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濟澤
你看過解放區(qū)自己攝的電影嗎?
延安電影團,一九四二年攝制過“陜北江南”,這是一部陜甘寧邊區(qū)駐軍開墾南泥灣的影片;去年又攝制過一部“收復延安”;東北電影制片廠,攝制過“民主東北”“黃維兵團被殲記”等影片。這些都是我們解放區(qū)自己攝制的影片。
你知道銀幕上那些人物為什么會動嗎?
電影是跟著攝影(照相)術的改進而逐步發(fā)明的。一百一十年前,發(fā)明了攝影術,開始的時候,攝一張相,那怕是很簡單的,像一顆樹,感光的時間也要經過六個鐘頭,就是說,要經過二萬一千六百秒鐘,攝出來的影相還很模糊。后來有些科舉家,發(fā)明了一種感光很快的方法,一秒鐘就能夠照出一張很清楚的相,現(xiàn)在已進步到千分之一秒就能照出一個像,連跑著的馬,飛著的鳥,也能夠攝下來了。于是,有人想:跑著的馬,飛著的鳥,如果每秒鐘都能替它攝一張相,把這許多相排列起來,不是可以看出馬或鳥的連續(xù)的動作么?經過好多年的研究和實驗,果然,有一伙科學家發(fā)明了一種能夠連續(xù)攝影的攝影箱;又有一位科學家發(fā)明了一種感光很靈敏的膠片,把一條很長的膠片卷在攝影箱的軸棍上,轉動起來,就可以攝下連續(xù)的動作了。到了一八九三年,科學家愛迪生發(fā)明了活動影戲箱,從箱上一個小洞里看進去,可以看到箱子里的活動影戲,不過每次只能一個人看,而且箱子里的光也不強。后來又有人發(fā)明了放映影片的器械,能夠把影片放映在幕布上,使許多人都能同時看到,才成為電影。電影發(fā)明到現(xiàn)在有五十多年。
一部電影的影片,有幾千尺長,每尺中有十六張小影片。一張小小的影片。一寸闊,六分多長。每一個動作,像走一步路,就有許多張影片來表現(xiàn)這個動作。假定說,攝一個人邁一步,第一張就是,一個人的腳舉在空中,第二張,腳低了一寸,第三張,又低了一寸,這樣逐漸低下,低到這個人的腳踏在地上。影片放映的時候,快極了,大約每分鐘有幾百張影片在我們的眼前搖過。每張在幕布上停留的時間約三十分之一秒鐘,一張放映過去,一張又接著映上幕布,交替的時候也有少許空隙。所以,實際上,幕布上人物的動作,并不是完全連續(xù)的。
為什么我們看起來,幕布上人物的活動就像真的呢?原來我們看一件東西,等到這個東西過去了,它的印像仍然留在眼中,大約有四十分之一到二十分之一秒的條子,這叫做“視覺的繼續(xù)作用”。這樣,映在幕布上的走路的人啦,跑的馬啦,開動的火車啦,看起來就像真的了。
普通電影,映在幕布上,只有黑白兩種顏色。有一種有色的電影,青色的草、棕色的馬、紅色的旗幟,以及各種人物,映出來,顏色都和原來真的顏色一樣,這是用一種特別的方法攝制和放映的。攝制和放映這種影片,為了使顏色調合得好,速度比平常影片要更快。比方說平常影片每秒鐘放映十六張,有色影片就要三十二張。平常一部影片如果一千尺,有色影片就要二千尺。
有聲電影為什么會有聲音呢?放送聲音的方法有幾種:一種叫做唱盤式,就是把聲音先錄制成咱片,放映影片的時候,唱片和影片同時開放,由針的振動使發(fā)聲器放出聲音。這是比較舊式的方法。另一種叫做軟片式,就是在攝制影片的時候,把各種不同的聲音,在影片畫面旁邊,制成濃淡不同的線;放送聲音的時候,用光透射過這些線,光經過一種特別的電池(叫做光電池)電池里的電流隨著線的濃淡不同起不同的變化,電流的變化,通過發(fā)音裝置就發(fā)出聲音來。還有一稱最新式的,是唱盤和軟片兩用式。聲音比前兩種更清晰。
電影不僅是一種娛樂的工具,更重要的,它是一種宣傳教育的工具。不僅可以利用它來進行政治教育,而且可以進行各種實際知識的教育。像鋼是怎樣練成的,煤是怎樣從礦井里挖出來的,飛機是怎樣駕駛的,非洲有些什么我們沒有看見過的動物,北極是什么樣子,……都可以攝成影片,不要到處去旅行、去參觀,就可以得到很多實際的知識。在從前,很多影片的內容是反動的,很多都是有閑階級的消遣品,有許多勞動人民從來也沒有看電影的機會;在今后新中國的建設中,我們應該把電影變成教育人民,特別是教育勞動人民和幫助推進新民主主義建設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