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大師伊索跟我國的思想家孔子差不多生活在同一個時代(伊索大約要比孔子年長六七十歲),也就是公元前六世紀(jì)。揭示這一點(diǎn),意在說明,東西方的智慧差不多在同一時期成熟,結(jié)出碩果。
伊索及其寓言誕生以來,歷史上屢有記載。希羅多德的《歷史》告訴我們,伊索曾是薩摩斯人雅德蒙的奴隸,希臘喜劇作家阿里斯托芬( 約公元前446-385 年)曾在作品中提及伊索被德爾斐人誣告;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著作中也曾出現(xiàn)伊索的名字;公元1 世紀(jì)的普魯塔克和公元3 世紀(jì)的拉厄爾尼斯人第歐根尼有伊索生平的記述;公元4-5 世紀(jì)《伊索傳》編成……《伊索寓言》則早在公元前4 世紀(jì)與3 世紀(jì)之交就開始成書,那就是雅典哲學(xué)家得墨特里俄斯編輯的《伊索故事集成》(已佚),收集近二百則寓言。這些寓言未必都由伊索述作,也可能是“ 人民群眾智慧的結(jié)晶”, 但相信,伊索的作品亦在其中,所以“伊索寓言” 一時間成為一切寓言的代名詞。此后,伊索寓言不脛而走,在世界各地廣泛流傳,至今差不多已家喻戶曉。
伊索寓言在中國的傳播也早有研究,至今不衰,時有論文見諸報端。我現(xiàn)就手頭有限的資料略述一二, 可能難免“文抄公”之嫌,知我罪我,一唯讀者。
周作人1927 年2 月由上海北新書局出版重加編訂的隨筆集《自己的園地》,在增補(bǔ)的“茶話”一輯里有兩篇關(guān)于伊索及其寓言的文字:《明譯伊索寓言》《再關(guān)于伊索》。前者是從“中國翻譯外國文學(xué)書不知始于何時”開始談起,中間一段說:
后來在東京上野圖書館見到1840 年在廣東出版的《意拾蒙引》,才知道還有更早的文學(xué)書譯本。這《意拾蒙引》就是伊索寓言四個字的別譯,當(dāng)時看過作有一個簡要的解題,可惜這本筆記于移家時失落……
他接著又說:
據(jù)新村出氏《南蠻廣記》所說, 明末也有一種伊索漢譯本, 特巴克耳的《耶穌會士著述書志》內(nèi)金尼閣項下有這樣一條:“況義(伊索寓言選)西安府,一六二五年,一卷。”這一部書當(dāng)時似曾通行于中國日本,但現(xiàn)已無存,新村氏只在巴黎圖書館見到兩本抄本,詳細(xì)地記在《南蠻廣記》里邊。金尼閣是比利時人,著書甚多……他又為第一個見到景教碑的西洋人,時在一六二五年,與《況義》成書之年相同,而筆述的張賡似亦即發(fā)見景教碑的保羅張賡虞,覺得非常巧合。
《再關(guān)于伊索》介紹《意拾蒙引》出版后的一則軼事,那就是被一大官“對號入座”而將之列入“違礙書目”,并稱此事得之于英國約瑟雅各的《伊索寓言小史》。這也說明,《意拾蒙引》 出版以來并非默默無聞,而是在中國人和西方人那里都有影響,起碼已頗“有名”。
其實(shí), 在1625 年《況義》成書之前,伊索寓言就已傳到中國。據(jù)戈寶權(quán)考證, 第一個介紹伊索的是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 時間在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 年)。他用文言作《畸人十篇》,其中三四篇是伊索寓言的譯介;接著1614年, 西班牙傳教士龐迪我的文言著作《七克》中,也有伊索寓言五六篇。此后才有《況義》和《意拾蒙引》( 周作人說:“意拾”與“伊索”都是原名的拉丁文拼法,再用英文讀法譯成的)。值得注意的是2014 年的《中國社會科學(xué)報》上刊有金國平一文《西學(xué)東漸:從〈依濕雜說〉到〈伊索寓言〉》,辯證了所謂的《依濕雜說》并非出版于道光十七八年(1837—1838)澳門的一份雜志,而就是《伊索寓言》。1838 年《東西洋考每月統(tǒng)記傳》已報道了《伊索寓言》在廣州翻譯出版的情況:
省城某人氏, 文風(fēng)甚盛, 為翰墨詩書之名儒。將希臘國古賢人之比喻,翻語譯華言……正撰者稱為意拾秘,周貞定王年間興也。聰明英敏過人……風(fēng)流靈巧,名聲揚(yáng)及四海。異王風(fēng)聞,召之常侍左右,快論微言國政人物……如此甚邀之恩。只恐直言觸耳, 故擇比喻,致力勸世棄愚遷智成人也。
金文還寫道:
回顧《伊索寓言》的翻譯史, 我們可以看到,早期的翻譯與澳門有關(guān),16世紀(jì)起,東來的西方傳教士帶來了《伊索寓言》?!啊妒ソ?jīng)》和《伊索寓言》是歐洲傳教士們到中國來的必揣之物?!蔽鞣轿膶W(xué)之翻譯,大概始于《伊索寓言》。
可見,《伊索寓言》在東西方交流上的重要意義。
此后,1 8 6 0 年香港英發(fā)書院出版《漢譯伊索普譚》、1 8 8 8 年張赤山在天津時代報館印行《海國妙喻》都是伊索寓言在中國的重要足跡。值得注意的是張赤山在序中對伊索及其寓言已有所介紹:
