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幫孩子就會把小賣店圍上個里三層外三層。
北京老話說“東四、西單、鼓樓前”。這說的是老北京最繁華的商業(yè)地界兒,百年間中軸線沿街商鋪林立,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們共同品嘗過皇城根兒下小商販售賣的美味佳肴。
小賣店的店主是一位四十多歲有些微胖的中年婦女,她總會將一大把一大把的零食玩具如屁簾兒般掛在貨架上。
小賣店里售賣什么呢?
北京東四九條小學地處東四北大街,教學園區(qū)是清代的貝子奕謨府,在上世紀90年代末,校園對面的一間平房被改建成了小賣店。
最受學生們喜愛的是五毛錢一包的小食品。
以現(xiàn)在的角度看,這些吃食當然不健康,但是辛辣刺激的味道卻實在地誘惑著小學生。
不要小瞧那一間不足二十平方米的小平房,旁邊就是老王府影背墻的八字照壁遺存,有些破碎的青磚灰瓦刷著金黃復古的油漆,將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巧妙地融為一體。
夏天最受學生們喜愛的是一種名叫“雪蓮”的雪碧口味棒冰球兒,包裝甚是粗陋,味道像是結成冰凌的雪碧。
那里有我的童年,有我記憶深刻的學生時代。
當孩子們在足球場和籃球場上激烈拼搶后,汗水都會打透了衣裳。這時候嘴里含上一塊圓滾滾、甜絲絲而又晶瑩每天下午四點半下課鈴一響,我們剔透的冰球兒,一吸溜,陣陣涼意從牙根一瞬間就沖到了嗓子眼,又解渴又解暑。
我們還喜歡購買一種名叫“香菇絲的廉價吃食。小吃主料是由面筋切成的細絲,用透明的包裝紙分裝成小袋,用深紅的辣椒油和芝麻浸泡著。我們往往被辛辣味道和紅亮顏色所吸引,而且面筋經(jīng)過調(diào)料浸泡之后更具嚼頭,非常抗餓,讓經(jīng)歷一天學習生活后的學生們喜愛不已,爭相購買。
小賣店老板也推出了購買一包小食品贈送一張水滸禮品卡的“套餐”,更激起我們的購買欲。
水滸禮品卡是一種僅有半個巴掌大,做工粗糙的卡片,正面熒光彩印著一位水滸好漢的圖像,背面印刷著有關這位好漢的歷史故事。
正所謂“水滸寨中屯節(jié)俠,梁山泊內(nèi)聚英雄”,通過不斷地收集水滸卡,“林沖雪夜上梁山”“武松打虎”等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和俠義精神也在我們的課余聊天中不斷流傳。以至于后來課間休息的時候,學校每層的樓梯口、操場上、小亭子里都會聚集一群小學生,大家湊在一起,從褲兜里如數(shù)家珍地翻出一大摁花花綠綠的卡片,一邊閱讀一邊討論這些課本上出現(xiàn)過的歷史名著片段。
21世紀初,東四九條小學進行了裝修。學校蓋起了兩棟整潔高大的教學樓,地上三層的多功能階梯教室和位于地下的美術專業(yè)教研室。
與此同時,東四北大街的沿線胡同也迎來了升級改造。
小賣店被拆除了,胡同里的參天古樹得到了重點保護,中軸線沿線道路不斷拓寬,地鐵五號線貫通了城市的大“動脈”,孩子們上學的路也越走越順暢。但是,當年這些五毛錢的記憶卻留在了我的腦海里。那不僅僅是一包包食品,也記錄著同學間的一份份純真友情。
從東四九條胡同出來就是東四十條,順著平安大街就能溜達到位于地安門的護國寺小吃店。
那里臨近游人如織的北海和什剎海景區(qū),各種小吃更是讓人應接不暇。
俗話說“半大小子,吃死老子”,每逢暑期的旅游季,饑餓難耐的“小老虎們”從景區(qū)里出來,一拐彎兒就沖進小吃店,先往嘴里填上兩塊豌豆黃,不等咽下再咬上一口燒餅夾肉,牛肉汁隨著香菜碎“吡啦”一聲滋出來,不一會兒就能吃上個肚兒圓。
小吃在北京又被稱為“碰頭食”,什么意思呢?“碰頭”是北京話中的一句土話,指的是不期而遇,在某個地方見面就叫作“碰頭”。
清代《都門竹枝詞》就寫到:“三大錢兒賣好花,切糕鬼腿鬧喳喳,清晨一碗甜漿粥,才吃茶湯又面茶;涼果炸糕甜耳朵,吊爐燒餅艾窩窩,叉子火燒剛賣得,又聽硬面叫悖悖;燒麥餛飩列滿盤,新添掛粉好湯圓…”
每年暑假來臨,護國寺里的小吃都能讓我大快朵頤,至今回味起來仍然口齒留香。
道美食在北京已經(jīng)有上百年的歷史,特別是在清末,因受到慈禧太后的喜愛而名聲大噪。
要說我們到底愛吃些什么?解暑小吃有不少源于清代的宮廷點心,有甜中微苦的龜苓膏,雪白如玉的杏仁豆腐,甜美明艷的山楂糕,最受孩子們喜愛的還是冰激凌。
大師傅們將豌豆泡開,去掉外皮,一遍遍過篩子變成細膩豆沙,加入白糖和桂花,先文火翻炒,后凝固晾涼,最后切成黃色小塊。這種豌豆黃入口清甜軟糯,而且經(jīng)過了一遍遍過濾,已經(jīng)沒有了豌豆豆沙扎嗓子的感覺,只給食客留下一股強烈的飽腹與滿足感。
在《故都食物百詠》中就有記載,從來食物屬燕京,豌豆黃兒久著名。紅棗都嵌金屑里,十文一塊買黃瓊?!?/p>
每年夏天,護國寺小吃店都會推出消暑美食一一豌豆黃味冰激凌,售價僅為8元一盒。在老北京傳統(tǒng)小吃豌豆黃的基礎上,添加了西式煉乳、糖和淡奶、冰激凌粉,從而制成了一道中西合璧的新式小吃。吃上一口,細膩如沙,清甜溫潤,驅熱解暑,這種創(chuàng)新做法無疑賦予了京味兒傳統(tǒng)小吃更加活躍強大的生命力。
當今夏日,廚師在科學機械化程度提高的小吃店廚房中,將傳統(tǒng)的豌豆黃與煉乳、鮮奶結合,制成了中西合璧,美味可口的豌豆黃口味冰激凌,使得老北京美食受到更多人的喜愛。
如今我早已不是那個每天下學后,瘋跑瘋玩兒,嘴里塞滿了各種吃食的孩子,但中軸線上的吃食回憶,見證了我的成長,也融入過我的生命。
當我們買上一份豌豆黃味的冰激凌,迫不及待地滔一勺冒著白煙的冰沙放進嘴里,咽下去的一瞬間,這味道入口并不像草莓圣代的單純甜膩,也不像果汁飲品冰鎮(zhèn)清冽,反而是融合著老北京豆沙的醇厚香甜與西式冰沙的綿柔感,直沖心肺。這種極致的味覺享受主要來源于冰激凌的主料和豌豆黃的傳統(tǒng)工藝。
豌豆黃來源于民間小吃,本俗稱糙豌豆黃”,按照北京習俗,農(nóng)歷三月初三要吃豌豆黃。
這道美食在清代宮廷御膳房改進成為“細豌豆黃”,在今天的北海公園仿膳飯莊、白魁老號、隆福寺小吃等飯莊中賣的大多是改良過后的細豌豆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