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銳
四、組織新民學會
五四運動時代,全國各地優(yōu)秀的知識青年,挺身站在時代的前列,吹起革命的號角。他們之中接受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和十月革命影響的人,大都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最早的領導人和骨干分子。這些民族的精英,即使尚在求學時期,就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許多非凡的特點。他們那種沖決一切網(wǎng)羅的勇敢精神,那種偉大的政治氣魄,那種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樸實作風,那種豪邁無私的個人修養(yǎng),以及那樣精辟的新舊學識,那么巨大的工作能力,實應成為后代青年的永久楷模。毛澤東同志是那個時代最完整最典型最偉大的代表;他在第一師范讀書時,這些特點就已經(jīng)突出地表現(xiàn)出來。同時,他在第一師范的摯友、革命先烈蔡和森(注一)、何叔衡(注二)、陳昌(注三)、張昆弟(注四)、羅學瓚 (注五)諸同志,也無一不是中國民族最優(yōu)秀的兒女;他們成為毛澤東同志最早的戰(zhàn)友,決不是偶然的;他們與中國共產(chǎn)黨初期的事業(yè),與毛澤東同志早期的革命活動,都有著最密切的關系。
在茫茫黑夜,荊棘遍地的時候,深厚的革命友誼,這種友誼的根源——為國家、社會和人民解放而奮斗的共同理想和行動,是革命者前進中最可貴的一種動力。
除開志同道合之外,毛澤東同志和他的摯友之所以能最后結(jié)成一個團體,投入馬克思列寧主義懷抱,踏踏實實地奮斗下去,與他們都來自農(nóng)村。和農(nóng)民群眾有過比較深厚的聯(lián)系是有密切關系的。他們深知農(nóng)民的痛苦,并且都從事過勞動,因而能深入群眾,接觸實際,艱苦工作。他們既沒有陳獨秀式的書呆子氣,也沒有一般小資產(chǎn)階級革命分子的浮華作風。毛澤東同志當時就常和他的朋友們說:一個人要堅強、要進步,定要學樹木和風雪斗爭,生根結(jié)實;不要學花草,向風雪屈服,搖擺易凋。毛澤東同志是這團“星星之火”的核心,他比大家更富有創(chuàng)造力,思慮更深和更具備實事求是的精神。
毛澤東同志在第一師范前后所交結(jié)的這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蔡和森雖讀了兩年就轉(zhuǎn)學高等師范,何叔衡、陳昌等于一九一四年畢業(yè)后在楚怡小學和一師附小常教員,毛澤東同志仍與他們往來極密切。獄麓山蔡家和城內(nèi)儲英源(楚怡小孩校址)是他們經(jīng)常聚會的地方。他們越來越感到中國形勢的每況愈下,必須尋找一條出路;可是這首先就要自己去尋覓追求——如何獲得救國的真理。他們常引顧炎武的信條:“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嚴肅地“以天下為己任”,通訊中時常相互勉勵。要奔赴這樣的目標,毛澤東同志覺得決不能靠一個人或幾個人摸索,必須有一群志同道合、堅定不移的人,結(jié)成一個力量,才能有所作為。因此他認為單是團結(jié)校內(nèi)和少數(shù)的有些青年還很不夠;團體要結(jié)得大,有力量,還必須向校外發(fā)展。一九一六年秋,他曾發(fā)出一個“徵友啟事”。啟事共約二三百字,據(jù)毛澤東同志自己的回憶,內(nèi)容主要是“邀請對愛國工作感興趣的青年和我聯(lián)絡,并特別提出要艱苦有決心而能為祖國犧牲”。(注六)還有人記得《詩經(jīng)》上的“嚶其鳴矣,求其友聲”是啟事的最后一句話。啟事是由毛澤東同志自己刻蠟版油印的,
