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涌現(xiàn)出一批名家名作。美國短篇小說家歐·亨利以其極具特色的作品,如《賢人的禮物》《警察與贊美詩》《改邪歸正》《最后一片葉子》等,贏得了廣大讀者的喜愛,并享有國際盛譽。歐·亨利與莫泊桑、契訶夫被世人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歐·亨利善于描寫棲身于美國都市的底層小人物的生活百態(tài)。在其作品中,歐·亨利運用巧妙的情節(jié)構思和幽默詼諧的語言,創(chuàng)作出一篇篇膾炙人口的現(xiàn)實主義名作。
存在主義是盛行于20世紀西方乃至全世界的哲學思潮,是研究人類存在本質的現(xiàn)代西方哲學,也可以理解為哲學中的本體論。這個理論最早是由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提出,以索倫·克爾凱郭爾、讓-保羅·薩特(以下簡稱薩特)、阿爾貝·加繆等杰出的哲學家為代表,并對文學、藝術、美學等諸多領域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存在主義探討人類存在的本質,也就是人與世界、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并強調個體和自由的重要性,從而呼呼人的存在的價值。該理論的核心思想包括“存在先于本質”“孤獨與荒誕”“自由選擇與超越”等。
歐·亨利的小說中有諸多描寫小人物生存狀態(tài)的作品,其中蘊含著存在主義哲學觀。本文選入幾篇具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說,如《警察與贊美詩》《改邪歸正》《最后一片葉子》等,以解讀存在主義思想的體現(xiàn)。正如主題所示,在荒誕不經(jīng)的故事中,主人公們生存在各自的困境中,有的自欺欺人,有的懷揣著“絕望中的希望”,有的邁出自由的步伐追尋存在的意義。
一、歐·亨利的人道主義精神
歐·亨利出生于美國北卡羅來納州,自幼母親病亡,又因家境貧困,嘗盡了世間的酸甜苦辣。
他曾在藥店當過學徒、在銀行做過出納員、當過廚師等。通過各行各業(yè)的歷練,他獲得了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與寫作素材。
人道主義強調尊重人的自由、尊嚴和價值,一切以人為本,倡導人的平等與自由。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包含著他的人道主義思想,他認為“存在的精神分析法是一種道德的描述,因為它把人的各種計劃的倫理學意義提供給我們:它在向我們揭示了人的所有態(tài)度的理想意義,是向我們指出必須摒棄從利益著眼的心理學,摒棄對人的行為一切功利主義解釋”(《存在與虛無》)。歐·亨利深厚的人道主義精神體現(xiàn)在他的作品中。由于豐富的生活經(jīng)歷,他與很多社會底層人士接觸,與他們有著情感上的共鳴。因而,他在作品當中塑造了很多小人物的形象。雖然他們物資匱乏,飽受生活的磨難,但他們身上卻閃爍著純真善良、舍己為人、大愛無私等人性的閃光點?!顿t人的禮物》《最后一片葉子》《愛的犧牲》等諸多作品都謳歌了小人物的美好品格,體現(xiàn)了人性的無私與偉大?!按嬖谥髁x者看來,離開愛的行動是沒有愛的;離開愛的那些表現(xiàn),是沒有愛的潛力的?!保ā洞嬖谥髁x是一種人道主義》)因此,通過歐·亨利的作品,我們可以深刻體驗到他的人道主義精神。
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觀與人道主義有著深刻的聯(lián)系,他在著名論著《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中提到:“人始終處在自身之外,人靠把自己投出并消失在自身之外而使人存在;另一方面,人是靠追求超越的目的才得以存在。這種構成超越性和主觀性的關系一就是我們叫作的存在主義的人道主義?!?/p>
結合歐·亨利的人道主義精神與薩特的存在主義理論,對以下歐·亨利小說中的人物的解讀會更加清晰易懂。
二、存在的桎梏:荒誕與自欺
存在主義哲學家認為世界是荒誕的,人的一切行為是無目的、無意義的。正如薩特所說“世界是一片虛無、偶然,世界上任何事情的發(fā)生都是沒有理由的,人的一切行動也都是無法確定目的的。因此,一切都是荒謬的”(《薩特說人的自由》),人的本質屬性是由世界的本質決定的,而世界本身是荒誕的,所以人的行徑無疑被桎梏在一片荒誕的存在中。
