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和種植環(huán)境的人為干擾增加,側柏病蟲害的發(fā)生頻率和危害程度呈現明顯上升趨勢。各種病蟲害已成為影響側柏健康生長的主要障礙。病蟲害的出現不僅會導致側柏葉片枯黃、生長勢減弱,嚴重時甚至會造成林木大面積死亡,給林業(yè)生產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帶來較大損失。針對該現狀,探究側柏主要病蟲害的發(fā)生特點及強化防治技術顯得尤為重要,通過掌握側柏主要病蟲害的發(fā)生特點,并提出科學合理的防治策略和技術措施,能夠為側柏的健康栽培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持。
1主要病害
1.1葉枯病
1.1.1發(fā)生特點
葉枯病是側柏常見且危害嚴重的病害之一。每年的春季是葉枯病的高發(fā)期,無論是幼苗還是成林,側柏均會受到不同程度的侵染。病菌侵染當年生新葉時,癥狀表現尤為顯著。側柏的幼嫩細枝首先出現異常,隨后鱗葉會表現出疾病特征,最終葉片枯死、脫落。某些情況下,當年生新葉被侵染后可能不會立即表現出癥狀,但翌年的3月,受侵染的側柏會迅速枯萎。到6月中旬左右,這些枯死的細枝上會形成病菌的子囊盤,成為病害進一步傳播的源頭。研究表明,鱗葉受害的過程通常由局部擴展至全葉,具體表現為從葉尖向下逐漸枯黃,或者鱗葉中部先受害,隨后逐步擴展到整個葉片。若病菌侵染細枝,則會表現為段斑狀的變褐現象,隨后細枝逐漸枯死。若側柏長期遭受葉枯病的侵襲,全株可能枯死,甚至整個林區(qū)遭受嚴重的危害。
1.1.2防治技術
側柏葉枯病作為一種常見的真菌性病害,對側柏的生長和健康造成嚴重影響。為了有效降低其危害性,需要從多個方面進行綜合防治。
首先,加強對營林技術措施的應用。定期對側柏進行適度修枝,去除病弱枝、過密枝,以減少病害的傳播途徑,改善樹冠的通風透光條件。對過于密集的林分進行合理間伐,保持林木的合理密度,減少病菌的滋生和傳播環(huán)境。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應適當為側柏增施有機肥或復合肥,以促進側柏的健康生長,增強其對病害的抵抗力。
其次,在病害高發(fā)的情況下,應采取有效的化學防治措施。具體可選擇使用殺菌劑一一煙劑,通常選擇在子囊孢子釋放盛期進行施藥,一般在6月中旬。此時施藥可以有效抑制病菌的擴散。每公頃使用 1 5 k g 煙劑,做好用藥量的控制,以確保防治效果,同時避免對環(huán)境造成不利影響。在傍晚施藥的效果最佳,這是因為傍晚時的氣溫較低,煙劑能夠更好地覆蓋樹葉和枝條。藥劑可具體選擇殺菌劑I號煙劑和殺菌劑Ⅱ號煙劑,在實際應用時,其表現出較好的應用效果。只需放1次,防治效果即可超過5 0 % 2]。
再次,日常還需定期對側柏進行病害監(jiān)測,及早發(fā)現病害跡象,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并結合營林技術措施和化學防治措施,形成綜合防治體系,以提高防治效果。
最后,還應加強檢疫,檢疫范圍主要包括對從發(fā)病區(qū)調入或調出的側柏苗木進行嚴格檢疫,確保苗木不攜帶病原菌;對側柏原木及其加工制品進行檢疫,防止木材中可能攜帶的病原菌傳播。
1.2 側柏葉凋病
1.2.1發(fā)生特點