(圖片見原版面)
發(fā)給長沙各主要學校;信封上批著“張貼在大家看得見的地方”。長沙當時還是比較閉塞的內(nèi)地,這種創(chuàng)舉自然不易為一般人所理解,因此只得到幾個人的回信。當時的一位應征者,還很清楚地記得這件事的經(jīng)過:他正在聯(lián)合中學(即現(xiàn)在的長沙市立第一中學)讀書,也是急求進步思想,在學校號房看見這張啟事后,便寫了封信愿意與毛澤東同志交朋友。隨即得到覆信,上面寫著:“空谷足音,鞏然色喜”,約星期天到定王臺圖書館會面。那天是一個晴天,毛澤東同志如約而到,手里拿著報紙站在園內(nèi)一石頭上等候。見面時沒有一句應酬話,開始就問他最近讀過什么書,寫了什么文章。以后來往密切了,就常交換讀書筆記。他記得毛澤東同志經(jīng)常講的,是要讀好書,不要為眼前利祿,不要想升官發(fā)財,要做一個有理想的人,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此后星期天,常被邀游,有時也到儲英源聚談,新民學會成立后,便加入成為最早的會員。
經(jīng)過將近一年的醞釀,毛澤東同志和他的最要好的朋友們經(jīng)常交換讀書心得,談論個人與社會國家的前途,認為時局太危急了,學問的需要太迫切了,深探感到有結(jié)成一個團體的必要。毛澤東同志回憶這個時候的情形說:“我和許多在別的市鎮(zhèn)里的學生們和朋友們,建立了一種很廣大的通訊關系。慢慢地我開始認為需要一種更嚴密的組織。一九一七年,我和幾個朋友發(fā)起成立新民學會?!保ㄗ⑵撸┰凇拔逅摹鼻昂?,北京、上海、天津、漢口、杭州等地的進步的知識青年,大體都有一種自發(fā)的進步組織,如惲代英同志等在武漢組織的“利群社”,周恩來同志等在天津組織的“覺悟社”等。毛澤東同志說:“這些會社的大多數(shù),或多或少地是在‘新青年響之下組織起來的?!保ㄗ耍┬旅駥W會是這種組織中最早的、也是會起最大作用的一個。
新民學會的正式成立是第二年。一九一八年四月十七日,一個禮拜天,在長沙獄麓山瀠灣市蔡和森同志的家(這所房子原是一個墓廬形式,現(xiàn)在已不存在了,但遺跡還可找到),開了新民學會的成立會。這天到會的共有十三個人,除毛澤東同志外,有蔡和森、何叔衡、陳昌、張昆弟、蕭三、羅學瓚、熊光楚諸同志。會上通過了一個章程,宗旨是“研究學術,砥礪品行”。章程是毛澤東同志寫的,大意是要有遠大的志向,為國家民族做事。章程中還有幾項屬于生活方面的戒條。新會員入會要由會員介紹,評議會通過。大家首先推毛澤東同志為評議會的總干事,他謙辭了,但最后仍選他為副的。五個干事中尚有蔡和森、陳昌同志等。這天還交了第一次會費。毛澤東同志最后說要繼續(xù)發(fā)展會員,要人多力量才大。“新民”兩字,是“大學”(注九)上“在新民”及“湯誥”(注一0)上“作新民”的意思;“新民”兩字即意味著一種進步的意義。
學會的會員到五四運動時曾發(fā)展到七十人。會員資格要求是相當嚴的,學問、品格不好和沒有遠大志向的人不能加入。會員大多數(shù)是第一師范最優(yōu)秀的學生,此外是長沙一些小學校的進步教員,也還有少數(shù)周南女校的學生,后來向警予、蔡暢、李維漢、夏曦、郭亮等同志都先后加入了。
學會大概每周或半月開一次會,研討學術上或當前國事的問題,報告學習與工作的計劃,也相互批評提意見。有時討論一個問題,延至一星期之久;多半由毛澤東同志主持會議,最后作討論的結(jié)論。當時大家都不滿一切舊的東西,每個人都是充滿了提高自己、發(fā)展自己的精神,和改造社會、改造世界的雄心。
毛澤東同志并不為這個組織而滿足,覺得還遠不夠作一番事業(yè),仍時刻想向外發(fā)展,向教育界以外,向省外、國外發(fā)展。他這時常講要到外面去作研究,要求世界的學問。所以后來有了去法國勤工儉學的機會,他就積極主持這件事;新民學會的許多會員于一九一九年至一九二○年都到法國去了。
