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筆者走進天津海鷗表業(yè)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鷗公司”)的現(xiàn)代化車間,只見智能機械手臂正精準抓取、分配機心零件,5臺數字化加工中心可自動更換雕刻頭,幾分鐘就能完成機心夾板的復雜雕花工序,整套流程僅需單人通過數字面板進行操控。
這樣的智能制造場景,與百米之外天津海鷗表博物館中陳列的老舊車床形成鮮明對比。那些曾見證新中國第一只國產手表誕生的原始設備,與人工智能(AI)數字化新技術共同書寫著海鷗公司的70年傳奇。
從攻克陀飛輪、三問表等的復雜工藝,到推出硅游絲、雙追針計時碼表等創(chuàng)新產品;從巴塞爾國際鐘表珠寶展的驚艷亮相,到電商直播間的銷售熱潮;從單一計時工具到融合非遺工藝的文化載體……如今,海鷗公司這個承載著民族工業(yè)記憶的老字號,正以“中國心”的自主創(chuàng)新為根基,以數字化生產為支撐,以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靈魂,在智能制造與國潮復興的雙重機遇下煥發(fā)新生。
“一只小小的手表,代表著國家科技的進步與工業(yè)制造水平。”站在海鷗公司占地百畝的現(xiàn)代化產業(yè)園中,海鷗公司副總經理、首席運營官肖軍峰說。
時光倒轉回1955年的天津海河畔。彼時新中國成立不久,表店櫥窗里陳列的是清一色的舶來表?!拔覀冇行薇淼哪芄で山常瑓s造不出一塊自己的表。”海鷗公司退休職工那秦生回憶說。
為填補空白,1954年底,天津市輕工業(yè)局批準成立手表試制組。江正銀、孫文俊、王慈民和張書文4位懷揣夢想的年輕工人,在一間簡陋的小屋里,僅靠著100元經費和4臺儀器,開始了“從無到有”的探索。
沒有經驗,他們拆解進口15鉆粗機手表反復研究;缺乏設備,他們便將各表行里國外的“老物件”七拼八湊。手表零件極為精密,既要制作出比紙還薄、比針還細的部件,還得保證各部件配合得天衣無縫,幾位師傅只能用簡陋的設備反復打磨毛坯,戴著放大鏡,如同繡花般專注地進行精細操作。
經過百余天夜以繼日的苦干,1955年3月24日,隨著清脆的“嘀嗒”聲響起,中國第一只國產機械表——“五星表”誕生。這一刻,徹底結束了中國“只能修表不能造表”的歷史。正如天津博物館專家劉翔所言:“這聲‘嘀嗒’不僅是技術突破,更開啟了中國制表工業(yè)的新紀元?!?/p>
此后,海鷗公司以創(chuàng)新為槳,在制表長河中破浪前行,收獲了多個里程碑式“第一”。筆者在天津海鷗表博物館里看到了1963年問世的我國首只航空軍表D304、1975年推出的我國首只符合國際標準的女表……
進入21世紀,海鷗公司在高端制表領域取得突破性成就:2002年,研制我國首只雙陀飛輪表;2007年,推出我國首只三問表;2009年,成功研發(fā)集陀飛輪、萬年歷、三問于一體的高復雜腕表。
眾多“第一”背后,是海鷗公司對核心技術的持續(xù)攻堅。海鷗公司也由此鍛造出一顆強大的“中國心”?!昂zt表全系都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毙ぼ姺褰榻B,從銅材原材料的選擇,到400多個精密零部件的生產制造,再到機心的研發(fā)創(chuàng)新和整表的組裝調試,海鷗公司實現(xiàn)了全產業(yè)鏈自主可控。
這種全產業(yè)鏈的掌控能力,使海鷗在復雜國際形勢下能夠不受制于人。目前,海鷗機械手表機心年產能達200萬只,成品表年產能20萬只,不僅自用,還可供應其他國產品牌。
“機心是手表的心臟,是賦予時計生命的核心。”肖軍峰說。憑借強大的自主創(chuàng)新實力與精湛工藝,海鷗公司攻克了一批超高難度機心技術,在高級制表領域持續(xù)實現(xiàn)技術突破,不斷縮小與世界最高水平的距離。
陀飛輪堪稱機械表制造領域的“珠穆朗瑪峰”,其核心價值在于能有效攻克傳統(tǒng)機械表因地心引力產生的走時誤差難題。海鷗公司退休職工、中國機械表機心制作大師楊作斌說:“陀飛輪技術代表機械表制造工藝的最高水平,可以說誰掌握了陀飛輪制造技術,誰就擁有了問鼎世界名表的實力。”
2002年,海鷗公司向陀飛輪技術發(fā)起攻堅。海鷗公司時任技術總工程師馬廣禮回憶:“當時我們連陀飛輪實物都沒見過?!?/p>
團隊面臨的首個挑戰(zhàn)是制作旋轉框架。支架需承受每天7000多圈的高速旋轉。經過12種合金配方試驗,團隊才找到兼具輕便與堅固特性的材料。為確保運轉穩(wěn)定,團隊調試旋轉框架次數超百次。