側柏葉凋病是側柏生長過程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病害。該病害發(fā)生嚴重時,側柏大片樹葉凋枯,呈現出類似火燒的形狀,因此其被稱為“火燒病”。其危害性不僅在于直接導致葉片凋萎,還可能引發(fā)其他次生害蟲如小蠹甲、雙條杉天牛等的侵襲,從而加速側柏的死亡。研究顯示,側柏葉凋病的病菌主要在病葉上越冬,次年4月開始活動,5月時側柏樹冠下部的葉子最先受到侵染,出現黃斑,并逐漸擴散至整個枝條上的葉片。6月,被侵染的病葉上會出現黑色的小點,這些是病菌的繁殖器官,會釋放孢子,進一步擴散感染,導致側柏樹葉大面積受害,加快了受害樹木的死亡進程。
在林區(qū)環(huán)境中,若林木的栽植過于密集,且林內濕度較高,加之適宜的溫度條件,葉凋病容易大面積傳播,引發(fā)整個林區(qū)的病害流行。通常,每年的6月至7月是側柏葉凋病病情最為嚴重的時期。此外,地形和坡向會影響病害的發(fā)生程度,比如山溝、陰坡以及林分密度大的區(qū)域,由于濕度較高,通風透光條件較差,側柏葉凋病的發(fā)生往往更為嚴重。在陰雨潮濕的生長環(huán)境下,側柏更容易發(fā)病且病情較重。因此,對于側柏葉凋病的防控,需要綜合考慮環(huán)境因素,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以減少病害造成的損失。
1.2.2防治技術
側柏葉凋病是一種常見的森林病害,主要由真菌感染引起。為了有效防治這一病害,可以采取綜合性的防治措施。
首先,應加強管理,消除傳染源。及時做好病葉的清掃與燒毀工作,在每年的秋季和冬季,及時將樹下的病葉全部清掃并集中燒毀,以徹底消除過冬病菌,減少病菌的初次侵入,降低側柏葉凋病的發(fā)生風險。
其次,可抓住防治關鍵期,使用藥物預防。通??蛇x用波爾多液,在每年的5\\~8月,每周噴施一次。波爾多液的配比為1:1:100(即硫酸銅:石灰:水 . = 1 :1:100),在病害高發(fā)期,定期噴施波爾多液,覆蓋側柏樹冠和枝葉。通過藥物預防,有效抑制病菌的生長,降低病害的發(fā)生率。在進行防控時,還應特別重視初侵染階段的防控工作,采取“封鎖\"措施,將病害的初侵染中心控制在最小范圍內,防止病害蔓延。
最后,還應優(yōu)化栽培環(huán)境。具體應結合疏伐時間進行操作。一旦發(fā)現側柏所處的環(huán)境較為密集,就要進行科學的疏伐。通過疏伐,確保林區(qū)處于通風、透光的狀態(tài),并減少病菌滋生的環(huán)境,降低病害的發(fā)生。當密度降低后,病菌的傳播途徑減少]。
2主要蟲害
2.1側柏毛蟲
2.1.1發(fā)生特點
側柏毛蟲是側柏毒蛾的幼蟲,主要以側柏的枝葉為食。一旦發(fā)生嚴重,側柏的枝葉會被大量啃食,嚴重影響其生長和發(fā)育。側柏毛蟲每年產卵兩次,幼蟲通常經過3至5齡階段。冬季氣溫降低時,側柏毛蟲會借助落葉層保暖,以度過寒冷的冬季。隨著氣溫回暖,側柏毛蟲在2月至3月期間開始活動,通常會爬上側柏的枝頭,開始啃食枝頭的樹葉。4月,側柏毛蟲逐漸成長為蛹,6月后開始大量繁殖,孵化出新的幼蟲。這些新孵化的幼蟲會進行二次繁衍,從而形成第二代幼蟲。研究顯示,側柏毛蟲可以對側柏的生長發(fā)育造成持續(xù)半年以上的危害,因此必須高度重視對于側柏毛蟲的防治。
2.1.2防治技術
由于側柏毛蟲危害時間長且影響范圍廣,對側柏的生長發(fā)育造成嚴重影響,因此,必須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如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學防治等,以減少其危害。及時監(jiān)測和早期防治是控制側柏毛蟲危害的關鍵。
