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 周年,也是黨的七大召開80 周年。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間節(jié)點上,湖南人民出版社推出作家丁曉平的精品力作《靠什么團結 憑什么勝利:中共七大啟示錄》。這部作品全方位重述和解讀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延安13 年進行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統(tǒng)戰(zhàn)、外交等各領域的成功探索、偉大實踐和取得的歷史經驗,氣勢磅礴地回答了中國共產黨“靠什么團結、憑什么勝利”這一重大命題,真實、立體、準確地再現了黨的七大的歷史地位、作用和意義,是我們深入學習黨的歷史、繼承和發(fā)揚黨的光榮傳統(tǒng)的有益讀物。
一是抓住了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黨的七大在黨的歷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標志著我們黨在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走向了成熟?!吨袊伯a黨章程》規(guī)定,黨的最高領導機關,是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和它所產生的中央委員會。我們黨的歷史上召開過20 次代表大會,這些代表大會可以把我們黨百余年的歷史串聯(lián)起來,我們黨走過的道路,無論是順利還是曲折,在黨的代表大會歷史上都會反映出來,是黨百余年奮斗光輝歷程的歷史見證。在黨的20 次代表大會中,有7 次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召開的。黨的七大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極其重要的一次代表大會。這本書的第一章第一節(jié)以“經過24年艱苦卓絕的斗爭,中國共產黨終于‘在我們自己修的房子里開會了’”為題,直截了當地指出這次大會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在我們自己修的房子里開會”,這是個雙關語:一是這次黨的全國代表大會確實是在黨自己建造的大禮堂召開的;二是這是我們黨完全獨立自主召開的一次黨的代表大會。黨的七大是我們黨經過了長期的探索之后,在走向成熟過程當中召開的一次重要的黨的代表大會,它總結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20 多年曲折發(fā)展的歷史經驗,制定了正確的路線、綱領和策略,克服了黨內的錯誤思想,使全黨特別是黨的高級干部對于中國民主革命的發(fā)展規(guī)律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從而使全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達到了空前的團結。這次大會作為“團結的大會,勝利的大會”而載入史冊。它為黨領導人民去爭取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政治、思想和組織基礎。這次黨的全國代表大會除了對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起了關鍵作用外,也對未來幾十年我們黨的事業(yè)發(fā)展、黨的建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么一個重大事件,是值得研究、應該宣傳的。這里面有很多歷史需要進一步了解、挖掘,有很多啟發(fā)需要我們去思考,以便推動我們新的、未來的事業(yè)更好地發(fā)展。這本書抓住了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內容涉及方方面面,有遠的、有近的,有宏觀的、有中觀的、有微觀的,敘事宏大,讀后深受教益。
二是充分利用了已經公布的檔案及文獻資料。對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我在中央黨校工作時就呼吁加強對這方面歷史的研究。那時,我是從現實的角度研究黨的代表大會。到原中央黨史研究室工作后,我是從歷史的角度研究黨的代表大會。當時,中央黨史研究室的同志已經對黨的代表大會作了較多的研究,出版了一系列權威的研究成果:《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檔案文獻選編》(與中央檔案館合編)、《七大代表憶七大》、《七大代表名錄》等。在與共產國際關系方面,原中央黨史研究室和中央編譯局的有關專家等合作翻譯出版了《共產國際、聯(lián)共(布)與中國革命文獻資料選輯》等書。李蓉寫了《中共七大軼事》等書,比較系統(tǒng)地反映了七大的準備工作、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情況以及七大的召開、七大的影響等。關于黨的七大的文獻資料和回憶錄已經很多,需要進一步充分利用?!犊渴裁磮F結 憑什么勝利:中共七大啟示錄》這本書的一大特色,就是大量引用了這些檔案資料和回憶錄。我們黨史部門寫黨史,不可能寫太多的細節(jié),但這本書大量地尋找、挖掘細節(jié),然后把它們串起來,這樣就有聲有色、生動鮮活了。引用這么大量豐富的文獻資料,是本書的一大特色,也有助于把對黨的七大這一歷史事件的研究推向深入。
三是書寫了一部宏大的全景式史詩。這本書90多萬字,內容非常豐富。以往寫黨的七大的著作,主要是寫會議怎么籌備、怎么召開、取得了哪些成果、部署了哪些工作、產生了哪些影響,都是緊緊圍繞大會本身來寫的。這本書因為題材的特殊性,所以在寫每一個方面的時候,都作了展開描寫,引申出很多人、很多事。這些豐富的、充滿生動細節(jié)的內容,對讀者來說挺有意義的。這本書緊緊抓住七大籌備、召開的全過程,全景式展開介紹黨的七大所涉及的政治、經濟、文化、組織、黨的建設、軍事以及對外關系等方方面面的問題,并突出了六個重要方面。在關于黨的七大的各類著作中,它所反映的面是目前最廣、最全的。
四是突出了兩個關鍵詞——“團結”和“勝利”,而且用“靠什么團結”、“憑什么勝利”設問,問得好。我們黨的歷史表明,團結才能勝利,團結才能發(fā)展。勝利是我們的目標。那靠什么團結、憑什么勝利?根本上要靠我們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正確,遵循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推動事物向前發(fā)展,同時,還要靠我們黨的組織有凝聚力、有戰(zhàn)斗力等,諸如此類。這本書抓住這兩個問題,回溯黨的七大的召開,反映延安13 年我們黨奮斗、發(fā)展、前進的過程,以歷史事實回答這個問題,抓住了一些非常重要的東西。當然,這個問題,更值得我們現在和未來繼續(xù)思考。書中盡管沒有總結、回答從更長遠的角度我們應該怎樣去團結、怎樣去勝利,但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給大家?guī)砹藛l(fā),有助于專家們繼續(xù)研究。
五是運用了比較適當的、合理的創(chuàng)作手法和技巧。這是一本黨史紀實作品,它給人的第一感覺是真實。在研究和寫作的過程中,我有一個很深的體會,那就是如何把歷史或理論與文學以及讀者的興趣結合起來。這是一個最大最難解決的問題。理論往往是枯燥的,如何轉換形式,才能讓它可聽、可視、可看?歷史的內容比理論要豐富,但如何將歷史的真實用文學的形式表現出來?這里面也有很多難處。歷史紀錄片、理論片是以邏輯思維為主的,必須準確反映某個重大歷史事實或清楚闡述某個道理,但是讀者一般不太喜歡看這些枯燥的東西,他們更希望看具體的、有細節(jié)的、形象的、語言鮮活的故事。于是,我們的很多電影、紀錄片不得不去編一些故事和細節(jié)。再比如,改革開放以來的紀實文學作品,客觀地說,它們對于推動歷史進一步走近生活、走近老百姓,在社會上產生更好更廣泛的影響,起了非常好的作用。這是值得肯定的。但問題來了,它們描述的到底是真實的歷史還是虛假的歷史?對于很多編的東西,一般人不清楚,他就會以為那是真的,這就麻煩了。所以,我對黨史著作、黨史題材作品的要求首先是真實,細節(jié)也要挖掘出真實的細節(jié)。這本書大量運用了回憶錄等檔案材料,它的細節(jié)整體上是真實的,屬于紀實性的。同時,這本書的創(chuàng)作手法也很有特色,其總體布局是合理的。本書沒有對黨的七大全面鋪開,而是抓住六個方面,并大量地運用細節(jié),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全書整體的文字語言比較流暢,史實準確,語言運用比較恰當,也帶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同時,對這段歷史還有深入的思考,對某些事件從多個角度進行客觀評價和恰如其分的總結,可以幫助我們把未來的工作做得更好。
(本文作者 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中共黨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