由于會員不是常相聚一起的,在外地的會員便規(guī)定了每月通信的辦法。一九一八年,毛澤東同志和蔡和森、張昆弟、羅學瓚等同志先后去北京,后來蔡和森同志等去法國后,他們互相的通信,特別是毛澤東同志和蔡和森同志的通信及其中提出商討的問題,毛澤東同志常印發(fā)大家研究,前后出過三次會員通信集,都是毛澤東同志主編的。
新民學會的會員后來在討論問題和解決問題時,曾逐漸有了思想的分歧。在學會消解之前,會員大體可分作這樣三種人:多數(shù)是否認現(xiàn)狀的革命派,其他有承認現(xiàn)狀的改良派和無一定主張的中間分子,大概在一九二一年,毛澤東同志開始在湖南正式建立共產(chǎn)黨以后,新民學會即逐漸停止活動了。會員中的革命分子都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最早和最重要的骨干。在中國激烈的社會變動中,后兩種會員,有的從傾向于國家主義等思想,最后變成國民黨反動派鎮(zhèn)壓青年的兇手;有的投靠國民黨政府升官發(fā)財去了;另外一些人,則在國民黨統(tǒng)治下,長期以教育為業(yè)。
由于時代的限制,毛澤東同志在第一師范讀書的時期,沒有可能接觸到馬克思列寧主義。但是這時候,他已經(jīng)有了堅定的改造社會、建立新國家的偉大抱負。這種志向和抱負,平時和朋友們談得最多,在自己的日記和筆記本上也記載得很多。特別是新民學會成立前后,毛澤東同志更是有系統(tǒng)地來研究人生和中國的出路問題了。他的朋友們當時都這樣打趣地也是尊敬地形容他:“身無半文,心憂天下。”這種評論是非常確切的。
國家和民族的危急形勢,湖南人民長期陷于北洋軍閥牢獄之中的慘況,使得青年毛澤東無日或安,他感到自己肩上的負荷是一天比一天沉重了。
毛澤東同志在第一師范讀書的期間,帝國主義國家早已在中國劃分了“勢力范圍”。帝國主義的魔爪已伸入到中國的每一個角落:內(nèi)河有他們的兵艦和商
船,重要的城市有他們的租界和軍隊,全國的鐵路、海關、主要礦山,乃至郵政全部被他們控制,他們的商店、工廠、銀行、教堂和學校布滿分城市和鄉(xiāng)村,他們的商品如潮水一般輸入,他們來到中國發(fā)財?shù)牧髅ズ兔半U家有“治外法權”的保護……。日本帝國主義更趁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其他帝國主義國家無暇東顧之際,加緊對中國的軍事、政治和經(jīng)濟的全面侵略,企圖變中國為他獨占的殖民地。南北各系軍間則引狼入室,各自勾結(jié)一個或兩個帝國主義國家以求自固;因此中國年年戰(zhàn)爭,歲歲兵災,內(nèi)亂紛紛,有加無已。全國人民真是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案鞣N事實證明,加給中國人民(無論是資產(chǎn)階級、工人或農(nóng)人)最大的痛苦的,是資本帝國主義和軍閥官僚的封建勢力?!保ㄗ⒁灰唬?/p>
這種情況,湖南比之其他各省,有過之而無不及。
長沙的湘江河里停泊著掛“太陽旗”、“花旗”等的兵艦,河岸上是“日清”、“太古”、“怡和”等外國公司的大洋房,日本的輪船公司、銀行、工廠、商店和妓院在長沙已不下二三十家。全國有名的錫礦山、水口山(注一二)的礦砂都為外商所控制;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期,礦砂銷路突然猛降,廣大工人因而失業(yè),給湖南經(jīng)濟以極大打擊。