首先,可加強生物防治措施的應用。通過引進或培育天敵來控制害蟲的種群數量。當前主要通過引進或培育寄生蜂等天敵來控制側柏毛蟲的種群。寄生蜂是側柏毛蟲的天敵之一,能夠有效寄生并殺死幼蟲。另外,還需注意在引進或培育天敵時,必須注意生態(tài)平衡,避免引入的天敵對其他有益生物或環(huán)境造成負面影響,防止引發(fā)新的蟲害問題。
其次,可利用側柏毛蟲的生物學特性進行防治。由于側柏毛蟲具有趨光性,因此可以在側柏樹十上設置黑光燈,利用其趨光特性進行誘捕和殺滅。黑光燈能夠有效吸引側柏毛蟲,有效減少其種群數量。
再次,在應用化學防治措施時,應科學選擇藥物,并在合適的時間進行使用。具體可使用 2 5 % 滅幼脲3號進行防治,其作為一種高效的昆蟲生長調節(jié)劑,能夠抑制幼蟲的蛻皮和發(fā)育,特別適用于防治側柏毛蟲的幼蟲階段?;瘜W防治的最佳時機是側柏毛蟲的2\\~4齡期,此時幼蟲對藥物較為敏感,防治效果較好。在進行化學防治時,可以適量加人菊酯類農藥,以增強防治效果。菊酯類農藥具有快速殺蟲的作用,能夠迅速減少幼蟲數量。
日常還需做好農業(yè)防治,主要是通過加強對于側柏的管理,改善其生長環(huán)境,從而減少病蟲害的發(fā)生。應定期修剪側柏的枝葉,保持樹冠通風、透光,減少側柏毛蟲的棲息環(huán)境。在冬季,可以清除側柏樹干上的樹皮,并將其燒毀。樹皮是側柏毛蟲的越冬場所之一,清除樹皮可以有效消滅越冬的側柏毛蟲,減少來年的蟲害發(fā)生。同時還應做好蟲害的監(jiān)測工作,保證蟲害出現后能夠被及時發(fā)現,做到規(guī)范用藥、科學治理。
2.2側柏大蚜
2.2.1發(fā)生特點
側柏大蚜屬于大蚜科害蟲,其會對側柏的生長發(fā)育造成嚴重危害,且其危害持續(xù)時間較長。側柏大蚜主要以啃食側柏的枝葉為生,常廣泛分布于樹枝上。同時,側柏大蚜會分泌大量的蜜露,導致側柏幼苗出現嚴重的病害,如煤污病等,影響側柏的生長和光合作用。
側柏大蚜主要分為兩大類,即無翅孤雌蚜和有翅孤雌蚜,二者在形態(tài)特征和生活習性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異。其中有翅孤雌蚜體長約為 3 m m ,身體呈墨綠色,但腹部為咖啡色。有翅孤雌蚜具有飛行能力,能夠通過擴散傳播到新的側柏植株上,擴大危害范圍;無翅孤雌蚜體長同樣約為 3 m m ,但其整個軀體基本上呈咖啡色,并帶有粉狀成分。無翅孤雌蚜的額瘤較為隱蔽,觸角較短,不具備飛行能力,主要在原植株上繁殖和危害。
側柏大蚜的危害不僅局限于直接啃食枝葉,還通過分泌蜜露引發(fā)次生病害。側柏大蚜在生長過程中所分泌的蜜露,不僅會影響側柏的外觀,還會導致煤污病的發(fā)生,進一步削弱側柏的生長能力。同時,側柏大蚜的危害時間較長,通常貫穿整個生長季,特別是在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下,繁殖速度加快,危害程度加劇。
2.2.2防治技術
可加強生物防治技術的應用,通過引入和利用側柏大蚜的天敵來控制其種群數量。例如,大灰食蚜蠅和異色瓢蟲是側柏大蚜的主要天敵,能夠有效殺滅側柏大蚜的幼蟲和成蟲。通過養(yǎng)殖和引入這些天敵,可以減少側柏大蚜的數量,降低其對側柏的危害。在使用生物防治方法時,需注意維持生態(tài)平衡,避免引入的天敵對其他有益生物或環(huán)境造成負面影響。
可應用物理防治技術進行防治。在每年的春季,側柏大蚜對側柏的危害較為嚴重,此時可以考慮使用自來水沖刷的方法。通過強力水流的沖擊,有效殺滅側柏大蚜的幼蟲和部分成蟲。這種方法在側柏大蚜初期危害階段的效果顯著,且不會對環(huán)境造成污染。
