規(guī)定了的)不同,在社會勞動組織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領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會財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集團,由于它們在一定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其中一個集團能夠占有另一個集團的勞動。”列寧的這個定義不僅完整地論述了什么是階級,而且具體地確定了劃分階級的原則。
從列寧關于階級的定義中,我們可以了解到階級是按照人們在歷史上一定的社會生產體系中所處的不同地位來劃分的。所謂生產體系中的不同地位,主要是指人們在經濟上處于統(tǒng)治的或者是服從的、剝削的或者是被剝削的這種不平等的地位。在原始社會里,人們都共同勞動,平均分配,在生產體系中都是處于互助合作、平等的地位。在這種情況下,就沒有階級。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體系中,奴隸主、地主、資本家都處于統(tǒng)治的、剝削者的地位;奴隸、農民和工人則處于服從的、被剝削者的地位。這種不平等的地位,就形成了奴隸主和奴隸,地主和農民,資本家和工人等各個階級之分。
為什么人們在一定的生產體系中會有不同的地位,有人剝削別人,有人被別人剝削呢?這是由于人們對生產資料的占有關系有所不同。在人類歷史上人們對生產資料的占有關系有兩種基本的類型:一種是全社會成員共同占有社會生產資料的公有制;一種是私人占有社會生產資料的私有制。在原始社會中,生
產資料為公共所有,因此,人們在生產體系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在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們對生產資料的關系就有:占有、不占有或少占有的不同情況。占有大量生產資料的奴隸主、地主和資本家,就有條件去壓迫和奴役不占有生產資料的奴隸、農民和工人,把奴隸、農民和工人勞動成果的一部分或大部分甚至全部占為己有。不占有或只占有很少一部分生產資料的奴隸、農民和工人為了生活,就不得不為占有生產資料的奴隸主、地主、資本家勞動,忍受他們的壓迫和剝削。上述情況說明:生產資料的私有制是產生階級、階級統(tǒng)治和階級剝削的最基本的原因。
由于人們占有或不占有生產資料,人們在社會勞動組織中所起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奴隸主、地主、資本家因為他們占有生產資料,就能夠居于指揮的地位,強迫他人為自己勞動,或者脫離社會的生產勞動,從事生產勞動以外的活動。奴隸、農民、工人因為沒有生產資料,就不能不終日為剝削階級從事繁重的生產勞動。同樣,由于人們占有或不占有生產資料和在社會勞動組織中的作用不同,又決定人們用什么方式領得自己所支配的那分社會財富和領得分量的多寡。一切剝削階級都是不勞而獲的,他們的財富歸根結底都是依靠剝削勞動群眾。例如奴隸主就直接地占有奴隸的全部勞動成果;地主是以出租土地、收取地租和叫農民為他們服勞役等形式來剝削農民;資本家則是用雇傭勞動的形式來剝削工人。奴隸、農民、工人勞動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社會財富,全部或者大部分都給奴隸主、地主、資本家剝削去了。奴隸從奴隸主那里得到的一些衣食,農民自己剩下的一些生活資料,工人領得的工資,只是他們所創(chuàng)造的財富中的很少一部分,有時所得連最低生活水平都不能維持。
總之,從列寧的關于階級定義中,我們就不難懂得階級是與一定的生產關系相聯系的,階級的劃分主要是經濟上的原因,最基本的是由于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
社會上有些人,例如知識分子,他們不直接參加生產或者和社會生產沒有直接的聯系,他們的階級地位又如何來確定呢?這就要看他們依附于哪個階級為哪個階級的利益服務。知識分子從事腦力勞動,不直接參加生產,因此他們不是一個獨立的階級,而是特殊的階層,分屬于各個階級。在剝削階級居統(tǒng)治地位的社會里,他們大多數都是為剝削階級服務的。例如在資本主義社會里,絕大多數知識分子是為資產階級服務的,他們就屬于資產階級的范疇;也有少數知識分子是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yè)服務的,這些人則圈于無產階級的范疇,就叫做無產階級知識分子。
在階級社會里,各個階級之中,還可劃分為不同的階層。階層就是在同一階級中,根據占有生產資料數量不同,剝削或被剝削的程度不同而劃分的。如資產階級可分為大資產階級和中資產階級;地主階級中有大地主和中小地主;小資產階級中還可分出上層小資產階級一個階層;農民階級還可細分為富裕中農(或叫上中農)、中農、下中農、貧農、雇農等階層。
