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技術的廣泛應用,博物館的“打開方式”也發(fā)生了新的變化。通過數字技術的賦能,靜態(tài)文物獲得動態(tài)生命,古人與今人展開“對話”,歷史場景被高度還原,讓觀眾獲得了更加生動、鮮活的觀展體驗。
數字賦能文化殿堂
坐落于曲阜中軸線南端的孔子博物館,是一座儒家文化的寶庫。作為“三孔”的重要延伸,孔子博物館館藏文物極為豐富,70多萬件藏品主要來源于孔府舊藏。以往,這些文物藏在“深閨”,普通人很少有機會看到,而今,只要走進孔子博物館,就能近距離欣賞它們的風采。
通過數字技術的應用,孔子博物館不斷優(yōu)化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推進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在這里,觀眾既可以通過多媒體投影技術打造的短片了解孔子這位圣人波瀾壯闊的一生,也可以在數字版《三圣像》的放大畫面中感受創(chuàng)作者的奇思妙想,還可以在根據《孔子圣跡圖》設計的歷史場景中與古人親密互動……
作為傳承弘揚儒家思想的文化殿堂,孔子博物館大膽創(chuàng)新,利用數字技術賦能,讓文物“活起來”。2022年,孔子博物館完成了國家文物局重點支持的“館藏珍貴文物數字化保護項目”,對包括商周十供、戰(zhàn)國黃玉馬、明代孔府檔案在內的3889件珍貴文物進行數據信息采集,加工形成文物三維模型等可視化數字資源。去年,孔子博物館創(chuàng)新推出“孔子密碼——沉浸式文物數字藝術展”,利用數字技術詮釋孔子思想。該展覽以文物數字化保護成果為基礎,創(chuàng)新融入裸眼3D、光影雕塑、3D mapping、動態(tài)影像長卷等數字技術,通過視覺的沖擊、情境的感染、精神的對話,帶給觀者身臨其境的多維感官體驗。
前不久,集孔子文化保護、研究與傳播于一體,面向中國、輻射全球的“孔子文化數字中心”在孔子博物館揭牌,孔子博物館承擔起了新的使命。
孔子文化數字中心以“科技賦能孔子文化,數字傳承儒家經典”為核心,通過數字化手段深度挖掘孔子思想精髓,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參觀者可線上通過PC端或移動端訪問孔子文化數字中心,在這一虛實交融的數字寶庫里盡情遨游,感受儒家文化的魅力。
一次沉浸式的體驗
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淄博主場活動在齊文化博物院舉行?;顒蝇F場,一只科技感十足的機器狗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伴著機器狗行走、倒立、跳躍等一系列精彩的表演,現場不斷傳來贊嘆之聲。
機器狗, 代表著前沿科技, 將前沿科技應用于展覽展示,正逐漸成為博物館的常態(tài)。作為齊文化的重要展示和研究中心,齊文化博物院著力拓展跨界融合,將傳統(tǒng)文化與時代融合,探索開展數字化、沉浸式活動項目,游客接待量不斷創(chuàng)新高。
來到位于齊文化博物院內的VR沉浸式大空間臨淄體驗館,不少游客正戴著VR眼鏡,穿越回一萬年前的漁獵社會,沉浸式體驗原始部落生活。工作人員介紹,他們推出的這部VR作品叫作《文明一萬年》,主要講述從漁獵社會到農業(yè)社會、工業(yè)社會、數字社會到元宇宙社會的發(fā)展和演變,體驗者可身臨其境感受文明的進程,并與虛擬世界產生互動。例如在齊文化遺址數字沙盤前,體驗者可通過手勢操控,調取青銅器制作全流程,做一回古代的匠人。
據了解,VR沉浸式大空間臨淄體驗館依托全球頂尖的0.1毫米級量子激光捕捉矩陣和第五代9D全息環(huán)境模擬艙,構建出可容納60人同步交互的元宇宙劇場。目前,該館已推出九部VR作品,展現齊文化風采的稷下學宮相關VR作品正在精心制作當中。屆時,一個更為宏大的齊文化數字化展示場景將呈現在觀眾眼前。
如今,越來越多的博物館通過引進數字產品、打造數字空間,不斷豐富展覽展陳,講好文物背后的故事。前沿科技與歷史文化的深度融合,給參觀者帶來了沉浸式體驗,博物館也由此獲得了新的生命力。
聊齋文化的現代表達
385年前,一位偉大的文學家誕生在今淄博市淄川區(qū)洪山鎮(zhèn)蒲家莊,他的名字叫蒲松齡,世稱“聊齋先生”。歲月流逝中,蒲松齡曾經居住過的老宅幾經修復,如今以蒲松齡紀念館的面貌展示在世人面前。
走進蒲松齡紀念館,濃郁的文學氣息撲面而來。這里古樸幽靜、引人遐思,聊齋文化之精華凝聚于這一方天地中。蒲松齡紀念館面積雖不大,等級卻不低,是國家一級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超1.5萬件,全方位展現了蒲松齡的生平和聊齋文化的內涵。其中蒲松齡的畫像、印章、手稿,《聊齋志異》的珍貴古籍版本、外文譯本,現當代名人題詠的書畫作品等,均為海內外所獨有,具有世界意義。
近年來,數字技術的春風也吹到了這座老建筑里。蒲松齡博物館與時俱進,通過數字技術的加持,探索運用現代化的敘述方式來表達聊齋文化。
2023年,是一個“淄博熱”“聊齋熱”異?;鸨哪攴?。這一年,蒲松齡紀念館打造了數字體驗空間——“聊齋幻境”,給參觀者帶來不同以往的觀感?!傲凝S幻境”以《聊齋志異》中的經典篇目《嶗山道士》《聶小倩》《羅剎海市》等為創(chuàng)作原型,通過LED四折幕及四臺5G閱讀樹組成的“閱讀叢林”,運用5G、3D、VR、超高清等技術,展現聊齋主題全景內容,以更加生動、形象的展陳方式表現主題。
為了讓更多人更好地了解聊齋文化,在今年的國際博物館日當天,蒲松齡紀念館精心策劃了4場直播,從不同視角、以不同形式向觀眾奉上云端文化盛宴。與此同時,“異本紛呈——《聊齋志異》版本線上展”也在蒲松齡紀念館微信公眾號上同日推出,展出館藏手稿本及5種重要抄本,刻本、評注本、圖詠本、拾遺本、外文本等其他版本則將在此后陸續(xù)推出。
當“ 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成為時代命題,蒲松齡紀念館以故事為墨、以創(chuàng)新為筆,在傳統(tǒng)與現代的交織中勾勒出文化傳承的新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