這個期間的湖南,前后為北洋軍閥湯薌銘、傅良佐、張敬堯所統(tǒng)治,成為南北軍閥長期拉鋸的戰(zhàn)場。因而天災、匪災和兵災,互相影響,連年不斷,人民所受的災害和痛苦是極其深重的。一九一五年,湘、資、沅、澧四水同時泛濫,全省有三十四縣被災,災民數(shù)百萬;之后,一九一六至一九一八這三年,濱湖各縣和長沙等地,大小水災,倒垸潰堤,也從未間斷。對人民生活破壞最慘重的還屬兵災。特別是一九一七年至一九一八年,張敬堯進入湖南前后的南北大戰(zhàn),兵災空前慘烈。據(jù)當時報紙記載:“寶慶、長沙、醴陵、株州、常德、新化等地,因南北軍作戰(zhàn)或路過,奸淫擄搶,幾十室九空。殷富鋪面亦遭搶劫,致市面蕭條,鄉(xiāng)間谷米昂貴,饑民大起恐慌?!薄磅妨晁某潜槐俾又畱艚f家,存者僅祠朝及破戶六百而已?!薄俺5滤疄?、兵災交加。南北用兵,賑款中止,軍事大興,此去彼來,匪盜蜂起。沅水、澧水暴漲后,各村盡成澤國,垂熟之谷,盡付洪流?!薄靶禄忻骈]門停業(yè),百物騰貴,十室九空,貧民小民齋粥尚難自給,工匠傭作生活,不能自謀。縣城十余里外土匪出沒,肆行搶劫或擄人,勒賭烤烙,強奸婦女,焚毀盧舍。兵焚余生,益之以饑饉,又益之以疾疫,實為數(shù)百年來未有之奇災?!保ㄗ⒁蝗?/p>
這一切情況,都是毛澤東同志和他的朋友們所親歷目擊的。帝國主義、封建軍閥和全體人民的沖突,軍閥和軍閥的沖突,地主和農(nóng)民的沖突,工人和資本家的沖突,頑固守舊和進步維新的沖突,這一切都反映到青年毛澤東的頭腦中,他概括這個時候的情況說:“國家的情況一天一天壞,環(huán)境迫使人們活不下去?!保ㄗ⒁凰模?/p>
當時社會上一般人,也包括第一師范的多數(shù)教員和學生,由于周圍所見盡是一片黑暗,“全省涂炭,無片凈土”,看不到一線光明和希望,因而悲觀情緒很濃厚。像“中國將亡,中國將亡,社會壞了,人心壞了”,這一類的論調(diào)是隨處可以聽到的。
然而毛澤東同志和他的朋友完全不是這樣,他們對中國的前途是充滿信心與責任感的,他們平日所認真談論的是如何積極求救國之道。雖然當時他們還沒有可能具備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觀點和方法,但他們和中國、人類一切偉大的先覺者一樣,總是在不懈地追求真理、追求光明。
關于必須用革命手段以改造社會、改造中國,這種政治觀念,毛澤東同志當時是完全明確的。
青年毛澤東與一切舊式的知識分子出身的革命者所截然不同的最重要之處,還在他從最初起,就十分重視和工農(nóng)群眾的聯(lián)系,就尋找機會接近他們,了解他們的情況,虛心地虔誠地為他們辦事。例如一九一六年暑假他利用舊式的“游學”辦法,從長沙出寧鄉(xiāng),經(jīng)歷益陽、湘中、湘西各縣農(nóng)村,就是為的深刻了解各處社會經(jīng)濟文化和農(nóng)民生活的真實情況。毛澤東同志自幼在農(nóng)村生長,和農(nóng)民有著深厚的感情。他目擊各地農(nóng)民在天災人禍和地主重壓下的悲慘痛苦境遇,他怎么能夠?qū)庫o?怎么能夠埋頭在書齋之中?他這
(圖片見原版面)
次“游學”,曾將沿途見聞感想記有詳細的日記,歸來后朋友們爭相傳讀;他也寫過幾篇通訊寄交當時《湖南通俗報》發(fā)表(這個報紙現(xiàn)在還沒有找到)。
毛澤東同志在學友會創(chuàng)辦夜學之后,就獲得與產(chǎn)業(yè)工人接近的機會,能夠了解到他們的工作和生活狀況,以及發(fā)生罷工的原由。自一九一六年至一九一八年間,長沙的手工業(yè)工人由于生活程度過高,紛紛要求增加工資,如香幫(做迷信品的)、染工、鋸工、籮夫(碼頭工人)、筆業(yè),以及湘潭的鐵業(yè)等,都發(fā)生過原始性的罷工斗爭。特別是一九一七年四月,水口山三千多礦工為要求加發(fā)紅獎,全體罷工,被打死一個工人的事件,給予社會上的影響最大。這類消息當時長抄的報紙上都有較詳盡的刊載。對于毛澤東同志,這些事實當然更使他對中國社會的問題深加思考。
關于毛澤東同志在第一師范時如何追求解決中國問題的途徑的這種情況,徐特立同志在一次回憶中這樣說道:
“毛澤東同志在學校里念書的時候,正當?shù)谝淮问澜绱髴?zhàn),民主革命思想彌漫在學校里。他著意研究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他的結(jié)論是由于中國的知識分子脫離了群眾。任何革命,若要成功,那末革命中的知識分子領袖必須和國內(nèi)的人民群眾密切地聯(lián)系起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甫告結(jié)束,我邀他同往法國留學,他便是由于看到了這一點而拒絕我的邀請。他寧愿多增加一點關于本國的知識。”(注一五)
一九一八年六月間,毛澤東同志自第一師范畢業(yè)了。他和朋友們寄住在獄麓山“湖南大學籌備處”(即獄麓書院的半學齋)他們都很窮,吃上一頓愁下一頓,吃的是蠶豆拌著米煮的飯;赤腳草鞋,上山撿柴,到很遠的地方挑水。他們一邊讀看書,一邊作今后的計劃。這種自由自在的工讀生活,人家精神上感到一種分外的振奮。他們有時到山上的愛晚享、云麓宮、禹王碑等處玩玩,有時到瀠灣山、水陸洲等地走走。然而大家的心情是并不悠閑的。個人前途和天下大事都待解決。自己向何處去,湖南向何處去,中國向何處去,用什么方法來解決這許多復雜的問題?毛澤東同志的心情是最不寧靜的;云麓宮內(nèi)“四面云山來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這首對聯(lián),可為他當時的心情寫照。帝國主義勢力的深入,軍閥的橫行,張敬堯的昏暴,青年的煩悶,工農(nóng)大群的痛苦,這一系列的問題,常常縈迥在他的腦中。他極其渴望找到徹底解決中國問題和世界方向的道路,也計劃到革命思想的搖籃——北京去。
毛澤東同志和蔡和森同志召集新民學會的會員們開了幾天會,商議大家今后的出路。這時楊昌濟先生已到北京大學任教,給毛澤東同志來了信,告以有人發(fā)起赴法勤工儉學的消息和北京許多新的消況。毛澤東同志眼見湖南局勢的黑暗,就極力主張根據(jù)需要和可能,一部分人先離開湖南,到北京等地和外面的革命力量取得聯(lián)系;從而充實自己并努力爭取赴法動工儉學的機會,了解俄國和歐洲的革命情況。大家都同意了毛澤東同志的意見。毛澤東同志就與蔡和森同志、楊昌濟先生一道,在湖南進步青年中倡導和組織赴法勤工儉學的運動。
[注一]蔡和森同志,中國共產(chǎn)黨最早的黨員和領導人之一。湖南湘鄉(xiāng)人,家境貧寒,自幼做過牧童,商店學徒,種田,學手藝等各項勞苦職業(yè)。在湖南第一師范畢業(yè)時,與毛澤東同志極為友善。湖南勤工儉學運到,他是主要組織者之一。五四運動后不久,赴法留學。一九二一年,被法國政府以宣傳共產(chǎn)主義罪名,驅(qū)返回國。回國后,在中國共產(chǎn)黨中央工作,中國共產(chǎn)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委員,主編黨的機關報——響導。黨的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被選為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會后在中央宣傳部工作。一九二七年“八七”會議后,任中央北方局書記。一九二八年在黨的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復當選用中央委員及中央政治局委員。一九三一年夏季,任中央代表赴香港指導廣東工作,未及兩月,為英帝國主義探悉拘捕,引渡到廣州,為反革命分子殺害。
