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探索·烏趣》《探索·蟲趣》后;2025年,我們繼續(xù)攜手本土兒童文學(xué)作家(原名:何騰江),并聯(lián)合版畫系碩士,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共同打造備受孩子們喜愛的《探索·魚趣》專欄,陸續(xù)推出12期精彩紛呈的以觀魚為主題的自然散文。以一貫的細膩而深情的筆觸,為孩子們描繪出一幅幅生動鮮活的“觀魚圖”,引領(lǐng)他們透過文字,探尋魚兒在水域自由游弋的奇妙世界。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來尋找食物?!边@句改編自顧城的詩句,似乎成了中華烏塘的生存哲學(xué)。在靈界村,中華烏塘是真正的夜行俠,以小小的眼睛洞察黑夜中的一切,以大大的嘴巴吞噬著河蟹魚蝦它們在黑暗中尋找食物,在黑暗中生存,以自己的方式詮釋著生命的頑強。
一題記
靈界水庫的下游是一片稻田,上游還有一處池塘,池塘上方是一片小山坡。這樣的地勢由高到低,水從高處流下來,潺潺不息,滋潤著雷州半島干枯的土地
池塘里長滿了水草,水草底下藏著各種淡水魚,大的、小的、兇猛的、溫和的,各色游魚吸引著靈界村的孩子。
“這是我家的池塘,不準(zhǔn)到這里捉魚。
“池塘里又沒寫著你的名字,憑什么說是你家的池塘…
“我爸說是我家的!
“我爺還說是我家的呢!
“就是不準(zhǔn)你在這里捉魚!
“就捉,就捉!
池塘到底是誰家的,誰也說不上來一個準(zhǔn)確的答案。斗嘴間,我已跳進了池塘將簸箕壓下去,沉到水里,往繁茂的水草深處伸了過去。
這一片池塘,淺淺的,頂多沒過膝蓋,卻常年蓄滿了水。幾條調(diào)皮的飯碗蟲從水底浮了上來,翻轉(zhuǎn)一下黑乎乎的身子,又沉了下去。我才不稀罕這些飯碗蟲呢,每一次捉魚,總少不了它來搗蛋。
岸上的小伙伴不敢下水,只能在池塘邊罵罵咧咧,最后拿腳踢了一塊石子,滾到了水里,“咚”的一聲,嚇了我一跳
就在這一瞬間,我感覺簸箕被什么東西撞擊了一下,我心里一喜:“有魚!
于是,我趕緊將簸箕的開口處揚了一下,露出水面,然后雙手用力一抬,吃力 地將整個簸箕抬出水面。
一條酷似黑魚的中華烏塘在簸箕里撞來撞去,將整個簸箕撞得東搖西擺的。我趕緊往岸邊走,一急,褲頭一松,褲子就往下滑了。說時遲,那時快,我不得不松開一只手去拉褲子。就這樣,簸箕往一邊斜去,中華烏塘順勢溜下簸箕,又跳 到水里去了…
這條從死里逃生的中華烏塘,留給我的印象就是一條暗褐色的魚,并沒什么特別。唯一的遺憾就是,今晚少了一頓鮮美的魚湯。
靈界村的池塘可不少,東一處,西一處。只要有雨來,池塘蓄滿了水,水草長起來了,似乎魚就來了。至于魚從哪里來,這是我在少年時百思不得其解的。
距離我家不足500米的地方,有個清澈見底的池塘。池塘并不深,走到水里頂多到膝蓋的位置。我又帶著簸箕到池塘里捉魚。
這次我吸取了教訓(xùn),將褲頭緊了又緊。頭幾回,撈到的多是一些小魚小蝦,并沒有什么大收獲。雷州半島的太陽很猛烈,將我的后背曬得生疼,準(zhǔn)備撤的時候,最后一撈,簸箕一沉,大魚來了。
我一抬簸箕,居然又是一條中華烏塘。它并不像上次那條那樣拼命撞擊,反而有點坐以待斃的感覺。
躺在簸箕里的中華烏塘翻轉(zhuǎn)了一個身,露出淺褐色的腹面,尾鰭處有一塊帶白邊的黑色睛斑,背鰭和尾鰭都有褐色的帶紋。
上了岸,中華烏塘似乎才反應(yīng)過來,開始在簸箕里上蹕下跳,圓柱狀的身體摔在簸箕里,發(fā)出陣陣聲響。我伸過手,將它按住,才發(fā)現(xiàn)它的尾鰭有一處傷口。怪不得一開始不掙扎,原來是受傷了。
在靈界村,中華烏塘并不多。與淡水比起來,中華烏塘似乎更喜歡咸淡水,尤其喜歡棲息在淺海,又或者是內(nèi)灣。它們會棲息在近內(nèi)海灘涂的洞穴里。
記得有一次去看紅樹林,在樹根的潮溝區(qū)域,不僅棲息著許多的彈涂魚,還有條中華烏塘躲藏在泥灘的孔隙間。它淺褐色的身體跟泥土的顏色幾乎是渾然天成,稍不小心,就會錯過了
在嶺南地區(qū)的淺海里,中華烏塘是常見的魚類。它的眼睛小小的,嘴巴大大的,是典型的夜行俠。暗褐色的身體讓中華烏塘一下子就融入了暗黑的夜色里,往往河蟹海蝦還沒發(fā)現(xiàn)它的時候,它就已將這些蝦蟹吞進肚子里了,正所謂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來尋找食物。
責(zé)編:黃嘉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