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是我國制墨史上繁榮昌盛時期,名家輩出,嘉靖年間羅小華、邵格之以制油煙墨享譽一時。萬歷一朝,徽州休寧、歙縣地區(qū)更是涌現出程君房、方于魯、汪鴻漸、汪元一、葉玄卿、吳申伯等名家。明末天啟、崇禎年間吳叔大、吳去塵各領風騷,爭奇斗勝,各樹一幟。今天我們來看幾件有代表性的墨品。
“海會墨”為明代方于魯制,重180克,11.6厘米×10厘米×1.7厘米,“海會”指佛教盛大集會。觀此墨質精堅致密,黝黑潤澤,玉質犀紋,漆衣渾厚,登峰造極,雖至今歷400年,仍精光內韞。
方于魯,初名大滶,后改字建元,別名太玄生,室名佳日樓,如如室。因為他進貢給皇帝墨署款“于魯”,得皇上賞識肯定,于是就改“于魯”為名。徽州歙縣巖鎮(zhèn)人,萬歷十年(1582年)左右已經聲名鵲起。漆衣就是在墨面加以刮摩。按《方氏墨譜》,其制法:“磋以銼,摩以木賊,繼以蠟帚,潤以漆,襲以香藥,其潤欲滴,其光可鑒。自刮摩興,而畫饋廢,而善墨者競為刮摩矣?!边@種漆衣制法,在萬歷朝興盛一時。
按古墨收藏家尹潤生先生語:“漆衣墨盛行于萬歷年間,清康熙反覺稀少,乾隆年間以乾隆‘御墨’的影響,又風靡一時?!逼嵋履欠接隰斨畡?chuàng)始,年代越久,尤其是明墨漆衣,越是蒼厚渾樸,質堅如石。方氏制墨式樣,文字都陽文為多,如這錠“海會”墨,文字和圖案都是陽文,這是因為刮摩的關系,陽文易刮摩,而陰文會刮摩不到位,程方二家均是如此,這是時代的特色。按尹潤生先生語:方于魯墨品有五種,“瑤草”“大國香”“太紫重玄”“非煙”“九玄三極”。方于魯墨業(yè)的繼承者是其子——方嘉樹,字子封,襄理方氏墨業(yè),著有《方氏墨譜》。明代南州朱多怔寫的一段銘文:“方建元有子子封,能世其墨?!狈阶臃庵颇?,當在天啟、崇禎年間。
“百爵墨”成六邊型,重117克,9.3厘米×8.3厘米×1.8厘米,象征古代六官之制,《周禮》有六卿之官:“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蹦吙蚝駥嵣钏?,面鏤百位官員,禮樂詩書,太史執(zhí)簡,司徒捧圭,每位人物刻畫栩栩如生,展現了高超的徽派刻模技巧。
墨六邊型,又如一笏“圭”,又寓意掌國家大事,登天子堂,談論國事。清代名品“千秋光”墨,一套五笏三圭二璧:“恒圭,躬圭,信圭,蒲璧,谷璧。”可見它們的傳承關系。墨一面“百爵圖”三字,尤其“圖”字在很多萬歷墨上見到相同的寫法。
汪鴻漸,字儀卿,別署又玄室,墨中常見“ 桑林”“桑林里”“桑林季子”款。安徽休寧人,萬歷、崇禎年間墨工?!兑捉洝酚小傍櫇u于陸,其羽可用為儀”之句,故字“儀卿”。名字的境界,不同凡響。
汪鴻漸是當時桑林里墨工汪元一之子。汪仲綏,字元一,墨肆桑林里,所制墨署款“ 海陽桑林里制”。汪元一稱:“每掄煙和劑,輒命余小子漸監(jiān)焉”,“小子漸”就是指汪鴻漸。清代民國時期,古墨界認為汪鴻漸為吳鴻漸者?!堆┨媚贰妨小皡区櫇u漱金青麟髓墨”?!冻幧烬S墨譜》列“吳鴻漸玄虬脂墨”?!栋偈夷洝妨小皡区櫇u螽斯墨”。尹潤生先生懷疑,汪鴻漸非汪元一親生子,而是汪元一養(yǎng)子關系。但晚明宣城麻三衡著《墨志》一書,明確的記錄“千歲苓墨·汪鴻漸”。麻三衡是天啟、崇禎時人,據汪鴻漸制墨幾乎同時代,又是同鄉(xiāng),他的論述應該可信,可作參考。
有明一代,吳姓墨家,人數繁多,墨肆林立。吳申伯之梧竹齋,吳叔大之玄粟齋,吳去塵之浴研齋等。晚明宣城麻三衡著《墨志》記錄明代吳姓墨家有20多位。此吳鳴球者,知之甚少,惟墨面刻“壬午”年款。當是明崇禎壬午年(16 4 2年),距甲申明亡只二年矣??芍^明墨之絕響。
“玄金墨”重79克,7厘米×6厘米×1.5厘米,此笏漆皮形質渾樸,透古秀之氣,刻模遒勁有力。惜下端磨用一半,致成殘璧,似為美玉之瑕。然前賢藏墨,不斤斤于否完璧,當以精準稀少為準?!靶稹闭?,“玄”之本意為黑色。《詩·豳風·七月》:“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焙笠隇橛纳钚钪?。《四家藏墨圖錄》列明代“無名氏玄玉墨”,“桑林里玄神墨”。明代《墨志》載墨名:“斷金碎玉,渾金樸玉,紫金光聚”等墨名。清代有“豬油膏·烏金”墨,是為明墨之遺韻。(注:本文藏品均來自楊思勝先生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