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敏" 鄭州人民醫(yī)院北院區(qū)老年醫(yī)學科副主任、主任醫(yī)師;河南省中西醫(yī)結合糖尿病分會常務委員、河南省老年醫(yī)學社區(qū)慢性病管理委員會常務委員、河南省糖尿病學會委員、河南省糖尿病健康教育委員會委員;擅長治療糖尿病足、糖尿病腎病、糖尿病大血管病變等糖尿病急慢性并發(fā)癥,骨質疏松癥,內分泌系統(tǒng)相關疾病;對合并急慢性腦血管疾病、阿爾茨海默病、老年器質性精神障礙等多病共病患者,有綜合診療經驗;對多病共病營養(yǎng)支持、心理支持,感染、疼痛等疾病的診療,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面對衰老,有人恐懼,有人坦然,還有人充滿了困惑與疑問。接下來,我們一起踏上這場探索之旅,揭開衰老的神秘面紗,了解那些關于衰老的知識。
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機能會逐漸下降,這是自然規(guī)律。近年來,“斷崖式衰老”一詞頻繁出現(xiàn),引發(fā)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和討論。它描述的是一種在短時間內,身體或外貌迅速老化的現(xiàn)象。那么,“斷崖式衰老”真的存在嗎?
美國斯坦福大學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人的衰老不是勻速發(fā)生的,而是會在45歲和60歲左右經歷兩次“斷崖式衰老”。這項新研究發(fā)表在《自然》旗下子刊《自然·衰老》。
這項研究對25—75歲的108名美國受試者進行了數年的跟蹤調查,對單個受試者的最長監(jiān)測時間達到6.8年。研究人員分析了數千種分子在整個衰老過程中的變化軌跡,并且繪制成曲線圖。結果顯示,曲線圖在 45 歲和 60 歲左右分別出現(xiàn)了兩個明顯的峰值,這成為衰老過程中的兩個重要時間節(jié)點,分別對應著中年階段和老年階段的開始。
值得注意的是,蛋白質、轉錄物、代謝、細胞因子、腸道微生物等許多指標,都在45歲和60歲左右出現(xiàn)了劇烈波動。這表明,45歲和60歲這兩個年齡節(jié)點與衰老相關的變化并不局限于分子和細胞層面,而是從內到外的全層次、整體性、系統(tǒng)性的改變。
很多人認為衰老是從頭發(fā)、骨骼、皮膚等器官組織開始的,但其實這只是一種直觀感知。從微觀上講,真正的衰老是從細胞開始的。隨著年齡的增長,細胞的代謝功能逐漸衰退,導致人體各個組織和器官功能下降,甚至出現(xiàn)一系列與衰老相關的疾病。細胞老化的速度越快,身體機能的衰退也越快。
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細胞衰老呢?細胞衰老與染色體末端的端粒有關。端粒就像鞋帶末端的塑料頭,細胞每分裂一次,這個“保護帽”就會變短一點,直至最終耗盡。這時候,染色體就失去了保護,可能發(fā)生很多突變。為了減少錯誤,細胞就給自己按下了“暫停鍵”,不再分裂了,進入一種類似“退休”的狀態(tài),這就是細胞衰老。因此,衰老是細胞為了保護自己而采取的一種機制。
意大利免疫學教授克勞迪奧·弗蘭切斯基曾提出“炎癥性衰老”的概念,指的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機體在沒有明顯感染的情況下,會長期處于一種慢性、低水平的炎癥狀態(tài)。慢性炎癥的發(fā)生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遺傳、環(huán)境、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等。