[注二]何叔衡同志,湖南寧鄉(xiāng)人,自幼在家一邊讀舊書,一邊過挑水劈柴的勞動生活。十八歲考取秀才,邊時已具有濃厚的反抗?jié)M清的革命思想。毛澤東同志組織新民學會,他是會員中最年長的一個。一九二一年,出席了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一九三四年紅軍長征之后,他與瞿秋白等同志于一九三五年二月徹出中央紅色區(qū)域時,被敵包圍,這時,他已是六十多歲的老人,走不動了,在福建長汀縣水口附近,墜崖殉難。
[注三]陳昌同志號章甫,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一八九四年生,湖南濟陽人。是新
(圖片見原版面)
民學曾組織者之一,并在毛澤東同志領導下參加湖南最初的建黨工作。毛澤東同志一九二○年任長沙一師附小主事時,他也在此教書。毛澤東同志開始領導湖南工人運動時,他是主要參加者之一。第一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時期,黨派他到水口山,任工會主任。一九三○年,由上海去湘西,路經(jīng)澧縣被捕。經(jīng)過嚴刑拷打,他沒有任河口供,在長沙臨刑前,還作了一篇激昂動人的演說。
[注四]張昆弟同志,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生于一八九四年。幼時在家鄉(xiāng)益陽小學讀書,即喜康梁學說。后因升不起學,在家種過田。一九一三年考入第一師范。在學校時,思想、抱負、治學和生活各方面,也都是與毛澤東同志等志同道合的。他的功課、品德在班上總是最優(yōu)等。一九一九年他到法國勤工儉學,因進行革命活動,一九二一年與蔡和森同志等同被法國政府驅(qū)逐回國。回國后即由北京黨的組織派為鐵路工作特派員,并參加領導“二七”罷工。第一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時仍在北方作工人工作。一九二八年成立紅軍第五軍團后,他擔任政治部主任,隨后與賀龍同志一起創(chuàng)建湘鄂西的革命根據(jù)地。一九三○年于鄂西洪湖地區(qū)英勇犧牲。
[注五]羅學瓚同志,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湖南湘潭株州人,在第一師范讀書時與毛澤東同志同班。他的誠懇踏實作風,認真學習態(tài)度,為全班同學所愛重。五四運動后,即赴法留學,在法國一直在工廠作工,是工學互助社的創(chuàng)始人。一九二一年,同蔡和森等同志一道,以宣傳共產(chǎn)主義罪名,被法國政府驅(qū)逐回國。一九二一年,毛澤東同志在湖南領導工人運動時,他是得力助手之一,組織過長沙最初的人力車工人罷工。一直到第一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時,他仍在長沙作工人運動。據(jù)說是一九三○年在浙江工作時犧牲。
[注六]、[注七]、[注八]見《西行漫記》第四章。
[注九]“大學”原是《禮記》中的篇名,由朱熹定為《四書》之首(其他是中庸、論語、孟子)。朱熹以畢生精力為四書作注釋,從此四書便成為封建社會中讀書人的基礎教科書。
[注一○]“湯誥”是《書經(jīng)》中的篇名;“浩”即號令,帝王向民眾宣布的話。
[注一一]見中國共產(chǎn)黨第二次全國大會宣言。
[注一二]錫礦山在湖南新化縣,銻砂產(chǎn)量世界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初期產(chǎn)量最高時,工人會達十萬人。水口在湖南常寧縣,為重要的鉛礦產(chǎn)地。
[注一三]摘自一九一八年三月至八月間的長沙大公報,均原文,但其中有刪略。
[注一四]見毛澤東同志著《論人民民主專政》。
[注一五]見班威廉夫婦著《新西行漫記》第十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