二、階級社會是剝削者的天堂,勞動人民的地獄
在階級社會里,占有生產資料的階級和個人,無償地占有別人的勞動果實。這種不合理的剝削制度,使社會財富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手里。剝削者不勞而獲,過著荒淫無恥的寄生生活,而勞動人民則整天勞動,生活卻連牛馬都不如。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再到資本主義社會,雖然剝削的方式不同,但都是人剝削人和人壓迫人的社會。在奴隸社會里,奴隸主擁有田地、牧場、作坊、礦山等一切生產資料。他們窮奢極侈,中國歷史上的奴隸主們,就有所謂“酒池”“肉林”的糜爛生活。而奴隸只不過是會說話的工具,奴隸主可以任意地買賣甚至殺死他們。奴隸在十分惡劣的條件下從事繁重的勞動,但吃不飽,穿不暖;只有到死亡,才是他們的痛苦生活的告終。封建社會里,帝王將相、公卿大臣和官僚地主,霸占了絕大部分的土地。他們憑借這些占有的土地,吃的是農民繳的豬羊雞鴨,住的是農民給他們蓋的亭臺樓閣,穿的是綢鍛綾羅。而農民長年累月地在地主的土地上勞動,卻是食不飽腹,衣不蔽體,屋不遮漏,過著黑暗悲慘的痛苦生活。如果遇到天災人禍,不是逃荒,就是賣兒賣女,落個家破人亡。“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就是封建社會中地主和農民的兩種不同生活景況的最典型的寫照。在資本主義社會里,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比前兩個社會更耍巧妙毒辣。占有工廠、礦山、企業(yè)的資本家,用錢雇傭工人勞動,一無所有的工人,只好靠出賣勞動力換得微薄的工資。這種用工資換取勞動力的形式,粗看起來好像是一種公平交易,但實際上資本家榨取了工人大量的血汗,一個工人所得的微薄工資不過是他的勞動時間內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社會財富的很少部分。資本家就是靠剝削工人而發(fā)財致富的。資本家為了更多地剝削工人,采用了許多手段,像壓低工資,增加勞動強度,延長工作時間等等,從工人身上榨取更多的血汗。而工人為了活命就必須到資本家的工廠里去做工。當資本家不需要勞動力,或工人喪失了勞動能力的時候,資本家就一腳把工人踢出工廠,工人就成為流浪街頭的失業(yè)者。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的命運并沒有比奴隸和農民好一些;而資
產階級更集中了大量的社會財富,過著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荒淫無恥生活。
在階級社會里,剝削階級為了維持他們的統(tǒng)治,還必須使用暴力,從政治上統(tǒng)治和壓迫被剝削階級。他們建立了軍隊、警察、法庭、監(jiān)獄等國家機器,來鎮(zhèn)壓勞動人民。還利用宗教迷信,宣揚人的富貴貧賤是由神和上帝早已安排了的,借此從思想上去麻痹和毒害勞動人民,使他們甘心處于受壓迫和受剝削的地位。剝削階級統(tǒng)治的社會是有錢人的天堂,是窮人的地獄。階級壓迫和階級剝削的制度,這是勞動人民一切痛苦和貧困的老根子。
舊中國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在這個社會里,既存在著封建的生產關系,又存在著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主要的經濟命脈完全掌握在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和官僚資產階級手里。它們就像三座大山一樣,沉重地壓在廣大勞動人民的頭上,使我國人民有著種種說不盡的災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階級狀況十分復雜。依靠武力侵略著中國的帝國主義,是騎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太上皇”,它們在封建地主、官僚買辦的支持下,在政治上、經濟上有種種特權,盡量把我國豐富的物質資源和廣大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財富掠奪為已有。在舊中國內部,地主階級和官僚買辦階級,受到帝國主義的扶植和支持,代表著中國最落后、最反動的生產關系。他們和帝國主義一起殘酷地壓迫和剝削著中國人民,阻礙著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帝國主義、封建地主和官僚資產階級三者的政治代表,就是蔣介石國民黨賣國集團。舊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雖然也受到三大敵人的壓迫,但是他們也剝削工人、農民和城鄉(xiāng)小資產階級。舊中國的工人、農民和城鄉(xiāng)小資產階級,在這種層層剝削和壓迫下,則過著極端悲慘的生活,除了起來革命,別無出路。他們終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長期的革命斗爭,取得了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