希臘國有文士名伊所布…… 其所著寓言一書, 多至千百余篇, 借物比擬……在西洲久已膾炙人口,各以該國方言爭譯之……近歲經(jīng)西人士繙以漢文,列于報章者甚夥,雖由譯改而成,尚不失本來意味,惜未匯輯成書,余恐日久散佚,因竭意搜羅,得七十篇,爰手抄付梓,以供諸君子茶余酒后之談,庶可傳播遐邇,藉以啟迪愚矇,于懲勸一端,未必?zé)o所裨益,或能引人憬然思,恍然悟,感發(fā)歸正,束身檢行,是則寸衷所深企禱者也……
“伊索寓言”在中國的正式定名,是始于1902 年出版的林紓和嚴(yán)復(fù)嚴(yán)璩父子合譯的《伊索寓言》。以后現(xiàn)代譯本甚多,乃至周作人氏于1955 年由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出版的《全譯伊索寓言集》及該社現(xiàn)在通行的羅念生、王煥生、陳洪文、馮文華合譯本(1981 年初版),都沿用這一名稱。
值得一提的是,大藏書家、作家葉靈鳳對伊索寓言在中國的流傳也極為關(guān)注,他連續(xù)寫下如下文章廣為介紹:《關(guān)于〈伊索寓言〉》《寓言家伊索的故事》《伊索的相貌和他的畫像》《明譯本的〈伊索寓言〉》《伊索本人的軼事》,這幾篇都收入大陸出版的《讀書隨筆》第一集,另外還有《伊索和女主人的軼事》《沒有教訓(xùn)的〈伊索寓言〉》,收入其著作《北窗讀書錄》。通過葉氏的介紹,我們對伊索其人有一個比較“清晰”的了解。大致是:他是個奴隸,被轉(zhuǎn)賣過兩三次。他很機(jī)智,如同奴隸一起負(fù)物隨主子旅行,他為何選擇背最重的面包箱,以及如何得罪了德爾斐人,被從懸崖上推下,并被誣偷了神廟的金杯,如何又有“伊索的血”之諺語,并講到伊索的相貌是奇丑的,近于我們所說的“十不全”等。關(guān)于他的軼事也講了好幾則,其中也有發(fā)人深省的,如一則講伊索到公共浴室去,看人雖很多,但見浴室門口有一塊大石,屢屢將人絆倒,卻沒有人將他搬開,只有后來一人這么做了,所以,伊索回來告訴主人:“今天浴室里只有一人?!敝魅伺苋ヒ豢矗瑵M不是這么回事,他就責(zé)備伊索,伊索告訴他上面的故事,并說:“因此我認(rèn)為只有他(搬石者)才配稱得起是一個人,我一點(diǎn)也不曾說謊?!?/p>
葉先生還告訴我們:
在伊索生前,他只是善于說故事獲得主人的喜歡和尊重,甘愿解除了他的奴籍。他后來漫游各城市,也全仗了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到處受人歡迎。原因是這些故事寓言都說得很有趣,而且很機(jī)智。但結(jié)果也因了這些故事罹禍,得罪了人,遭遇了橫死。
這也是所謂“ 成也蕭何, 敗也蕭何”吧,葉先生還讓我們想到“禍從口出”“象以齒亡”之類的教訓(xùn),看來中外從來都是一樣的。
關(guān)于伊索及其寓言在中國的傳播,我們還不應(yīng)忘記北京人民藝術(shù)劇院分別于1959 年和1980 年演出了由巴西著名劇作家列爾梅·菲格雷爾創(chuàng)作的話劇《伊索》?;盍?11 歲的語文學(xué)家周有光先生曾將這兩次演出都看過,他在《〈伊索〉的舞臺藝術(shù)》“序”中說:第一次看,是驚嘆;第二次看,是悲嘆:
悲嘆什么?悲嘆奴隸社會的不幸!
…… ……
文明古國的希臘,原來是必須在兩種不幸之中選擇一種的充滿著“ 兩難”的奴隸社會!奴隸伊索的選擇是,追求自由就得死,保留生命就得做奴隸。女奴隸主的選擇是要想生活舒適就不能得到真正的愛情,追求真正的愛情就只有跟著奴隸去受苦。
翻譯家、書評家馮亦代先生也撰有《伊索·舒繡文》一文。文中說:
伊索沒有為愛情的語言所迷惑,他知道人的尊嚴(yán)只有爭取自由才能獲得,因此他拒絕了克莉婭的愛情,而選擇了自由。
…… ……
克莉婭夢想以愛情換取自由,她要的自由只是因?yàn)樗橐了鞫ぐl(fā)出來的,只是要脫離她那個卑鄙丈夫的懷抱,這和伊索所要的人格的自由迥然不同。
…… ……
格桑的行徑令人氣憤。這個卑鄙的人物,玩弄舌頭,欺騙了他的妻子克莉婭,更欺騙了伊索。他認(rèn)為憑著他的舌頭,可以永遠(yuǎn)奴役克莉婭,也可以永遠(yuǎn)奴役伊索。
從這里可以大致看到一點(diǎn)故事梗概。我覺得這確實(shí)是絕妙的題材,倒是印證了裴多菲那首中譯名詩:“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 若為自由故, 二者皆可拋?!?/p>
《伊索寓言》在中國的傳播已經(jīng)大致弄清,難得的是上海大學(xué)出版社作為“近代名譯叢刊”的一種,于2014 年出版了《伊索寓言古譯四種合刊》,這四種古譯是:《況義( 附?jīng)r義補(bǔ))》《意拾喻言》《海國妙喻》《伊索寓言》, 每種前有編校說明,介紹譯本源流,對于了解《伊索寓言》非常值得參考。第四種是第一個漢語全譯本,其“編校說明”告訴我們:“伊索寓言之譯名,即定于此書,后來譯者,遵之勿替”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