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繼愈
身世和師承孟子姓孟名軻,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是戰(zhàn)國時孔子學派的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是魯國的鄒(在山東省鄒縣)地方的人,是魯國的貴族孟孫氏一族的后代。但是在孟子以前若干世代,已失去了貴族的地位,所以孟子的父親、祖父以及以上各代的名字也失傳了。孟子這種沒落貴族家庭出身的情況十分像孔子。孟子是靠他個人的社會活動和學術地位而知名的.
據說孟子的母親是一位聰明能干、關心子女教養(yǎng)的婦女。當孟子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家住在靠近墳墓的地區(qū)(從這一點可推知孟子幼年家境貧困),孟子天天學做埋葬死人的游戲。孟子的母親認為這個環(huán)境對孩子沒有好處,就搬到一個市場附近的地區(qū)居住。因為靠近市場,孟子天天學習論價錢、做生意的游戲,他母親認為這也不能使自已的孩子增長知識,又開始第三次搬家。這一次搬到了一所學校的附近。由于耳濡目染,孟子也學習學校里學生們讀書、行禮的舉動。這是孟子接受魯國傅統(tǒng)文化的開始。
以后,孟子跟著子思讀儒家的經典著作,正式繼承了孔子的思想。按照學術傅授的系統(tǒng)來說,曾子(姓曾名參)是孔子的學生,孔子的孫子子思(孔子)是曾子的學生。孟子是孔子第四傳的學生。從孔子到孟子中間相隔107年,他們中間思想傳授的線索是清楚的。孟子自稱是孔子學派的繼承人,事實確是這樣。但是孟子并不是簡單地繼承孔子的學說。他在某些方面修正和發(fā)展了孔子的學說。
時代和著作
戰(zhàn)國時代,中國社會激烈地變化著,舊貴族處在新時代的面前更加顯得無能,他們在統(tǒng)治人民,管理軍隊方面的本領都很差。因此不得不以高官厚祿來招聘一些有專門知識的“士”來幫忙。戰(zhàn)國時代各國養(yǎng)“士”的風氣比春秋時盛得多。孟子成名以后,受到當時各國君主優(yōu)待。孟子到各國游說的時候,經常有幾十輛車子,和幾百名隨從人員(里面有他的學生和服役的人),比起春秋時代孔子的生活來,顯然闊氣得多。孟子曾在齊國作過一短時期官,此后一直沒有機會參加政治,和孔子一樣,在各國諸侯之間游說,希望實現他的政治理想。他一生活動的地區(qū)不出今天山東、河南一帶地區(qū),幼年和中年在魯國,中年成名以后,在齊國、魏國,除了在他家鄉(xiāng)魯國住得時間較長以外,他在齊國住得最久,其次是魏國、滕國,還有其他小國。
孟子生活的時代,是戰(zhàn)國時代學術思想最活躍、百家爭鳴的時代,由于當時階級的分化,社會上涌現了各種思想流派。就和孟子先后同時,有專門帶兵打仗的軍事家,像吳起、孫臏、龐涓;有主張變法圖強的法家,像商鞅、申不害;有專門進行外交活動的縱橫家,像公孫衍、蘇秦、張儀;有宣傅隱居退守的楊朱學派;有宣傅唯物主義的稷下學派,像宋、尹文、田駢、慎到;至于春秋以來影響廣泛的墨家更是儒家的有力的敵人。孟子在思。想上,為了發(fā)揮孔子以來儒家宣傳仁義的主張,必須對其他各派展開激烈的思想斗爭。
孟子的政治主張不像縱橫家、軍事家、或法家那樣,實行后馬上可以見效,所以孟子盡管在當時享有很高的榮譽,但各國的國君都認為他的辦法空洞、不切實際,因而各國都不采納他的政治主張。孟子一生也和孔子、墨子一樣,始終找不到實現他的政治理想的機會。他到了老年,不得不也走了孔子所走的道路,
和學生們講學著書?,F在保有下來的“孟子”這部書,就是他們活動的記錄。
“孟子”這部書約三萬五千字,是孟子學生們的筆記,里面記載著孟子的政治活動,有關學術問題的問答,以及和其他學派的爭論。這部書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百家爭鳴、思想斗爭的實況。由于這部書說理透辟,文筆犀利、流暢,能夠深入淺出,因而被公認為是少數優(yōu)秀的古代散文的典范。孟子不但是一個哲學家,在文學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
貴王賤霸的政治主張
