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富川瑤族自治縣地處廣西東北部,是古代瀟賀古道上的重要樞紐城市之一。文章以2018年富川馬山窯址出土的部分文物為研究對象,對其文化內涵進行分析和研究。首先,對考古發(fā)掘出土的花頭及其銘文進行闡釋,分析其丟棄原因;其次,對部分器物上戳印的銘款進行考證,認為其應該是具有商標性質的銘款,是宋代商品經濟發(fā)展的體現(xiàn);最后,簡要分析富川作為陸上交通樞紐,在經濟重心轉移、陸路運輸能力下降的情況下,仍然可以依托河運參與到宋代對外貿易的大潮中。通過對出土器物以及器物銘款的釋讀和研究,說明南宋時期嶺南同其他地區(qū)聯(lián)系與交往仍然密切。
關鍵詞:馬山窯址;花頭;商標;瀟賀古道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9.036
富川瑤族自治縣位于廣西東北部,處于都龐嶺和萌渚嶺之間,自古以來就是溝通中原和嶺南地區(qū)的重要交通要道—瀟賀古道上的樞紐之一。對于瀟賀古道的研究,學術界多有關注,不過大多集中在路線變遷、沿線建筑、民族文化等歷史學、藝術學、民族學方向,鮮少從考古資料出發(fā)對富川地區(qū)的人文和歷史進行研究,誠然,出土考古資料較少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
筆者于2018年在富川朝東鎮(zhèn)馬山村搶救性發(fā)掘了一處南宋時期民窯窯址(以下簡稱“馬山窯址”),清理出龍窯2條、廢品堆2座,出土大量南宋時期民間日用器物。其中,出土的花頭和部分瓷器內部戳印的銘款引起了筆者的興趣,對鉤沉南宋時期富川的人文歷史有新的啟發(fā)和收獲,現(xiàn)將研究呈獻學界。
1 花頭
花頭是廣西地區(qū)對印模的一種通俗叫法,因其頭部刻畫花紋,故名花頭。印模為制瓷工具中的內模,主要用于碗盤類器物內部的成型,一般還有配套的外范,兩者同時使用?;^不但具有向器坯表面壓印紋飾的作用,還兼具器坯成型的功能,是制瓷工具中較為多見的器物之一,在全國多個窯址中都有發(fā)現(xiàn),如陜西耀州窯①、山西介休窯②、四川邛窯③、浙江南宋官窯④等。
在陶瓷器上使用專門的模具壓印紋飾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晚期,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西、福建、廣東等地區(qū),因其花紋連續(xù)且多為幾何形紋飾,故學界將其稱之為“幾何印紋”。幾何印紋陶的出現(xiàn)代表著陶器的裝飾手法產生了巨大的變革,由以前在木拍上纏草、麻、藤等進行拍打,變?yōu)閷iT燒制刻有陰紋的印模拍印⑤。由此,在器物上戳印紋飾的裝飾技法歷經幾千年的傳承發(fā)展,依然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直到今天仍然被廣泛使用于各類器物的裝飾上。
2018年馬山窯址共出土花頭2件,一件整體基本完整,僅有些許開裂,另一件印面完整,柄部半殘,是廣西地區(qū)近年出土的唯二印面完整的花頭。
蓮瓣紋花頭整體完整,印面圓凸,粗柄呈束腰形,中空,印面陰刻蓮一朵,蓮葉抽象為曲線紋,里心為一朵蓮蓬。印面中部呈黃色,邊緣呈青灰色,應是燒造火候差異導致。柄部束腰處臥刻銘文“淳熙十年夏孟月末旬周十七置用手記匠”(圖1∶1)。
雙魚紋花頭柄部半殘,印面圓凸,粗柄呈束腰形,柄部半殘,中空。印面基本完整,雙魚首尾相對,周圍飾蓮蓬紋和水草紋,里心做八角紋,外為圓形壓印,整體呈黃灰色(圖1∶2)。
此次出土的2件花頭,印面花紋雕工精美,尤其是蓮瓣紋花頭,整體線條圓潤,紋路處的深淺變化流暢自然,顯然出自熟練雕工之手。相比之下,雙魚紋花頭的雕工就要略遜一籌,線條轉折略有生澀,水草葉子的刻畫也不夠精美,兩個花頭應不是出自同一人之手。
