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當代音樂發(fā)展的壯闊畫卷中,李心草無疑是最為耀眼的指揮家之一。作為中國音樂學院院長、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同時擔任北京音樂家協會主席,李心草用他獨特的藝術語言和深邃的文化思考,在東西方音樂交流的廣闊舞臺上架起了一座堅實的橋梁。
2024年5月,李心草當選北京音樂家協會第七屆主席,正值北京市文聯成立75周年之際,這位享譽國際的指揮大師正以他豐富的藝術實踐和前瞻性的藝術理念,引領著首都音樂事業(yè)邁向新的高度。從云南保山走出的“指揮神童”,到首位進入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執(zhí)棒的華人指揮家;從《黃河大合唱》的激情詮釋者,到中國音樂“走出去”的重要推手,李心草的藝術人生波瀾壯闊。
藝術生涯
從指揮神童到大師
1971年5月,李心草出生于云南保山一個普通家庭,自幼展現出非凡的音樂天賦。1991年,年僅20歲的他便已執(zhí)棒前中央樂團和上海交響樂團,這一罕見成就讓音樂界為之震動。1993年,22歲的李心草在全國首屆指揮大賽中勇奪第一名,被媒體譽為“指揮神童”,這不僅為他贏得了業(yè)內的廣泛認可,更開啟了他輝煌的指揮生涯。1994年,他出任中央芭蕾舞團管弦樂團首席指揮,1997年在法國“第45屆貝桑松國際指揮比賽”中榮獲第二名,進一步奠定了他在國際樂壇的地位。
李心草的藝術成長軌跡與中國交響樂的發(fā)展緊密相連。1999年,他開始執(zhí)棒中國交響樂團,并在2000年被《中國青年》雜志評為“可能影響中國21世紀的100位青年”之一。2004年,共青團中央授予他“首屆中國青年學習成材獎”十佳稱號。這些榮譽背后,是他對音樂藝術的執(zhí)著追求和不斷突破自我的精神。
他是國際舞臺的開拓者:2009年至2016年,他受韓國釜山市長邀請出任釜山愛樂樂團音樂總監(jiān)、首席指揮,成為首位擔任韓國重要樂團音樂總監(jiān)的中國指揮家。這一經歷不僅拓展了他的國際視野,也為中韓音樂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2017年起,他歷任中國交響樂團首席指揮、團長等職,帶領樂團在世界各地進行歷史性訪問演出,足跡遍布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紐約林肯藝術中心、悉尼歌劇院、東京三得利音樂廳等世界頂級音樂殿堂。各國權威樂評給予極高評價:《紐約時報》稱“李心草的指揮帶有濃厚的西方韻味”,《華盛頓郵報》贊揚他“是一位令人羨慕、適應能力極強的指揮家,對各種曲目都掌握自如”。
在歌劇領域,李心草同樣成就斐然。他成功指揮了三十余部中外經典歌劇,是首位進入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執(zhí)棒的華人指揮家。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他在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執(zhí)棒維也納交響樂團,在歐洲首演了中國歌劇《木蘭》,將中國故事以西方觀眾熟悉的藝術形式呈現,實現了文化傳播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大提琴巨匠羅斯特羅波維奇在與李心草合作后,高度評價他為“一位才華橫溢的年輕指揮大師”。
2022年11月,李心草獲任中國音樂學院院長,負責行政全面工作。這一任命標志著他從舞臺藝術家向音樂教育管理者的轉型,但他并未因此減少藝術實踐,而是將兩者有機結合,推動中國音樂教育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2024年,中國音樂學院聲歌系先后演出了《中國歌劇經典民族歌劇薈萃》、中國歌劇《原野》教學版和演出版、合唱劇《聶耳的歌》和世界著名輕歌劇《蝙蝠》教學版等,這些首先源于院長李心草上任后設置的中外歌劇實踐課程。作為指揮家的李心草在擔任院長前曾作為特聘教授,與學院的專家教授一起在指揮系開設歌劇指揮課,深深體會到在音樂學院進行歌劇實踐是多么的重要,他說:“我提議在國音博士大講堂里開設這一課程,想把歌劇傳承發(fā)揚起來。我作為導師與導演、聲樂教師等組成教師團隊一起為學生指導,學生不止限制本科,從本科生到研究生都有,讓指揮系、教育學院等都來參與,實踐的時候指揮系的歌劇指揮課與聲歌系的排練課連在一起,每年中國歌劇和外國歌劇輪換排練,我還想把管弦樂系加進來,讓學生每年演奏一兩部歌劇,這樣做是給學生搭起一個更大的實踐平臺,讓學生們盡快地成熟起來,將來畢業(yè)后盡快成為一名更合格的表演藝術家。通過歌劇《原野》教學版和劇場版、合唱劇《聶耳的歌》和這次教學版《蝙蝠》的演出實踐,我感覺學生們更愛舞臺了,他們心甘情愿地走上舞臺,這是一個好的開始。以前不是這樣,以前有些學生是抵觸的,而現在他們有了熱情,有熱情就好辦?!?/p>