孟子繼承了孔子“仁政”的理想,他認為只有推行“仁政”,才是穩(wěn)定社會秩序的唯一辦法。仁政的主要措施之一就是恢復井田制度。據說古代每八家劃作一個生產單位,把田大致劃成一個“井”字的樣子。每一家耕種一百畝(相當于今天的三十畝)?!熬弊种虚g的一塊田是貴族的,叫做“公田”;八家農民的田叫做“私田”(私田的所有權并不歸農民私人所有)。農民共同負責耕種中間的“公田”?!肮铩钡氖斋@物全部歸貴族所有;私田的收獲物歸農民自己。這是比較原始的一種對農民的剝削方式。春秋中葉以后,井田制度就改為按每畝的實際收獲量按比例收租。這樣,貴族可以不必監(jiān)督農民生產,可以不必照顧農民的耕作季節(jié),可以隨時征調農民去作戰(zhàn),也可以刺激農民加緊生產(因為生產的多,農民也可以多留一些)。所以到了戰(zhàn)國時期,井田制度不能復活了。孟子這種想法是開倒車的,行不通的。
但是孟子的主觀愿望認為井田制恢復,可以使農民的負擔相對地減輕,可以減少一些戰(zhàn)爭。孟子把他的理想建筑在“仁政”的基礎上,認為只要國君天良發(fā)現,從思想感情上關懷人民,人民就可以過著幸福的日子。他無法理解,在敵對的階級社會中根本不可能使剝削的階級不剝削。所以孟子的“仁政”的理想,只能是個空想,不可能實現。
孟子看到當時貴族們殘酷的剝削會引起統(tǒng)治秩序的崩潰,為了統(tǒng)治者們的長遠打算,他提出了“省刑罰,薄稅斂”的口號。并且他以憤激的感情揭露了貴族們不顧人民死活所造成的罪惡。在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對貴族的警告。他指出當時情況是:
“廚房里堆著肥肉,馬棚里養(yǎng)著肥馬,可是農民臉上有饑餓的顏色,野外躺著餓倒的僵尸,這真是帶著一群野獸在吃人?。 ?/p>
當時那些荒淫無恥的貴族非常欣賞儒家尊君的主張,因為孔子以來就宣稱臣對君要忠順,小允許造反.有一次齊宣王和孟子談話。
“聽說古代湯把他的國君夏桀趕跑了,武王把他的國君紂打敗殺死了。有這樣的事嗎?”齊宣王問?!霸诠艜鲜沁@樣的記載著”,孟子回答?!盀槌嫉木尤辉旆?,殺死他的國君,可以這樣做嗎”?齊宣王問,并希望孟子能夠為了國君的利益發(fā)表一些只能服從,不能造反的議論。他料想不到孟子說:
“傷害了‘仁的原則的人叫做‘賊,傷害了‘義的原則的人叫做‘殘;具有‘殘和‘賊這種品質的人叫做‘光棍,我只知道古代曾殺掉了一個‘光棍叫做紂的,沒有聽說以臣殺君?!泵献舆@一段激烈的議論,不但說得齊宣王張口結舌,連后來孔孟的追隨者都覺得孟子這些話不大像圣賢口吻,我們今天看來,這種讓貴族們聽來感到不舒服的言論,正是孟子思想中光輝的部分。
孔子只談到君要像個君的樣子,臣要像個臣的樣子。至于那些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的人,孔子沒有進一步表明態(tài)度。孟子對君臣的關系提出了他的相對義務的觀點,君對臣不能有絕對的權利。他說:
“君待臣像手足,那末臣待君就像腹心一樣!君待臣像大馬(只養(yǎng)活他,使用他,但不尊重他),那末臣待君就像路人一樣(各走各的路,互不關心);君待臣像土芥(看得一文不值),臣待君就像仇敵一樣?!泵献佑终f過“民為貴”,“君為輕”。孟子這種極有價值的思想,幾千年來,一直在人民口頭傳誦著。事實上,后來的進步思想家多半從孟子那里得到啟發(fā)。我們應當認為孟子的思想中這一部分,可以算是中國古典哲學中民主思想的萌芽。
孟子一方面提倡仁政,他認為能推行仁政的人可以為“王”。另一方面,又反對“霸政”。晉文公和齊桓公,是春秋戰(zhàn)國時代知名的強國的國王,先后都作過各國諸侯的盟主??墒敲献訁s認為他們是不值得稱道的。那么,王與霸的分別在什么地方呢?孟子認為,以德來服人的叫做“王”。在孟子看來,德的主要內容就是“仁義”。如果是以力來服人的叫做霸。孟子所說的力,是武力。孟子貴王賤霸的政治主張,是針對當時各國諸侯互相爭戰(zhàn)來說的。這種主張的目的在于減輕人民的痛苦緩和階級矛盾,但對于當時社會矛盾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來說,卻是不合時宜的。
勞心和勞力
孟子說,社會上必須有兩種人,一種是勞心的,
一種是勞力的。孟子認為:
“勞心的人統(tǒng)治人,勞力的人被統(tǒng)治;被統(tǒng)治的人養(yǎng)活人,統(tǒng)治人的人被人養(yǎng)活。這是天下的普遍原則”。孟子這種社會觀點,后來被歷代的剝削者利用起來,作為人剝削人的理論根據。幾千年來,剝削階級都認為是“天下之通義”。我們應當說,在很長久的時期內它是起著反動的影響的。