炎癥雖然是身體應對感染的一種正常反應,但如果長期存在,會增加多種疾病的發(fā)生風險和死亡風險。慢性炎癥是衰老的加速器,它通過多種途徑改變著身體的細胞環(huán)境和免疫功能。炎癥因子的持續(xù)釋放、氧化應激的加劇、免疫細胞的功能失調,這些機制相互交織,最終導致身體提前進入衰老狀態(tài)。
有研究發(fā)現(xiàn),白細胞介素-6和腫瘤壞死因子-α等促炎細胞因子水平顯著上升,可能是衰老的重要特征,甚至是一種標志。
人們常常將更年期視為一種“疾病”或“綜合征”,但實際上,從生理角度來看,更年期的本質是衰老。它是人體自然生命周期中不可避免的一個階段,標志著生殖能力的逐漸衰退和機體功能的逐步轉變。
隨著年齡的增長,女性的卵巢功能會逐漸減退,導致體內雌激素水平下降,從而引發(fā)一系列更年期癥狀。
更年期女性可能會突然感到潮熱和盜汗,這些癥狀可能在一天內多次發(fā)生,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日常生活。此外,更年期女性的月經會變得不規(guī)律,經期可能縮短或延長,經血量也會減少。最終,月經會完全停止,這標志著女性生育能力的結束。
雌激素水平下降可能導致調節(jié)情緒的激素(如5-羥色胺、多巴胺、內啡肽、腎上腺素等)分泌異常,破壞身體的生理平衡,從而影響心理健康。更年期女性可能會出現(xiàn)易怒、焦慮、抑郁等情緒問題,注意力難以集中,記憶力也會有所下降。
在泌尿生殖系統(tǒng)方面,雌激素對維持陰道彈性、陰道濕潤度和尿道健康非常重要。絕經后,雌激素水平驟降,會導致陰道壁變薄、血流減少,尿道和膀胱黏膜萎縮,抵抗力下降。同時,陰道干澀、陰道瘙癢及性欲減退等問題逐漸顯現(xiàn),尿路感染的發(fā)生風險也隨之增加。
雌激素對骨骼有保護作用,但是隨著更年期的到來,雌激素水平下降,對骨骼的保護作用減退,骨骼變得脆弱,從而增加骨折的發(fā)生風險。此外,在絕經后的初期階段,骨密度的下降速度最快,骨質疏松的發(fā)生風險大大增加。
雌激素能夠改善血管內皮功能,促進血管擴張,降低血壓,有助于維持正常的血脂水平。同時,它能夠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栓形成的風險。當更年期女性體內雌激素水平下降時,雌激素對血管的保護作用減弱,血管內皮功能受損,血管彈性降低,血壓升高,血脂異常和血栓形成的發(fā)生風險會隨之增加。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風險顯著增加。
說起更年期,人們往往想到的是女性有更年期,其實男性也有更年期,只是表現(xiàn)形式相對隱匿。男性的更年期,并非一個驟然發(fā)生的事件,而是一個逐漸演變的過程,是男性從中年步入老年的自然過渡階段。
在這一時期,男性體內雄激素(特別是睪酮)水平逐漸下降。睪酮,作為男性體內的主要雄激素,對于維持男性的性功能、骨密度、肌肉質量、紅細胞生成和情緒調節(jié)等方面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年齡的增長,睪酮的合成逐漸減少,這主要是由睪丸間質細胞中的膽固醇代謝障礙引起的。男性的睪酮水平一般在30歲達到高峰,40歲開始逐漸下降。性功能上,更年期男性可能出現(xiàn)性欲減退、勃起功能障礙、射精無力、精液量少等癥狀,這些癥狀會直接影響他們的性生活質量;體能上,更年期男性的體力和耐力下降,肌肉含量減少和肌肉力量減弱,他們可能會更容易感到疲勞,出現(xiàn)腰酸、腿軟等癥狀;精神上,更年期男性可能會感到煩躁、易怒、焦慮等,記憶力和注意力會逐漸減退。此外,睪酮水平的波動還可能影響更年期男性的睡眠質量,導致其出現(xiàn)失眠、多夢等癥狀。
一般來說,大多數男性的更年期在40—55歲開始,但也有早自35歲或遲自65歲,甚至70歲開始的。并非所有男性步入更年期后都會出現(xiàn)臨床癥狀,據統(tǒng)計,30%—40%的中老年男性可能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更年期癥狀和體征。也就是說,這個過渡時期可能是一個正常的老化過程,也可能是一個伴隨著臨床癥狀的疾病過程。