花頭柄部的17字銘文是本次發(fā)掘最重要的收獲之一。淳熙十年(1183),“淳熙”是南宋第二任皇帝趙昚的年號。隆興二年(1164)十二月,在趙昚“隆興北伐”失敗后,宋金雙方達成了“隆興和議”并簽訂了誓書,結束了自紹興三十一年(1161)以來的交戰(zhàn)狀態(tài),開啟了南北40余年的和平⑥。此時的南宋經濟相對穩(wěn)定,趙昚也注重改革,在政治上勵精圖治、補偏救弊、勤政節(jié)儉,在軍事上進行軍制改革,提高了軍隊戰(zhàn)斗力,一定程度上抵御了金兵的侵擾,在經濟上輕徭薄賦,發(fā)展農業(yè),積極鼓勵番商來華貿易⑦。南宋一時呈現(xiàn)安定局面,史稱“乾淳之治”。古代將每一季的第一個月稱為“孟月”,“夏孟月末旬”即農歷四月末?!爸苁摺睉腔^所有者的名字。“置用”一詞中的“置”在漢語中有購買之意,此花頭做工精細,雕工精美,與窯址內出土的器物相比完全不是一個層次。同時,對比同出的雙魚紋花頭以及其他小型印模也可以發(fā)現(xiàn),其他模具的做工都遠遠不及此花頭,因此,推斷該雙魚紋花頭很有可能是“周十七”從別處定制購買,甚為珍貴,在定制時還要求在柄部寫明購買時間和購買者。還有另一種可能,從燒造的火候來看,印面燒造時的火候差異導致其中部呈黃色、邊緣呈青灰色,推測賣家可能每次也會制作很多不同的模具一并入窯燒制,會在較為醒目處請定制者自己書寫銘文,以防出窯之后混淆?!笆钟洝睉鉃橛H手記錄之意,也與上文提到此物珍貴、需要所有者親筆書寫一致?!敖场奔幢砻魇褂谜呱矸轂槭止I(yè)工匠。
廣西出土過很多印紋模具,上文提到的此類一體成型的內模也有很多,如青瓷窯系的永福窯⑧、柳城窯⑨、嚴關窯⑩等,還有同時期青白瓷窯系的嶺垌窯k、中和窯l、城關窯m等,所適用的器形也很多,常見的有碗、碟、盤、盞等。除去這類較大的印模外,本次發(fā)掘還出土了幾個較小的印模,其中一件陰刻八角紋印模,印面圓凸且基本完整,底座徑略大于印面徑,大體呈柱狀,略束腰,半殘,底徑為6.8厘米,印面徑為5.4厘米,高4.8厘米。此印模的花紋圖案在出土器物中有發(fā)現(xiàn),表明其是窯工日常使用之物。窯址考古發(fā)掘出土的器物,多是當時燒造有瑕疵的廢品,無法進行銷售,就被窯工隨手丟棄在窯址附近,但為何丟棄這件蓮瓣紋花頭,卻有值得討論的地方。下面試分析其丟棄原因:
第一種可能是損壞丟棄。蓮瓣紋花頭的柄部有兩處細微的開裂,雙魚紋花頭柄部半殘,印面邊緣處也有破損,已無法正常使用,兩者都有破損,自然是有理由廢棄的。但縱觀整個蓮瓣紋花頭,印面光滑沒有任何瑕疵,整體完整,完全不影響正常使用,若是僅因兩處細小開裂就丟棄珍貴的制瓷工具,實在是有些難以理解。
第二種可能是戰(zhàn)亂丟棄。淳熙年間雖然政治局勢基本穩(wěn)定,但小規(guī)模的戰(zhàn)爭應是存在的,也存在因戰(zhàn)爭急于逃命甚至被劫掠導致模具丟失或遺棄的情況。但如果是因為避難或是轉移生產陣地,民眾是可以做到提前預警并攜帶重要生產生活工具的。如《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中,面對曹操的兇猛攻勢,劉備棄樊城,奔襄陽,攜十余萬民眾渡江逃難n。又如歷史上著名的“走西口”“闖關東”,民眾舉家遷徙時攜帶各種生活物資,以期在新的家園盡快扎根發(fā)展。作為一位制瓷工匠,最重要的除了家人、錢財,便是制瓷工具,將基本完整且珍貴的模具丟棄是不合情理的。
第三種是這位“周十七”從此以后再也不打算從事制瓷工作,才會把自己的工具舍棄。筆者認為這是最有可能的一個原因,理由有兩點:一是另謀職業(yè)。宋代商品經濟快速發(fā)展,各類手工業(yè)生產經營得到了官府的鼓勵和支持,制瓷業(yè)不但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做前期準備工作,如修建龍窯、作坊等必需的建筑設施;還要尋找到合適的制瓷地點,制瓷需要有充足的水源、合適的瓷土等;更要有銷售的渠道和網絡,這些工作缺一不可,消耗的人力和物力巨大。從出土器物也可以看出,馬山窯址為普通的民窯,燒制成型的器物也并不精美,而且還有很多生燒器,間接證明了馬山窯址的窯工技術還是略差的。同時在馬山窯址所屬的朝東鎮(zhèn)的秀水、岔山等村落附近,還存在很多南宋時期的窯址遺存,說明此地在南宋時期是民窯聚集區(qū)。因而像馬山窯這樣技術較差且沒有什么獨特手藝的民窯,其生產經營狀況不好也是可以預見的,改行也在所難免了。二是基于對當時的政治局勢判斷。宋孝宗淳熙年間屬于南宋中期,雖然當時經過“隆興和議”后,政治局勢基本穩(wěn)定,但北宋滅亡的陰影也僅僅過去了50多年,普通民眾對于北方強大金國的恐懼仍然存在,擔心金國再像當時毀約滅北宋一般攻打南宋。對于像制瓷業(yè)這種前期耗資巨大且生產工具無法轉移的行業(yè)來說,兵禍一起必然是血本無歸,因此轉行也在情理之中。
2 商標
除上述介紹的常見印模以外,本次發(fā)掘中一些器物上戳印的特殊的紋飾亦引起了筆者的關注,經過思索,筆者認為其應該是帶有商標屬性的銘款。
說起瓷器上印制商標,就不能不提到在瓷器上使用戳印商標的磁州窯。磁州窯位于河北邯鄲市磁縣和峰峰礦區(qū)境內,是宋元時期北方著名的民間窯場,因古代此地稱為“磁州”,故名“磁州窯”。磁州窯大量使用白地黑花的裝飾技法,同時制瓷作坊會在器物底部戳印有類似商標性質的款識,其形式多為“某家造”“某家枕”等。在這些作坊中,張家作坊的產品數量最多,種類最為豐富,其延續(xù)時間亦最為長久。除此之外,諸如“趙家造”“申家造”“李家造”“劉家造”“滏陽陳家造”等作坊,均為當時杰出的制瓷窯戶o。