但是我們對孟子的這種社會觀點也要加以具體的分析。孟子這段話是為了反駁許行的學說才提出來的。墨子學派有一個叫許行的人,認為人人都應當自耕而食,自織而衣,國君和人民一樣,也應過這樣的生活(即所謂“君臣并耕”)。許行這話的目的在于反對壓迫和剝削,這是好的。但他在反對壓迫和剝削的同時,把社會的分工也反對掉了。這是不符合歷史發(fā)展的情況的。從原始公社制到奴隸制社會,在科學和文化發(fā)展上躍進了一大步,這里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奴隸制社會有了體力和腦力勞動的分工。有了一部分人從事于體力勞動,從事生產,才有可能騰出時間,使少數人從事于科學和其他文化創(chuàng)造研究。我們一方面要揭示出剝削制度的不合理,一方面也要承認它在歷史上是必然的歷史階段。在剝削制度存在的社會里,要抹煞勞心和勞力的差別,是非科學的態(tài)度。奴隸制社會的文化之所以高出于原始公社制社會的文化,其原因之一就在此。
因此,孟子主張勞心和勞力的分工,和他對二者關系的認識,和許行的空想主義比起來,倒是應該說是進步的,現實的。而許行要人為地否認這種分別,反而是倒退的、不現實的思想。
我們也要指出,嚴格說來,勞心和勞力應當指的是對于物置和文化財富的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應當指的是農民,手工業(yè)者,科學家,文學家等。因為只有他們才能創(chuàng)造財富。至于那些吃得腦滿腸肥的貴族們,只是寄生在人民身上,懶得連政治也不肯管,他們既沒有勞力,也說不上勞心。孟子的勞心和勞力的區(qū)別的說法,一部分是對的,因為他有分工的意義;一部分是有階級目的的,因為他確實為剝削制度辯護。但是,在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消滅剝削、廢除階級實際上是不可能的。什么是剝削,什么是社會分工,這兩者之間的區(qū)別,只有今天我們才有條件能把它指出來,孟子時代的人是沒有能力對它加以區(qū)別的。
性善說
另一個影響深遠的學說就是他的“性善”的學說。孟子認為每一個人生來都具有善良的本性。孟子曾舉過一個有名的例子說明他的性善說。他說,當人們看到一個小孩在井邊爬,快要掉到井里去的時候,不管是誰,只要看見,首先就會想到如何挽救這個孩子。孟子把人們當時這種心情叫做“仁”,又叫做“惻隱之心”。孟子說這種“側隱之心”就是人與人相互關懷的共同的思想基礎。
孟子舉的這個例子很雄辯,因而曾說服了當時不少的人。他從這個例子出發(fā),推論出去,他斷定人類的感覺器官如耳、目、口、鼻的功能作用,既然大家差不多,人類的嗜好也大家差不多,可以想見人類的道德思想意識也應當大家差不多。因而認為仁、義、禮、智是人類的共同本性,都是善的。所以孟子說人性善。
孟子認為:人類的本性雖然是善的,但也還需要后天的修養(yǎng)。修養(yǎng)的方法是不斷地擴充人的本性。這樣不斷地擴充,最后就可以成為一個“大丈夫”:得志的時候和別人一起來實行仁義,推行自己的主張;不得志的時候,就自己一個人來實行自己的主張;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泵献诱J為具有這種精神的人,便是具有所謂“浩然之氣”的人。
孟子是以他的性善說來作為他的許多主張的理論根據的。但是今天我們看來,孟子的性善說是難于成立的。因為孟子把他所代表的貴族階級利益的道德觀點硬說是人類共同的道德觀點,把階級的偏見強加到其他階級的人們的頭上,這是錯誤的。在孟子和當時的貴族階級看來,君臣父子的偷理秩序是天經地義,是出于人的本性,這就是把他自己本階級所要求的“人性”當作了全人類的“人性”,并且叫它做“善”的。
事實證明孟子的這種觀點不正確。既然在階級對抗的社會里,每一個人的思想意識不能不打上階極的烙印,特別是涉及本階極利益的時候。所以墨子為小私有者和手工業(yè)提出了某些政治要求的時候,孟子就武斷地罵墨家是“禽獸”,題為他們的主張和要求是違反人類的善性??梢娺@種階級偏見的嚴重和不可避免。至于孟子所舉的看到小孩子將要掉到井里去的例子,是一個不牽涉到階級利益的例子,和為一定階級服務的仁、義、禮、智的道德規(guī)范不是一類事物。如果不涉及階級利益的關系時,是可以為各階級所共同接受的,這種事例在人類社會生活中是常有。但由此便推論出甘心忍受剝削和壓迫(一切剝削階級的道德都是宣揚剝削是合理合法的)是出于人的善性,從而說受剝削、受壓迫的本性是人類生來就有的,這顯然是錯誤的。孟子的性善說正是犯了這個錯誤。
孟子是孔子以后的一位儒家的大師,在他的學說和思想中,有唯心主義的成分和為剝削制度辯護的地方;但同時也有著很多可貴的民主思想的色彩。這些民主思想色彩,在中國歷史上起過一定的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