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DanceinitsTime由美籍奧地利舞蹈史學家、評論家和教育家所著,1996年由我國譯者引介,譯作《西方舞蹈文化史》。在多個領域都頗有建樹,他深耕于舞蹈理論與國際傳播,同時又將舞蹈與翻譯相結(jié)合,翻譯的著作為我國舞蹈研究發(fā)展提供了基礎?!段鞣轿璧肝幕贰吩谖覈g出版以來,引起巨大反響,它將舞蹈置于綜合的歷史文化背景中對西方舞蹈發(fā)展進行梳理,詳細介紹了西方舞蹈發(fā)展史,列舉了各個歷史階段典型流派及其舞蹈現(xiàn)象,為20世紀初我國的舞蹈研究提供了范式,促進了舞蹈史學的跨文化交流與傳播。
一、譯者身份分析
翻譯不僅是兩種語言符號的解碼與編碼,更是不同身份視角下信息的解讀與生成?;舳鞅龋?988)認為:“譯者以讀者的身份理解作者的意圖,并將這些意圖為另一文化的讀者再創(chuàng)造的語言表達。”[1]42在翻譯過程中,任何翻譯活動都是基于譯者自身的認知和理解再生產(chǎn)的結(jié)晶,而譯者的認知和理解離不開個人所處環(huán)境的身份認同。因此,翻譯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譯者在其中扮演著多重角色一一既是讀者也是作者,不同身份為譯者的生產(chǎn)活動創(chuàng)造了不同的場景,借助譯者身份這一分析工具,筆者從多個角度分析譯文的產(chǎn)出過程,以增強對原文的全面理解。
翻譯是兩種文化交互之下的產(chǎn)物,許多學者從文化身份的角度分析翻譯現(xiàn)象和規(guī)律:胡安江根據(jù)“文化調(diào)停者”理論將晚清譯者分為“海關官員”或者“走私者”分析文化身份對譯者處理源作、譯作、文學、文化之間非線性關系的影響[2]7;田怡俊、包通法從“文化交互”和“共有系統(tǒng)”理論分析辜鴻銘的翻譯思想和翻譯實踐[3]61;胡開寶認為,許均的翻譯文化觀結(jié)合了巴斯奈特文化翻譯觀,分析其翻譯文化視野和譯者身份的文化屬性[4] 68。
譯者的職業(yè)身份同樣也備受學界關注,革命家梁啟超、馬君武、胡適等人發(fā)揮譯者主體性,將拜倫形象本土化,以轉(zhuǎn)化為救亡圖存的符號資本[5]19;房春光從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驅(qū)、修辭學學者以及普通讀者三大身份出發(fā),分析《共產(chǎn)黨宣言》中陳望道的翻譯實踐,其中前兩種身份都是由譯者職業(yè)和理想決定的 [6]74-75 :冷冰冰、閆書昌梳理了中國近現(xiàn)代心理學譯者和譯作,從中西傳教士到心理學教員,再到心理學家,隨著中國對心理學研究的深人,職業(yè)身份對心理學譯者譯作的作用日益突出[7]48,53。
田德蓓提出譯者的研究者身份要求譯者通過把握原作及其所涉及內(nèi)容的方方面面[8]23,以準確理解原作,形象片英譯者應在權(quán)衡電子媒介對外傳播的所有因素之后在動態(tài)中準確構(gòu)建自已的身份[9]39,其中“編者身份”需要“譯者對原文進行編輯”,實際上這個編輯過程就是通過對語言因素、廣義的文化因素以及形象片譯文傳播途徑、中英文受眾接受習慣差異的研究來實現(xiàn)譯者研究者身份的功能。
綜上所述,譯者身份主要分為職業(yè)身份、文化身份以及研究者身份,目前對于舞蹈專業(yè)文獻翻譯的研究較少,因此筆者以《西方舞蹈文化史》為例進行研究。譯者歐建平集舞蹈家、譯者等多重身份于一身,對其翻譯實踐產(chǎn)生了影響,由此筆者借助譯者身份分析工具對譯作進行分析,分析譯者身份對譯者與譯作的影響,論證多重譯者身份的不同作用以及三大身份之間的關系。
二、歐建平的譯者身份選擇
(一)職業(yè)身份
歐建平不僅是舞蹈學家,也是翻譯家、專業(yè)舞蹈譯者,這種職業(yè)背景為《西方舞蹈文化史》的翻譯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對于舞蹈史學中專有名詞、流派及代表人物的解釋更加全面具體。
例1.Or how many ofus would think nowadays of the Maypoleasaphallic symboland of thedancearound itasa fertility dance?[10]14
譯文:而如今在我們中間,又有多少人會將五朔節(jié)花柱看作是男性生殖器官的象征,并將環(huán)繞它而跳的舞蹈看作是生殖崇拜的舞蹈呢?[11]29