讀者所熟知的歐·亨利短篇小說以“意料之外的結局”著稱。然而在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jié)當中,荒誕不經(jīng)的人物形象是歐·亨利小說的一大特色。在20世紀初的時代背景下,作品中的諸多人物都是資本主義剝削下的底層小市民的形象。在權力與金錢的支配下,人們的生活中充斥著焦慮、冷漠、希望的渺茫與自欺欺人的安慰。
在膾炙人口的名篇《警察與贊美詩》中,作者描寫了主人公蘇比的一系列荒誕的事跡。無所事事的無業(yè)游民蘇比在公園長凳上思索著“人生”,他要為即將到來的冬天做打算。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多年來好客的布萊克威爾監(jiān)獄一直是他的冬季寓所”。窮困潦倒的蘇比,在政府施舍與銀鐺入獄之間他選擇了后者。在這個荒誕虛無的世界里,他用同樣荒誕不經(jīng)的行為與之對抗。為了達到目的,他去餐廳吃霸王餐、進行偷盜、調戲婦女,但結果都與監(jiān)獄無緣。正當他被教堂的贊美詩所打動,決心改邪歸正時,卻被逮捕入獄。如此荒謬的經(jīng)歷令人啼笑皆非。因而,事與愿違、適得其反就是荒誕世界中人的生存狀態(tài)。對加繆來說,“荒誕就是心理需要協(xié)調和心理體驗到的混亂世界之間沒有一致性”(阿諾德·P·欣契利夫《荒誕派》)。對主人公蘇比而言,在荒誕世界里體驗到的是行為動機與其期望的現(xiàn)實之間的差距。他選擇自甘墮落時,“警察”置之不理;他選擇痛改前非時,“贊美詩”卻遙不可及。因此,作為荒誕世界的存在,人的行為得不到積極的反饋,人的內心被無意義所填滿。
《忙碌經(jīng)紀人的浪漫史》,顧名思義描寫了證券經(jīng)紀人的愛情故事。主人公哈維·麥克斯維爾是曼哈頓市的證券經(jīng)紀人,每天的工作忙到爭分奪秒,“坐在辦公桌前的已經(jīng)不是一個人而是一臺機器,是靠嗡嗡作響的齒輪和發(fā)條推動的”。伴隨著堆積如山的郵件和買進賣出的訂單,他日復一日像是機器一樣重復著一成不變的事務?!霸S多人生活的機械性可能引起他們懷疑自己存在的價值和目的,這暗示了荒誕?!保ò⒅Z德·P·欣契利夫《荒誕派》)
哈維·麥克斯維爾就是典型的在荒誕中迷失自我的人物。他生性冷漠、輕視女性、被金錢所奴役,甚至忘了和愛慕的萊斯莉小姐結婚的事實,而再次求婚。如此怪誕離奇的行為是人在荒誕世界的支配下所投射出的異己狀態(tài)?;恼Q即“一種被遺留在異己世界的感覺”(阿諾德·P·欣契利大《荒誕派》),周Ⅲ復始。
人在世界上的生存是一種復雜的活動。在自我詮釋的過程中,人面臨著無數(shù)源于生活而荒謬的心理狀態(tài)。有些人為了忽視個人經(jīng)驗中的具體現(xiàn)實而訴諸自欺。在《存在與虛無》中,薩特創(chuàng)造了“自欺”這個詞來解釋人們面對他們不愿意接受或承認的事物時的態(tài)度。也就是說,在自欺中,說謊者和被欺騙者是一個人。一個人對自己撒謊,是為了逃避無法改變的令人不快的真相,盡管他對真相一清二楚。這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在歐·亨利的短篇小說《哈萊姆區(qū)的悲劇》中,主人公的經(jīng)歷完美地詮釋了“自欺”的概念。這部作品描寫了一個荒誕的故事。兩位女主人公芬克太太和卡西迪太太是上下樓的鄰居??ㄎ鞯咸?jīng)常遭受丈夫的毒打,隨后又收到各種禮物當作補償。她以此“為榮”,向芬克太太炫耀,并認定丈夫的行為是因為愛和關注。而芬克太太因為自己的丈夫過于溫順而感到厭倦,最終故意挑起事端,渴望得到丈夫的“愛戴”與“補償”,但以失敗告終。令人困惑的是:卡西迪太太真的認為拳打腳踢是來自丈夫的愛嗎?還是訴諸自欺來慰藉自身的謊言。“對實行自欺的人而言,關鍵恰恰在于掩蓋一個令人不快的真情或把令人愉快的錯誤表述為真情。”(《存在與虛無》)由此可見,“這意味著我必須以欺騙者的身份知道我作為被欺騙者所隱藏的真相”(《存在與虛無》)??ㄎ鞯咸蚍铱颂乓臅r候說過一句話:“我不是同他結婚了嗎?杰克喝得醉醺醺地回來,而我又在家里,不是嗎?他還有權利打別人嗎?我倒想看看他能不能打別人!”這些話語毫無保留地揭示了卡西迪太太內心的真實感受。酒后的暴力和過后的補償并不是真正的愛,但像她一樣的弱女子無力改變這一切的困苦,只能把暴力后的“甜頭”當作“愛與關注”,從自欺中獲得欺騙性的安慰。在荒誕的世界,底層的小人物們經(jīng)歷著無法承受的苦難,卻無力扭轉局面,因此人們通過自欺的行為來寬慰自身的內心。