馬山窯址出土的器物上,目前共發(fā)現(xiàn)三類具有商標性質的銘款,分別介紹如下:
一是圖案類。此類銘款目前發(fā)現(xiàn)有三種,分別為蝴蝶紋、同心圓紋和八角紋。蝴蝶紋為一只張開雙翅的蝴蝶,陽紋,長3.1厘米,寬2.5厘米,頭部有一對觸角,翅膀不對稱,右側略大于左側,翅膀內部以左右各3個凸點紋做裝飾(圖1∶3)。同心圓紋為5個同心圓,其中2個大圓在最外側,3個小圓在內側,大圓和小圓中間以一圈凸點紋裝飾,小圓內部亦以凸點紋裝飾,陽紋,大圓直徑為3.3厘米、2.8厘米,小圓直徑1.8厘米、1.3厘米、1厘米(圖1∶4)。八角紋與上文提到的八角紋模具圖案類似,部分八角紋銘款出現(xiàn)在碗底部。
二是名字類。此類銘款目前僅發(fā)現(xiàn)一種,銘款為“十二”,陽紋,豎向排列,長1.5厘米,寬1厘米。這類銘款一般都在碗底出現(xiàn)(圖1∶5)。
三是吉語類。此類銘款目前僅發(fā)現(xiàn)一種,銘款為“吉”字,陽紋,字長1.5厘米,寬1厘米(圖1∶6)。
通過查閱資料發(fā)現(xiàn),馬山窯址這三類具有商標性質的銘款在其他窯址中均有發(fā)現(xiàn),例如:花紋類的商標,在臨汝窯p中有發(fā)現(xiàn),與之的區(qū)別在于臨汝窯底心??逃【栈ò?,花蕊部分用銘文替代,花蕊周邊為放射狀菊瓣紋,馬山窯址花紋中心沒有戳印工匠姓名,為花蕊紋飾;名字類的商標,在景德鎮(zhèn)窯q、永福窯r等窯口內均有發(fā)現(xiàn),馬山窯不過是周姓家族式經營的小規(guī)模窯口,沒有別的姓氏參與其中,故省去了“周”姓僅印制名字即可;吉語類的商標,在吉州窯s、景德鎮(zhèn)窯t中亦有發(fā)現(xiàn)。
宋代商品經濟發(fā)達,陶瓷制品的商品率已經很高,此時不少窯口的瓷器上都帶有比較明顯的商標性質的銘款,甚至是比較完整的商標設計u。但這種情況在元代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元代統(tǒng)治者在統(tǒng)治區(qū)域內實行奴役的匠籍制度,明代承襲元代的制度,且更加嚴苛,規(guī)定匠籍須子孫世代承襲,實行輪班或固定為國家服役,除非經過皇帝特旨,否則不能夠脫籍改業(yè)。匠籍在地位上要比普通民戶的地位低,而且大多數情況下都不能參加科舉考試改變命運。這種做法嚴重限制了手工業(yè)的發(fā)展,導致各類手工業(yè)者不能夠獨立自主經營,使宋代出現(xiàn)的瓷器制造業(yè)相互競爭的蓬勃發(fā)展勢頭逐漸停滯,在瓷器上的直接體現(xiàn)就是從元代開始至明代晚期,帶有商標性質的銘款基本銷聲匿跡。直到明嘉靖年間匠籍制度松動,瓷器上才又開始出現(xiàn)帶有商標性質的銘款。
3 余論
富川地處瀟賀古道核心位置,自古就是進出嶺南的交通要沖之一,是中原與嶺南最早溝通的道路之一,在唐代以前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價值和經濟價值,在中原王朝經略嶺南的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然而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海運技術的不斷成熟,及至唐宋時期,國家的經濟中心逐漸開始向嶺南東北部轉移,伴隨而來的就是溝通南北的嶺西交通干線的作用大大下降v。對于瀟賀古道,范成大的《驂鸞錄》中記載:“自中原南來者,久不經賀州嶺路。”
雖然因為政治、經濟等原因,瀟賀古道地位下降,但并不意味著其完全喪失了溝通中原同嶺南的作用。盡管廣西地處嶺南一隅,但其在對外貿易領域上卻并未顯示出劣勢。廣州市舶司的設立促進了與瓷器相關的海外貿易的興盛,進而推動了兩廣地區(qū)瓷器制造業(yè)的蓬勃發(fā)展。得益于珠江主干道的便捷水路,嶺南各地得以利用這一優(yōu)勢,紛紛建立窯場,從事瓷器燒制w。
南宋時期北方局勢動蕩,在這一歷史背景下,廣西憑借其地理優(yōu)勢,吸引大量從北方遷移的人口,他們攜帶著先進的文化和手工業(yè)技術,使廣西的瓷器燒造業(yè)迅速崛起,最終形成了以桂東北漓江—洛清江流域的青瓷窯系和桂東南北流河—南流江流域的青白瓷窯系為代表的兩大窯系并存的局面,富川就屬于桂東北的青瓷窯系,其技術來源應是湖南湘江下游流域的窯址x,其傳播路線正是瀟賀古道。在這一時期,乘著南宋對外貿易蓬勃發(fā)展的東風,富川地區(qū)生產的瓷器可以經富川江—賀江—西江一線進入廣東,瓷器的對外銷售通達方便,也正因如此,富川地區(qū)在宋代才會存在眾多的窯場,在當地留下“九十九條窯”的傳說。