這里的“fertilitydance”是指菲律賓布拉坎省奧班多舞蹈生育儀式,用于紀念和祈禱奧班多的三位守護神圣:圣帕斯夸爾、圣克拉拉和薩拉姆巴奧圣母,信徒們在街上隨著音樂的節(jié)拍跳生育舞蹈,作為一種祈禱形式,祈求生命之靈進入女性的子宮[12]2。對于該詞的解釋,譯者通過縱向聯(lián)系和橫向?qū)Ρ鹊玫浇庾x,正如書中所記,“它(代指《西方舞蹈文化史》一書)喚醒了舞蹈的歷史性聯(lián)系,并在與其他所有藝術(shù)的相互聯(lián)系中展示出了它的發(fā)展”[1]698。在當時三大教盛行的背景下,“fertilitydance”是一種源自異教的生育舞蹈儀式,本身就不受重視,譯者增譯“崇拜”一詞,運用了反諷的手法,諷刺這種舞蹈儀式不是對男性的生殖器官的歌頌和致敬。因此對該詞的翻譯包含了從縱向維度的歷史含義和從橫向角度區(qū)別于其他宗教的復合內(nèi)涵,展現(xiàn)了舞者身份為譯者提供了理論支撐。
例2.Guglielmo helped to create a new style with which thefoundationwaslaid for ourballet,atermderived from balletto,a diminutive for ballo, which in turn was a technical term forall livelier dances in contrast to the low, the bassa, dances.[10]43
譯文:古列爾莫幫助建立一種新型的風格,而這種風格則為我們的芭蕾打下了基礎,即芭蕾(ballet,法語)這個術(shù)語最初來自意大利語的“balleto”,而“ballo”這個小詞接著又成為表示一切比較活潑的舞蹈之技術(shù)性術(shù)語,與此相對的是“bassa”這種低舞(即腳步從不離開地面,完全沒有跳躍動作的舞蹈)[11]73。
這里作者介紹了古列爾莫首次提出“節(jié)奏”的重要性,為芭蕾舞的誕生奠定了基礎,也列出了成為舞蹈家的先決條件。通過詞源追溯,作者提到了“bassa(或?qū)懽鱞asse,譯為低舞)”,低舞又稱作低調(diào)舞蹈,是一種雙人宮廷舞蹈,起源于14世紀的意大利,這個名字可能來自其舞者主體是農(nóng)民,也可能歸因于其小步滑行,雙腳緊貼地面的舞蹈風格[13]145。通過譯者舞蹈史的研究和理解,為該術(shù)語補充了“低舞”的含義,使譯作受眾群體能更好地理解本段含義,同時也擴充了讀者對西方舞蹈史不同舞蹈種類的了解。類似專有名詞或者舞蹈家,譯者也在文中做了補充和解釋,并且在譯著最后一部分還添加了譯者為作者寫的詞條,為譯者提供了翔實的作者簡介和相關文化背景[11]698。
(二)文化身份
譯者的文化身份是全球性和本土性對立統(tǒng)一的矛盾綜合體[14]67?!段鞣轿璧肝幕贰肥恰笆刮璧覆辉偈怯坞x于整個社會之外的孤立現(xiàn)象,而是與整個人類的進步、科學的發(fā)展、諸門類藝術(shù)的興衰同步的文化現(xiàn)象”[1]700,因此譯者不僅是在進行語言轉(zhuǎn)換,也是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再加工。
例3.As a sermon,allegorical of“every creature” itsleadingcharacteris,for the first time,cast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a social class:a wealthy man.[10]56
譯文:作為一種訓誡,其主要人物,即那個具有寓言性質(zhì)的“眾生靈”,首次塑造出了“富人”這個社會階層的代表。[11]92
“我們對于西方的整個文化,尤其是對于通訊高度發(fā)達的現(xiàn)代之前的那段很長時間的歷史背景,畢竟相當陌生?!保?1]700而 Every Man是一部15世紀晚期的宗教道德劇,由于資料較少且保存困難,因而對該劇的研究受到一定限制,但譯者通過對中西文化的理解,找到了對等性較高的翻譯,“every creature”與Every Man相呼應,“眾生靈”一詞在佛教中指一切有情識的生物,包括人類、植物、動物等所有生命的存在,回歸到佛教中的詞源,提高了該詞譯文的文化對等性,使讀者更容易理解原作所表達的含義。同時,“靈”體現(xiàn)了角色性質(zhì),是該劇中的主要人物,在譯語中往往將“鬼”“靈”“王”等稱謂放在角色名字或特點后構(gòu)成角色名,比如山魈鬼,因此這里也體現(xiàn)了譯者的巧思,從文化層面,“眾生靈”與“everycreature”的對等性較高。
(三)研究者身份
田德蓓(2000)在《論譯者的身份》中將譯者的身份分為讀者身份、作者身份、創(chuàng)造者身份、研究者身份[8]21-25。其中研究者身份要求譯者不僅要對原作語言文字有深入理解,還要對除原作以外的知識有一定掌握,包括但不限于原作創(chuàng)作背景、原作作者語言風格和寫作手法以及源語語言習慣。