三、階級的產生和消滅
在人類歷史上,階級不是從來就有的,也決不會永遠地存在下去。階級的存在只是一種歷史現象。
在原始社會初期,人們使用石頭、木棒等最簡單的生產工具,社會的生產力水平很低,人們必須在氏族公社的集體中共同進行勞動。一個人如果離開了集體,既不能進行有效的生產,也不能抵御猛獸的襲擊,因而也就無法生存。在原始社會里,除了防御野獸的武器歸個人所有外,土地和其余生產資料都是歸氏族公社集體所有。原始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互助合作、共同勞動、共同消費的平等關系。人們勞勃所得的全部成果,除了僅僅維持社會成員最低生活所需以外,幾乎沒有什么剩余。因此,在原始社會中,沒有人剝削人的現象,也就沒有階級。隨著生產工具的逐步改善,生產力也逐步地有了發(fā)展。到了原始社會末期,人們開始使用金屬工具,人們不但學會了打獵和捕魚,而且還能夠耕種植物和牧養(yǎng)家畜,即出現了農業(yè)和畜牧業(yè)。這時,一個人的勞動果實,除了維持自己的生活外,還能提供一點剩余產品。于是剝削就成為可能。同時,由于農業(yè)、畜牧業(yè)的出現,一方面出現了社會分工,即出現了專門從事畜牧業(yè)的部落和專門從事農業(yè)的部落;另一方面,由于生產工具的改善,以家庭為單位的個體勞動,也逐漸代替了以氏族公社為單位的集體勞動。有了勞動分工,生產效率提高了,生產品逐漸豐富起來了,氏族公社之間的產品交換也發(fā)展起來了。起初,氏族首領把交換來的東西歸還為公共所有,后來,卻逐漸當作自己的私有財產。后來,交換滲入氏族內部,氏族各個成員也把自己的產品當作私有財產來交換。這時,各氏族首領不再把在戰(zhàn)爭中抓到的俘虜殺掉,而把俘虜當作自己家族的奴隸,替他們進行勞動生產。這樣,氏族首領就富有起來了,于是公社成員之間也產生了貧富懸殊的現象。后來,不但俘虜,連氏族成員中貧窮而負債的人,也淪為富有者的奴隸。這樣,社會上就分為兩種人、兩個集團:剝削別人的奴隸主和被剝削的奴隸。這就是人類歷史上最初出現的兩個相互對立的階級。
上述情況說明,人類社會分裂為階級有兩個前提,一是生產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出現了剩余生產物。這就為產生階級和剝削提供了可能。一是生產資料的私有制,使一部分人能利用私有財產去剝削和壓迫另一部分人。這就使產生階級和剝削的可能性變成現實。由此可見,階級是社會經濟發(fā)展到一定階段上的必然產物,是生產資料私有制出現的必然結果。
階級既然是隨著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產生而產生的,自然也將隨著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消滅而消滅。原始社會解體以后,人類經過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到了資本主義社會,消滅階級就成為社會經濟向前發(fā)展的必然的要求了。在資本主義社會里,由于生產力的高度發(fā)展,生產社會化程度日益提高,這樣,資本主義的生產資料私有制和生產的無政府狀態(tài),就與生產社會化不相適應,產生了尖銳的矛盾,成為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fā)展的嚴重障礙。這時候,把資本主義的生產資料私有制變?yōu)楣伯a主義的生產資料公有制,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了。因此,進行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革命,實現無產階級專政,廢除生產資料私有制,建立社會主義社會,并逐步地消滅階級,進入到沒有階級的共產主義社會,這乃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本刊學習組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