三、存在的意義:自由與超越
存在主義揭露了人的現(xiàn)實處境,并指明主體的自由屬性。在“存在先于本質”的世界,人可以通過自由選擇來定義本質,超越荒誕從而獲得自由?!叭吮仨毘姓J荒誕感,然后,荒誕感又成為行動的跳板,給他自由感和激情。”(阿諾德·P·欣契利夫《荒誕派》)薩特曾說過:“把自由作為一切價值的基礎。”(《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人的生存可以由主體本身去界定:“人碰上自己,在世界上涌現(xiàn)出來——然后才給自己下定義?!保ā洞嬖谥髁x是一種人道主義》)因而,被歸還的自由可促使主體去超越本質。
歐·亨利小說的主人公們可以完美地詮釋自由與超越。《改邪歸正》便是一篇力作,通過描寫一個盜竊犯的蛻變,展示了人可以通過自由選擇從而實現(xiàn)靈魂的超越。小說的主人公吉米·瓦倫丁因盜竊入獄,后來又因偶然機遇收獲了愛情和穩(wěn)定的生活,從而決定痛改前非。一直追蹤他的警察本·普賴斯找到其藏身之處,并伺機逮捕他。吉米·瓦倫丁得知消息后處于兩難之際,無從抉擇。此時發(fā)生了一起意外事件,一個小女孩把自己反鎖在保險柜里,生死攸關。吉米·瓦倫丁不顧暴露的風險,拿出撬鎖工具,嫻熟地撬開柜門救出了孩子。因而,他也被本·普賴斯發(fā)現(xiàn)了。吉米·瓦倫丁并沒有表現(xiàn)出驚慌失措的神情,釋然地說道:“終于來了,是嗎?好吧,我們走吧?,F(xiàn)在我覺得無所謂了?!彼倪@次選擇拯救了一個小生命,也給予了他內心的自由。他意識到自己的行為產(chǎn)生了積極的效應,從而造就了有意義的存在。吉米·瓦倫丁本可以選擇逃出小鎮(zhèn),但他毅然決然地做出了拯救小女孩的決定。這是一次關乎自由與靈魂救贖的選擇。“人的實在是它自身向著欠缺它的東西的超越,如果它曾是它所是的,它就向著它可能是的那個特殊的存在超越?!保ㄋ_特《存在與虛無》)吉米·瓦倫丁選擇主宰自己的命運,而不是落荒而逃。他認清自身的本質,而行為又達到了道德的高度,那么存在就有了意義。吉米·瓦倫丁的超越造就了真正的自由,而真正自由的高度就是主體本身所塑造的存在。
《最后一片葉子》是歐·亨利最為家喻戶曉的名作。此篇亦能體現(xiàn)自由與超越的存在主義思想。小說描寫了三個底層畫家的感人故事。主人公是兩位年輕姑娘蘇艾、瓊珊和一位年老的畫家貝爾曼。當一次嚴重的肺炎席卷市區(qū)時,瓊珊不幸受了感染,她把生命的希望寄托在窗外樹上的葉子,認為葉子全部落下的時候,她也將逝去。貝爾曼得知后把最后一片葉子畫在了墻上。瓊珊看見葉子依舊,重燃生命希望,獲得康復,而貝爾曼因風寒去世。在這個悲喜交加的故事當中,小人物的大愛是可歌可泣的。貝爾曼選擇冒著暴風雨畫下那一片葉子,選擇不顧自身安危而拯救年輕人。在荒誕的世界中,他選擇了讓生命變得有意義。存在主義認為“荒誕的反面是有意義,那里的荒誕是為了使人注意到意義的缺乏”(阿諾德·P·欣契利夫《荒誕派》)。那么意義本身是人所創(chuàng)造的,而不是被某個客體所賦予的。一生碌碌無為的貝爾曼一直渴望能創(chuàng)作一幅杰作,但從未動筆。而在關乎生命安危的時刻,他奉獻了無私之舉,也完成了自己的“曠世杰作”。“生活在沒有人去生活之前是沒有內容的;它的價值恰恰就是你選擇的那種意義?!保ā洞嬖谥髁x是一種人道主義》)主人公雖然逝去了,但他拯救了另一個年輕的生命,他的主體所做出的行為超越了荒誕的存在,給予了人生以意義。
正如存在主義所揭示的那樣,面對世界的荒誕與無意義,人的存在可以突破束縛的牢籠,超越自身的本質,從而達到靈魂的自由。歐·亨利小說的主人公完美地詮釋了自身的超越與存在的意義。
歐·亨利的短篇小說被稱為“美國生活的幽默百科全書”,他的諸多作品都著眼于掙扎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身上,具有較強的現(xiàn)實性。歐·亨利通過幽默風趣的語言描寫美國的小市民的生活百態(tài),展現(xiàn)出存在主義哲學觀。本文通過解讀幾部經(jīng)典小說中主人公們的生存狀態(tài),挖掘歐·亨利小說中的存在主義思想。在荒誕世界的困境中,主人公們經(jīng)歷著各不相同的生存境遇:有的人重復著日復一日的機械生活;有的人決心改過,卻適得其反;有的人無力改變,而依賴自欺;有的人卻通過自由選擇,超越靈魂,最終獲得存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