例4.The Italian money lenders became legendary,and the roots ofcapitalism can be found then and there.[10]4
譯文:意大利的放債者變得神乎其神,資本主義的根子也在彼時彼地隨處可見。[11]13
該句譯文從結(jié)構(gòu)上來說句式更加工整,運用四字格“神乎其神”“隨處可見”,貼合譯語語言習慣。從用詞來看,“l(fā)egendary”在詞典中的解釋,一是very famousandadmiredorspokenabout(名聲顯赫的;津津樂道的);二是fromalegend(傳奇的),這里原作選取的是第二種含義[13]1092,譯者找到譯語中相對應的解釋,同時將后半小句“canbefound”的譯語含義是能被找到,但是譯語中盡可能避免使用被動,這也是譯語的一大表達習慣。因此譯者用“隨處可見”來翻譯,既能避免使用被動式,也能呼應前半小句的四字格形式。這句翻譯也屬于能夠找到相對應譯語表達的情況,同時譯者對句式的處理也更加符合譯語讀者語言習慣,體現(xiàn)了譯者對源語譯語的深入研究。
結(jié)束語
歐建平在譯者后記中表示,“這部洋洋40余萬字的巨著之最大特點是將舞蹈放在各個時代的文化、社會和政治背景中加以考察和論述”[11]700。這就需要譯者“足夠了解”舞蹈,以及舞蹈史相關的歷史文化背景,才能體現(xiàn)內(nèi)容的舞蹈美學和舞蹈譯者的專業(yè)性。“沒有體認(embodiedknowledge),即對舞蹈動作的感知和對特殊舞蹈風格的把握,就沒有專業(yè)術(shù)語的準確翻譯?!保?5]170針對專業(yè)領域譯作,三大身份中職業(yè)身份發(fā)揮了奠基作用,專有名詞需要譯者對西方舞蹈發(fā)展史有深厚的了解,針對目標讀者專業(yè)舞者或舞蹈愛好者的理論了解程度和理解能力,譯者將自身舞蹈知識體系和對舞蹈的理解轉(zhuǎn)化為專業(yè)舞者或者舞蹈愛好者易于接受的表達,以提升舞蹈專業(yè)譯注的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Mary,H.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88.
[2]胡安江.海關官員/走私者:晚清譯者的文化身份和文化立場研究[J].上海翻譯,2020(5):7-12.
[3]田怡俊,包通法.辜鴻銘譯者文化身份思想初探[J].上海翻譯,2010(1):61-65.
[4]胡開寶.對話與多元:試析許鈞翻譯文化觀點的特征、內(nèi)涵與意義[J].中國翻譯,2021,42(6):68-73,192.
[5]屠國元,李靜.欲望化他者與言說自我:清末民初拜倫形象本土化中的譯者主體身份檢視[J].中國翻譯,2012,33(5):19-24,128.
[6]房春光.《共產(chǎn)黨宣言》首個中文全譯本中的知識形態(tài)與譯者身份[J],上海翻譯,2024(1):74-78.
[7]冷冰冰,閆書昌.中國近現(xiàn)代心理學譯家的譯者身份視角探析[J].上海翻譯,2023(1):48-53.
[8]田德蓓.論譯者的身份[J].中國翻譯,2000(6):21-25.
[9]吳自選.且編,且譯,且寫:論形象片英譯者身份的動態(tài)重疊[J].上海翻譯,2013(1):39-42.
[10]Sorell,W.Dance in Its Time[M].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86.
[11]瓦爾特·索雷爾.西方舞蹈文化史[M].歐建平,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12]謝丹,陳乃良.由“毛古斯”看大通舞蹈紋:兼論生殖崇拜與原始舞蹈[J].南昌航空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108-112.
[13]陸谷孫.英漢大辭典(第二版)[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14]魏家海.全球化與民族化:譯者文化身份的定位[J]山東師大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2):66-69.
[15]曾征.中國當代專業(yè)舞蹈譯者對舞蹈學科建設的貢獻[J].四川戲劇,2018(5):167-170.
作者單位:貴州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