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佯北勿從。
譯文
假裝敗北的敵軍不要追。
歷史故事
紙上談兵
紙上談兵這個典故源于秦國與趙國的重大戰(zhàn)役 長平之戰(zhàn)。
長平之戰(zhàn)前期,趙國的統(tǒng)帥是老將廉頗。廉頗堅守城池,拒不出戰(zhàn)。秦軍求戰(zhàn)不得,久戰(zhàn)不利,后來就使用了離間計,導致趙王換掉了廉頗,任命趙括為統(tǒng)帥。趙括是名將趙奢的兒子,但在領(lǐng)兵才能上卻遠遠不及父親。
等換了趙括后,秦軍主帥白起派出餌兵,佯裝敗退,將趙括引到預設(shè)陣地長壁。這時的秦軍分成了三個部分:第一支與趙括作戰(zhàn);第二支穿插到趙軍身后,擋住了趙括退路;第三支插到留守大本營的趙軍營壘間,切斷所有糧道,以及趙括與大本營的聯(lián)系。趙軍被圍,動彈不得,終至全軍覆沒。
華杉詳解
有人說趙括的錯誤是不能活用兵法,這不是問題的本質(zhì),本質(zhì)是他熟讀兵書,不等于懂得兵法。我們上課,也經(jīng)常遇到這種情況:老師一講,我們就聽懂了,一做習題,又不會了。所以之前不是真懂,把題做會了才算學到一點點兒??鬃铀f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就是一定要“時習之”,練習過了,才“不亦說乎”!
所以我們讀書,每讀到一條,只是知道有這么一條,不見得真會了這一條。一定要實踐過了,練習過了,才算真知道了。而且知道的程度可能也很膚淺,要想深刻了解,這過程是永無止境的。
最后,再順便說下秦軍主帥白起。孫子所說的“歸師勿遏,圍師必闕,窮寇勿迫”一敵軍退回本國時不要攔截,不要把敵人逼得跟你拼命一—白起一條也沒遵守,全部違反了,結(jié)果還把趙軍圍得死死的,全殲滅了??梢?,白起這樣才叫真懂了兵法。
趙括
戰(zhàn)國時期的趙國將領(lǐng),名將趙奢之子。長平之戰(zhàn)中,秦國因久戰(zhàn)不勝,就派人散播謠言,說秦軍最怕趙括領(lǐng)兵。趙王急于求勝,于是用趙括換掉了廉頗。趙括雖然自幼熟讀兵書,卻缺乏臨場應變能力,最終中了秦軍誘敵之計,導致長平戰(zhàn)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