內部擺輪游絲細如發(fā)絲,老師傅們需借助放大鏡和特制鑷子,為修正0.01毫米誤差常耗費整日。陀飛輪運轉產生的復雜作用力,以及近乎苛刻的組裝環(huán)境要求,也不斷考驗著團隊。
歷經18個月研發(fā),2003年,中國首枚自主研發(fā)的ST8000偏心陀飛輪機心誕生。其通過將擒縱裝置和擺輪安裝在旋轉部件上,降低地心引力影響,提高走時精度。89個零件組成的旋轉框架僅重0.3克,日誤差控制在±10秒以內。
此后,海鷗公司在高端機心領域持續(xù)突破,不斷向制表工藝的一個個高峰發(fā)起沖擊。
2009年,海鷗公司高級工程師趙國望團隊向“陀飛輪、萬年歷和問表”三合一的頂級工藝發(fā)起挑戰(zhàn)。面對國外的技術壟斷,團隊僅能依據機械原理、廣告圖片和老懷表展開鉆研。
“在復雜表領域,每多一項功能,難度就呈幾何級增長。陀飛輪本身已由超130個精細零件組成,加入自鳴報時、萬年歷等設計后,機心零件總數超500個,對設計制造要求極高。”趙國望說。
在天津市薊州區(qū)“閉關”設計的日夜里,趙國望將全部心血傾注于圖紙之上。如今陳列在天津海鷗表博物館的一摞摞手繪稿上,反復涂改的痕跡依然清晰可見,記錄著當年研發(fā)的艱辛。2010年,海鷗公司終于攻克技術難關,成功研制出國內首款超復雜“三合一”機械手表。這款由435個零件組成的手表,零件公差精度達0.001毫米,確立了海鷗公司在國內的領先地位。
“創(chuàng)新是企業(yè)的生命力所在?!毙ぼ姺逭f。據悉,海鷗公司的研發(fā)投入占比高達5%,遠高于行業(yè)平均水平。截至目前,海鷗公司累計申請專利1400余件,獲得授權專利1300余件,占國內手表專利總量的50%以上,以絕對優(yōu)勢領跑行業(yè)。
前不久,在第78屆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上,多款融合東方美學與精密工藝的海鷗表驚艷亮相,標志著海鷗公司邁向國際舞臺,開啟新征程。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手表是國民結婚‘三大件’之一,如今手表已從生活剛需品轉變?yōu)槲幕M品。”肖軍峰說,當智能手表以多元功能沖擊市場,機械表的生存邏輯已從計時工具轉向情感載體。
面對這一轉變,海鷗公司在國潮崛起的當下,選擇以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作為創(chuàng)新內核。在今年海鷗表70周年新品發(fā)布會上亮相的產品中,大師系列“斗轉星移”陀飛輪腕表從蘇州石刻天文圖中汲取靈感,雙盤設計巧妙呼應二十四節(jié)氣;“三足金烏”三問報時腕表以《山海經》為創(chuàng)作藍本,金雕神鳥翅膀隨報時展動;“龍首磐音”三合一腕表融入金沙遺址元素與小篆字體……
“我們將蜀錦、大漆等非遺工藝嵌入表盤,把虎符、青銅劍等傳統(tǒng)符號轉化為設計語言,這些表款不僅在國內受到歡迎,更成為走向海外市場的‘文化使者’?!毙ぼ姺逭f。
2023年啟動國際化戰(zhàn)略以來,海鷗公司采取“雙軌模式”出海:線上借助亞馬遜、速賣通等平臺拓展渠道,線下與俄羅斯等國經銷商合作,搭載航空計時基因的1963系列及非遺元素表款成為爆款。
技術創(chuàng)新是品牌發(fā)展的核心驅動力,在數字化時代,海鷗公司積極擁抱數字化與人工智能技術,從2023年起加速推進數字化轉型。
“我們在機心研發(fā)中,借助AI技術進行3D建模,徹底改變了傳統(tǒng)研發(fā)模式?!毙ぼ姺逭f,過去研發(fā)一款機心需要手繪制圖并反復試錯,而現(xiàn)在通過AI技術,可以在機器上完成全流程模擬,能大幅縮短全新機心的研發(fā)周期。
同時,海鷗公司制表生產線實現(xiàn)從訂單到生產全流程的數字化管控,將精密制造誤差精準控制在千分之一毫米級,不僅顯著提升生產效率,還確保了產品質量穩(wěn)定性。
肖軍峰表示,“技術為骨、文化為魂”的品牌發(fā)展模式,正是海鷗表的核心競爭力。未來,公司將從三方面發(fā)力:技術端聚焦復雜機心的技術創(chuàng)新;品牌端深度結合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元素;市場端進一步拓展國內外市場,提升品牌知名度與市場份額。
當機械表的嘀嗒聲與數字建模的數據流在車間內共鳴,這家承載民族工業(yè)記憶的老字號,正在重構中國制表的敘事,煥發(fā)新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