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858.3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1085(2025)05-0042-06
傳染性法氏囊?。↖nfectiousbursaldisease,IBD)是由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發(fā)的,一種具有高度傳染性、高致死率且可能導致免疫抑制的嚴重傳染病。自1957年在美國首次發(fā)現(xiàn)IBDV的經(jīng)典毒株以來,該病毒在全球范圍內(nèi)廣泛傳播[1。自2017年起,世界各地不斷有IBDV變異株的報道。近期在中國發(fā)現(xiàn)了一種新的變異株,它與早期分離的變異株有所不同。這種新毒株雖然不會導致雞只死亡,但會引起法氏囊嚴重萎縮,導致免疫抑制,從而造成巨大的經(jīng)濟損失。變異株引起的臨床癥狀,主要包括精神不振、羽毛蓬亂、食欲減退、間歇性腹瀉等[2-3]。解剖可見法氏囊黏膜出血,嚴重時法氏囊呈現(xiàn)黃色,甚至呈紫葡萄狀。該病毒的危害直接表現(xiàn)為死亡率上升和飼料利用率降低,給家禽養(yǎng)殖業(yè)帶來了災難性的經(jīng)濟損失[4]。
近年來,隨著傳染性法氏囊病毒A、B節(jié)段的持續(xù)重組與重配,中國東部地區(qū)報道了IBDV新型變異株的出現(xiàn)。2019年,中國首次從六個省份檢測到這種新型變異株[5]。這一發(fā)現(xiàn)引起了科研人員的廣泛關注[,國內(nèi)研究者開始陸續(xù)分離并研究IBDV新型變異株。這種新型變異株也迅速傳播到其他亞洲國家,2021年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等國相繼報告了IBDV新型變異株的發(fā)現(xiàn)[7-8]。IBDV新型變異株的出現(xiàn),可能成為家禽業(yè)的新挑戰(zhàn),其防控形勢令人擔憂。
前期在臨床已分離到一株IBDV新型變異株GD2021-08[9] ,為了解探究新型變異株的傳播性,本試驗對該毒株在SPF雞上的水平感染能力以及發(fā)病特征進行研究,以期能為生產(chǎn)上該病的防控提供參考和指導。
1材料方法
1.1材料
1.1.1病毒毒株:IBDV新型變異株代表株GD2021-08,由溫氏研究院分離純化鑒定。
1.1.2SPF雞胚、試驗動物無特定病原體(Specificpathogenfree,SPF)雞、SPF雞胚均購于。雞胚,37℃培養(yǎng)箱孵育;SPF雞,試驗場負壓隔離器飼養(yǎng)。
1.1.3主要試劑病毒基因組提取試劑盒(RaPureViralRNA/DNAKits)購自Magen生物公司;PrimecriptTMOnetepRT-PCRKitVer.2一 步法反轉(zhuǎn)錄試劑盒購自TaKaRa公司;凝膠回收試劑盒(E.Z.N.A. GelExtractionKit)、質(zhì)粒DNA抽提試劑盒(E.Z.N.A.