化學防治是在側柏大蚜病害較為嚴重且處于發(fā)病集中期時采取的一種方法。當側柏大蚜的危害較為嚴重且蟲口密度較大時,可以噴施合適的化學藥物進行防治。常用的藥劑包括蚜蟲專用殺蟲劑,如吡蟲啉、啶蟲胱等。這些藥劑能夠快速殺滅側柏大蚜的成蟲和幼蟲,控制蟲害的蔓延?;瘜W防治的最佳時機是側柏大蚜的集中發(fā)病期,此時蟲口密度高,防治效果最為顯著]。
2.3雙條杉天牛
2.3.1發(fā)生特點
雙條杉天牛是側柏常見的蟲害之一,其防治難度較大,因此被列為國家重點檢疫的35種蟲害對象之一。雙條杉天牛屬于蛀蟲類害蟲,其主要危害側柏的枝干和樹皮等硬質部位,而非葉片。由于其特殊的危害方式,雙條杉天牛對側柏的危害極大,可能導致側柏死亡或生長質量嚴重下降。雙條杉天牛的幼蟲會鉆入側柏的枝干和莖的皮層內部進行蛀食。幼蟲在樹皮內部蛀食,導致樹木的韌皮部和木質部受損,影響樹木的營養(yǎng)輸送。同時幼蟲在蛀食過程中非常隱蔽,通常只有在側柏枝干外表出現彎曲或不規(guī)則的紋路時才能被發(fā)現。這種隱蔽性使得蟲害的早期發(fā)現和防治變得困難。幼蟲在蛀食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鋸末和糞便,這些物質會堆積在樹木的枝干上,堵塞樹木的營養(yǎng)運輸通道,導致樹木生長不良,甚至死亡。
2.3.2防治技術
由于雙條杉天牛的隱蔽性和危害性,必須加強檢疫工作,防止其從發(fā)病區(qū)擴散到其他地區(qū),避免大面積的側柏受害。
日常還需加強管理,定期對側柏進行松土,改善土壤的通透性,促進根系的健康發(fā)展。同時還可以定期施用有機肥和復合肥,提高側柏的營養(yǎng)水平,增強其抗蟲害能力。并且做好側柏枝葉的修剪工作,保持樹冠通風、透光,減少病蟲害的發(fā)生。
入冬后,在側柏根部以上 2 m 的區(qū)域涂刷涂白劑,可以有效防止成蟲產卵和幼蟲蛀入。在成蟲出來活動后,及時進行人工捕殺,減少成蟲的數量,降低蟲害的發(fā)生概率??梢岳贸上x的趨光性,在夜間設置黑光燈誘殺成蟲。
還可進行生物防治,比如紅頭繭蜂是雙條杉天牛的天敵之一,能夠有效寄生并殺死幼蟲;柄腹繭蜂也是雙條杉天牛的天敵之一,可以有效控制幼蟲的種群數量。并且在林地中保護和促進自然天敵的繁殖和活動,如瓢蟲、食蚜蠅等,這些天敵可以自然地控制雙條杉天牛的數量。
綜上所述,通過對側柏主要病蟲害發(fā)生特點的探究,掌握病蟲害的發(fā)生環(huán)境條件、流行情況等,能夠更好地了解各種病蟲害類型,同時為后期的防控工作奠定良好基礎,發(fā)揮出一定的指導作用。針對這些病蟲害,在實際防治過程中,還應以預防為主,加強綜合防治,合理應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與化學防治等技術,以達到高效、環(huán)保、可持續(xù)的防治效果。通過加強探究和技術應用,能夠有效控制側柏病蟲害的發(fā)生,保障側柏資源的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高鵬飛,韓清云.側柏科學種植技術及病蟲害有效防治對策[J]河北農機,2024(14):141-143.
[2]曹慧珍.側柏栽培及病蟲害防治技術[J].現代農村科技,2024(6):55-56.
[3]王家琪.側柏的常見病蟲害及其防治技術[J].農業(yè)災害研究,2023,13(12):31-33.
[4]李其圓,賈繼安.側柏病蟲害防治關鍵技術[J].世界熱帶農業(yè)信息,2023(9):42-43.
[5]馬樂.側柏常見病蟲害及防治技術探析[J].園藝與種苗,2023,43(9):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