注釋
①葉喆民.中國陶瓷史(增訂版)[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1:301.
②孟耀虎.山西介休窯出土的宋金時期印花模范[J].文物,2005(5):53.
③張琴.邛窯模具及相關問題研究[J].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9(12):47-65.
④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市園林文物局.南宋官窯[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
⑤彭適凡.試述南方早期印紋陶的特點及其淵源[J].東南文化,1986(2):115-118.
⑥胡斌.隆興和議誓書“叛亡”條款與乾道初年宋金外交博弈[J].史學月刊,2022(6):20-33.
⑦戴良燕.從《嶺外代答》所載對外貿易的繁榮看乾淳時期廣西社會經濟的發(fā)展[J].廣西民族研究,2022(3):181-188.
⑧何安益,彭長林,韋軍,等.廣西永??h窯田嶺Ⅲ區(qū)宋代窯址2010年發(fā)掘簡報[J].考古,2014(2):26-53,2.
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文物工作隊,柳城縣文物管理所. 柳城窯址發(fā)掘簡報[M]//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博物館. 廣西考古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63-79.
⑩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文物工作隊,興安縣博物館.興安宋代嚴關窯址[M]//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博物館.廣西考古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1-62.
kl韋江,朱圣林.瓷美如花: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博物館館藏瓷器介紹(一)[J].中國博物館通訊,2014(5):23-32.
m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文物工作隊.廣西容縣城關宋代瓷窯[M]//《考古學集刊》編輯部.考古學集刊:第5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264-276,284.
n楊麗云.劉備人物形象的正反之辯[J].長江小說鑒賞,2024(6):3-6.
o錢雨鍇.宋金磁州窯瓷枕詩文裝飾研究[D].景德鎮(zhèn):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2022.
p陳東強.臨汝窯青瓷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0.
qt徐香玉.宋景德鎮(zhèn)青白瓷若干文字識記的分類及考證[D].景德鎮(zhèn):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2022.
rw楊長春.永福窯文化淵源初探[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4.
s劉菊芳.吉州窯陶瓷的發(fā)展分期及期間特征[J].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8(6):107-114.
u王愛紅,歐陽之川.論中國古陶瓷器物上的銘文與商標設計[J].中國陶瓷工業(yè),2003(6):70-72,54.
v韋浩明.交通變遷對唐宋時期賀州的影響:瀟賀古道系列研究之六[J].賀州學院學報,2006(4):90-93.
x申素,由丹.從考古新發(fā)現(xiàn)論賀州宋代青瓷窯業(yè)的形成[J].賀州學院學報,2021,37(1):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