PlasmidMiniKitI)為Omega公司產(chǎn)品;In-Fusion
HD Cloning Plus均購自TaKaRa公司;胎牛血清(FBS)購自Bovogen公司;DMEM購自Hyclone公司。
1.2 方法
1.2.1傳播性試驗方案及分組為評估IBDV新型變異株GD2021-08在SPF雞上的水平傳播能力,
20只16日齡SPF雞隨機分為3組,GD2021-08感染組(5只)、同居組(5只)、空白對照組(10只),動物試驗分組見表1。GD2021-08感染組,以點眼滴鼻的方式感染IBDV新型變異株GD2021-08,劑量為 , 200μL/ 只;同居組,5只雞與GD2021-08感染組在感染當天同一隔離器中飼養(yǎng);空白對照組,以點眼滴鼻的方式接種同劑量PBS溶液。每天觀察SPF雞的臨床癥狀與存活情況,同居25d后,每組雞先稱重后剖檢,觀察法氏囊、脾臟病變,再依照(1-1)式、(1-2)式、(1-3)式計算囊體比、脾體比、BBIX指數(shù),并通過熒光定量RT-PCR檢測同居組法氏囊拷貝數(shù),與空白組相比較。
囊重比 (法氏囊重量/體重) ×1000 (1-1)式脾重比
(脾臟重量/體重) ×1000 (1-2)式BBIX
攻毒組雞囊重比/空白對照組雞平均囊重比 (1-3)式
當BBIX lt;0.7 時,判定法氏囊萎縮。
熒光定量PCR檢測:使用AppliedBiosystems7500Fast熒光定量RT-PCR檢測,反應程序為:預變性
,
,共計40個循環(huán)。計算樣品中IBDV新型變異株病毒RNA的拷貝數(shù),分析SPF雞排毒情況。qPCR反應體系見表2,IBDVVP2檢測引物和探針見表3。
1.2.2病理切片分析采集的法氏囊組織用 4% 甲醛固定,由武漢塞維爾科技有限公司組織病理學分析。
1.2.3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傳播性試驗通過GraphPadPrism9.0軟件進行T檢驗及單因素方差統(tǒng)計分析,Plt;0.05 時表示差異顯著, Plt;0.01 時表示差異極顯著。
2結(jié)果
2.1存活率
統(tǒng)計同居25d后SPF雞存活率,結(jié)果見圖1,顯示同居組、GD2021-08感染組均沒有雞只死亡,存活率為 100% 。
2.2 同居后法氏囊、脾臟病變
為了探究IBDV新型變異株的傳播能力,剖殺SPF雞取法氏囊、脾臟,病變情況見圖2,可見GD2021-08感染組、同居組的法氏囊較空白對照組有明顯萎縮,三組間脾臟則無明顯病變。
分別對采集的法氏囊、脾臟稱重并分析,發(fā)現(xiàn)同居組、GD2021-08感染組的囊重比與空白對照組有顯著差異( Plt;0.001 ),較空白對照組下降幅度明顯,脾體比與空白對照組無明顯差異,但較空白組也有所下降,結(jié)果見圖3。
囊指數(shù)(BBIX)測定結(jié)果與水平傳播能力評價見圖4。同居組與GD2021-08感染組的BBIX值相當,且均小于0.7,這表明兩組的法氏囊均出現(xiàn)萎縮情況,該分析結(jié)果與解剖結(jié)果一致。對同居組、感染組法氏囊同時進行熒光定量檢測,檢測結(jié)果顯示同居組和感染組的病毒拷貝數(shù)相當。
注:A:法氏囊;B:脾臟。
2.3 法氏囊病理切片結(jié)果
法氏囊病理切片顯示,可見IBDV新型變異株GD2021-08感染組、同居組皮髓質(zhì)淋巴細胞壞死、溶解,形成空洞(黑色箭頭),伴較多未分化的上皮細胞增生(綠色箭頭),濾泡間質(zhì)少量結(jié)締組織增生(紅色箭頭),伴少量炎性細胞浸潤(黃色箭頭);而空白組法氏囊則無明顯病理損傷,正常。法氏囊病理切片見圖5。
3討論
自1957年首次在美國發(fā)現(xiàn)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的經(jīng)典株以來,該疾病迅速在全球范圍內(nèi)傳播。到了20世紀80年代,IBD開始展現(xiàn)出新的流行特征[10],世界各地陸續(xù)報告了IBDV的變異株和超強毒株的出現(xiàn)。這些超強毒株具有極高的致死率,給養(yǎng)禽業(yè)帶來了嚴重的經(jīng)濟損失[5。而變異株主要在北美洲流行,自1990年以來,國內(nèi)僅出現(xiàn)零星病例[1]。因此,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國內(nèi)對IBDV變異株的關注度較低。隨著疫苗開發(fā)和防治管理的加強,vvIBDV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對變異株的研究逐漸受到重視[12]
2017年,中國東部[5報道了一種與美國變異株不同的新型變異株[13]。這種新型變異株雖然不對雞致死,但會嚴重損傷法氏囊,破壞淋巴B細胞的發(fā)育。一旦發(fā)病,雞群會處于亞臨床狀態(tài),導致其他疫苗接種失敗,引發(fā)免疫抑制,甚至可能引起并發(fā)或混合感染多種疾病。這種新型變異株給雞養(yǎng)殖業(yè)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迫切需要進行流行病學調(diào)查,為有效防控提供數(shù)據(jù)支持[14]。
本實驗室成功分離出一株新型變異株IBDV9。通過SPF雞致病性試驗顯示,該毒株可引起法氏囊萎縮和壞死。為了進一步評估IBDV新型變異株GD2021-08在SPF雞上的水平傳播能力,我們將感染后的雞群與未感染雞群同居飼養(yǎng),并每天觀察SPF雞的臨床癥狀與存活情況。結(jié)果表明,同居組的雞也出現(xiàn)了明顯的法氏囊萎縮。進一步通過病理觀察顯示,同居組的法氏囊有明顯的病理損傷,包括皮髓質(zhì)淋巴細胞的壞死、溶解、大量減少,上皮細胞的大量增生,結(jié)締組織的增生,以及炎性細胞的浸潤,并伴有囊腫形成。但脾臟無明顯萎縮。由于法氏囊是雞主要的中樞免疫器官,該變異毒株通過水平傳播對雞群免疫系統(tǒng)造成了巨大損傷,進一步影響了雞群的生長發(fā)育,給生產(chǎn)中的防控工作帶來了巨大的威脅。
