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云:“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彼伎?,是人類智慧的起點,也是通往真知的路徑。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我們更應以思考來體驗世界、融入時代。誠然,思考不可或缺,但若只沉湎于閉門造車,則難免陷入狹隘。一個博學者的獨思,不如三個普通人的探討。因此,我們不僅要用思考來追尋真知灼見,也要通過集體的智慧汲取廣泛的益處。
思考是認識世界的基石,也是指引前行的燈塔。加繆曾言:“如若沒有靈魂的棲身之所,人性終將湮滅于命運的偶然?!比羧狈λ伎?,僅僅墨守成規(guī)、隨波逐流,人便如同迷失航線的船只,只能在命運的波濤中隨遇而安?!毒滞馊恕分械哪瑺査鞅闶侨绱?,他對世界缺乏深刻的思索,行事人云亦云,善惡觀念模糊不清,最終成為自己人生的“局外人”。反觀《鼠疫》中的塔魯,他通過深沉的哲思體悟到,用行動治病救人、以仁愛接近圣人的品格,是抗擊瘟疫的重要信條。他的覺悟不僅改變了自身的立場,也為抗擊瘟疫的勝利貢獻了自己的力量。由此可見,唯有思考,才能看清生活的本質(zhì),為靈魂找到歸宿,為行動指明方向。
思考固然重要,但倘若脫離實際、沉溺于孤立的哲思,便可能淪為無用的困頓。王陽明早年專注于“格物致知”,企圖通過觀察萬物而獲得智慧,卻在“格竹”中徘徊數(shù)日,一無所得。脫離實際的思考,不過是無根的浮萍,難以成就真正的見識。個人的思想如滄海一粟,只有與他人的智慧碰撞交融,才能匯聚成真正的智慧之海。
我國自古便有“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的哲學智慧。集思廣益,方能化片面為全面,將單薄轉(zhuǎn)為豐富。錢學森回國后,不僅親身投入科研,更致力于培養(yǎng)人才,建立團隊。“兩彈一星”的成功,絕非單人之功,而是集體智慧的結(jié)晶。正如一只精巧的鐘表,若缺少分針、時針、秒針的協(xié)作,即便外表再華美,也不過是一件廢物。當我們陷于個人的局限和思維的窠白時,不妨敞開胸懷,虛心請教,讓個人的思考融入集體的智慧,便能從單一的視角中解脫,獲取更加立體的認知。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薄墩撜Z》不僅是孔子一人之思,更是他與弟子們共同探討的智慧結(jié)晶;柏拉圖的《理想國》,亦非一人獨思的孤芳自賞,而是匯聚了師生之間思想碰撞的火花,最終奠定了西方哲學的根基。集思廣益,讓智慧超越個體的局限,為后人開辟出更加廣闊的思維空間。
思考是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而集思是我們突破局限,邁向更廣闊未來的橋梁。作為當代青年,我們應在個人的思考中尋找真知,在與他人的探討中獲得廣益。唯有如此,我們方能在時代的浪潮中立足,將個體的智慧匯入集體的洪流,為生活賦予更加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