與大腦成熟較晚相對應,其衰老期也來得較晚。最新研究指出,在90歲高齡時,健康人的大腦仍能持續(xù)發(fā)育新的神經元。
雖然大腦內大部分神經元在出生時就已經存在,但在成年人大腦的特定區(qū)域,如海馬體,仍會形成新的神經元,這一過程被稱為成體神經發(fā)生。過去的研究已經證實,這一現(xiàn)象會在嚙齒類動物和其他脊椎動物體內發(fā)生。同時,有研究表明新生神經元會融入人體組織。然而,近年來的研究對人類大腦內成體神經發(fā)生的程度提出了質疑。
英國劍橋大學神經科學家彼得·瓊斯于倫敦牛津醫(yī)學科學院的會議上提出,人類大腦的成熟過程并非迅速完成,而是一個緩慢且逐步推進的過程,直到30多歲才達到成人狀態(tài)。他的研究認為,18歲時,人的大腦仍在經歷顯著變化,20歲后也容易受到精神障礙的影響,但這些問題通常在30歲左右能夠得到解決。
西班牙馬德里自治大學和西班牙高級科學研究理事會的科學家們詳細分析了58名人類被試者的組織樣本。他們發(fā)現(xiàn),盡管存在一定程度的年齡相關性下降,但人腦海馬體內成體神經發(fā)生可以持續(xù)終身。此外,這項研究還發(fā)現(xiàn),在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腦內,新神經元的形成明顯減少。
有些老年人身體稍有不適,就擔心自己得了重病,馬上去醫(yī)院檢查治療,生怕病情加重。實際上,老年人的一些身體不適,并非疾病所致,而是人體自然衰老的表現(xiàn),無需過度擔憂,更不必進行不必要的醫(yī)療干預。
頸動脈斑塊是脂質、巨噬細胞、T淋巴細胞、平滑肌細胞、細胞外基質、鈣和壞死碎片的聚集導致的動脈壁增厚。
我國40歲以上人群中,頸動脈斑塊的檢出率為40%,而60歲以上人群的檢出率高達90%。就像使用多年的水管內壁會積累水垢一樣,這是血管自然老化的一個過程。
如果超聲檢查發(fā)現(xiàn)斑塊較為穩(wěn)定,而且沒有明顯導致血管狹窄,那么患者發(fā)生腦梗死的風險相對較低,可以動態(tài)觀察。心腦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發(fā)現(xiàn)頸動脈斑塊也無需過度焦慮,及時尋求??漆t(yī)生的治療即可。
瓣膜是心房通向心室、心室通向大動脈的“單向門”,保證血液往一個方向流動。隨著年齡的增長,瓣膜可能會受損,導致關閉不全,使得血液倒流,這就是瓣膜反流。在我國,老年人群中退行性心臟瓣膜病的患病率為13.4%。
如果瓣膜出現(xiàn)輕微鈣化和少量反流,但患者沒有其他基礎疾病,一般不需要治療。對于輕度反流且沒有不適癥狀的患者,控制好基礎疾病即可。如果反流程度達到中度至重度,并且影響到了心臟功能,患者就需要考慮進行瓣膜修復術或瓣膜置換術。
作為與衰老密切相關的退行性疾病,退行性骨關節(jié)病的疾病負擔存在明確的年齡差異——老年人的患病率更高。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合成膠原蛋白的能力會逐漸下降,這會導致關節(jié)出現(xiàn)一系列變化,包括關節(jié)疏松、骨質增生、韌帶彈性減退等。這些現(xiàn)象都是正常的衰老過程,大約一半的65歲及以上老年人都會出現(xiàn)骨關節(jié)退變的相關表現(xiàn)。
中老年人應避免關節(jié)過度負重和大幅度活動,同時應進行適當的鍛煉。飲食方面,中老年人應多攝入富含鈣和磷的食物,如牛奶、綠葉蔬菜和豆制品。此外,多曬太陽也有助于鈣的吸收。中老年人必要時可以根據醫(yī)囑服藥。
衰老是生命不可回避的自然過程,它伴隨著身體機能的逐漸衰退和一系列生理變化。我們應正確認識衰老,積極應對挑戰(zhàn),以擁抱健康、充實的老年生活。
(編輯" " 董" " 玲、黃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