4總結(jié)
本研究探討了IBDV新型變異株GD2021-08的水平傳播能力,發(fā)現(xiàn)該毒株能夠?qū)е峦与u群的法氏囊出現(xiàn)萎縮和炎性病變,而脾臟未見明顯變化。法氏囊的這些異常變化,間接導致了雞群的生長發(fā)育障礙,同時在生產(chǎn)免疫防控方面衍生諸多問題。本研究成果為生產(chǎn)實踐中的防控工作提供了有價值的臨床參考和指導,有助于制定更為科學有效的防控策略。
參考文獻:
[1]WANG X,ZHANGH,GAO H,et al.Changes in
VP3 and VP5 genes during the attenuation of the very virulent 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 strain Gx isolated in China[J].Virus Genes,2007,34(1):67-73.
[2]董素鳳.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控措施[J].家禽科 學,2023,45 (10):49-50.
[3]高玉林.雞傳染性法氏囊病對雞法氏囊和腺胃組織 結(jié)構(gòu)的影響及防控措施[J].家禽科學,2023,45(04): 25-27.
[4]LINTL,WUCC,ROSENBERGERJK,etal. Rapid differentiation of 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 serotypes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J].JVet Diagn Invest,1994,6(1):100-102.
[5]FANL,WUT,HUSSAINA,etal.Novel variant strainsof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virus isolated in China[J].VetMicrobiol,2019,230:212-220.
[6]嚴專強,尹麗娟,劉琳琳,等.雞傳染性法氏囊病 毒新型變異株的分離鑒定[J].家禽科學,2020(7): 50-52.
[7] LI G,KUANG H,GUO H,et al.Development of a recombinant VP2 vaccine for the prevention of novel variant strains of 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J]. Avian Pathol,2020,49(6):557-571.
[8]FENGX,ZHUN,CUIY,etal.Characterization and pathogenicityof a naturally reassortant and recombinant 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 in China[J].Transbound Emerg Dis,2022,69(4):746-758.
[9]李群輝,吳雨,劉星,等.雞傳染性法氏囊病毒新 型變異株致病性研究[J].家禽科學,2024,46(11): 21-27.
[10] JACKWOODDJ, SOMMER-WAGNER SE.Amino acids contributing to antigenic drift in the 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Birnavirus (IBDV)[J].Virology, 2011,409(1):33-37.
[11]于漣,黃耀偉,丁紅梅.新技術防治傳染性法氏囊 病的研究進展和思考[J].中國獸醫(yī)學報,2001(4): 413-417.
[12]PEROZO F,VILLEGASAP,F(xiàn)ERNANDEZR,et al.Efficacy of single dose recombinant herpesvirus of turkey 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 (IBDV) vaccinationagainsta variant IBDV strain[J].Avian Dis,2009,53(4):624-628.
[13] SNYDERDB,VAKHARIAVN,SAVAGEPK. Naturally occurring-neutralizing monoclonal antibody escape variants define the epidemiology of 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es in the United States[J].Arch Virol,1992,127(1-4):89-101.
[14]JACKWOODD J,SOMMER-WAGNER SE. Molecular epidemiology of 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es:distribution and genetic analysis of newly emerging viruses in the United States[J].Avian Dis, 2005,49(2):22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