作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和“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獲得者,李心草的藝術成就得到了國家和社會的廣泛認可。
藝術觀點
扎根民族傳統(tǒng),創(chuàng)新世界表達
李心草不僅是卓越的指揮實踐者,更是深邃的音樂思想家。近年來,他多次發(fā)表關于中國音樂發(fā)展的理論文章,系統(tǒng)闡述了他的藝術觀點。在2025年5月7日發(fā)表于《光明日報》的《中國音樂應深植民族根脈》一文中,他明確指出:“縱觀中國音樂發(fā)展史,那些歷經歲月洗禮而流傳至今的現代經典之作,都有著共同的成功秘訣——科學運用作曲技術理論,將中國音樂元素與漢語豐富的語言韻律巧妙結合,合理融入全球共有的音樂表現形式之中,實現東西方文化的高度融合與完美結合。”
民族根脈與世界表達的辯證統(tǒng)一是李心草藝術思想的核心。他以《黃河大合唱》《梁祝》《楓橋夜泊》等經典作品為例,分析了這些作品風格、內容、創(chuàng)作手法與音樂素材各不相同,但都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表現對象、為創(chuàng)作的根本,再巧妙借鑒西方音樂形式進行表達。與《黃河大合唱》的不解之緣是李心草藝術生涯中最動人的篇章之一。他指揮這部作品已達數百場之多,在不斷的演出中獲得了新的體會。他回憶道:“每一次演出,我和大家都熱血沸騰?!边@種常演常新的藝術體驗,源于他對作品精神的深刻把握和時代內涵的不斷發(fā)掘。在他看來,《黃河大合唱》是中國精神在音樂領域的生動詮釋,展現了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奮斗精神,具有鮮明的民族音樂語言特色,因此具有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和生命力。他特別欣賞冼星海將中國傳統(tǒng)音樂素材與西方合唱技法結合的藝術手法,如《怒吼吧!黃河》,“全曲以陜北腰鼓的曲調、豐滿的合唱表達著堅定的節(jié)奏,傳遞著憤怒的情緒、戰(zhàn)斗的號角,以宏偉的氣勢使音樂達到了最高潮”。在《黃河大合唱》中我們看到他意氣風發(fā)地在小小指揮臺上指引千軍萬馬,將船工號子、五聲音階、陜北腰鼓曲調、混聲合唱、卡農復調、八聲部合唱完美結合,氣勢磅礴。
在《梁?!沸√崆賲f奏曲中,從他棒下流出的是越劇戲曲板式、哭調自由節(jié)奏 、交響樂的嚴謹結構以及奏鳴曲式戲劇張力,而最后悲劇結局凄美動人。他解釋說:“《梁?!返拿褡逡魳匪夭闹饕〔挠谠絼。絼蚯迨脚c交響樂節(jié)奏相結合形成了獨特的中國音樂風格。在‘抗婚’這一段落中,小提琴的散板獨奏呼應了越劇哭調的自由節(jié)奏,形成了‘散—緊—散’的結構,‘緊拉慢唱’的手法,營造出強烈的戲劇張力?!边@種精細的藝術分析,源自他豐富的指揮實踐和對音樂本體的深入研究。而在《楓橋夜泊》交響音詩中我們又體會了古詩意境、簫聲模擬、鐘聲描繪、交響樂配器法、現代作曲技術細膩的大融合,音樂體驗獨特。這得益于他兼通中西方音樂又對中國文學審美有著豐富而感性的理解。
李心草明白:“在當今時代背景下,年輕人對自我認知的需求愈發(fā)迫切,而民族文化與傳統(tǒng)能夠為他們解答疑惑,明確身份認同。音樂創(chuàng)作與演繹需根植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秉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理念。”他認為,無論堅持的是中國音樂精神,還是借鑒西方音樂精髓,“只有展現人文關懷、愛國主義情懷以及對真善美的追求,才能在國際文化交流互鑒中實現更高層面上的精神共鳴,深刻詮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
李心草對音樂融合的理解沒有停留在表層,人們可以清晰感受到隱身形式之后的深刻哲思。2024年10月26日,他在北京音樂廳指揮中國交響樂團“西方作曲家筆下的中國音樂”專場音樂會,演繹德國作曲家恩約特·施耐德的兩部力作——《笙與樂隊協奏曲“易經”》和《第三交響曲“中國四季”》,展現出“既有西方交響樂的恢宏大氣,又兼具中國音樂的細膩與韻味”的指揮風格。樂評人稱贊他“清晰凌厲的起拍賦予作品許多奇觀式的音響,他流暢的指揮線條讓貫穿于音樂中的動機煥發(fā)出深遠的生命力”。對于作品中大量的即興段落,他能夠“準確地捕捉到并引領樂隊長驅直入”,展現出高超的指揮技藝和深厚的音樂理解力。
這場音樂會所選取的獨特視角——西方人如何理解和表現中國文化,為觀眾提供了反思自身文化的他者鏡像。樂評指出:“施耐德的作品不太帶有薩義德筆下的‘東方主義’,他和當晚的藝術家都在架起東西方之間交流的橋梁。”李心草對這類作品的詮釋,展現了他對跨文化音樂創(chuàng)作的深刻理解。
藝術實踐
跨文化音樂交流的踐行者
李心草不僅是卓越的指揮家和深刻的思想者,更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積極實踐者。他通過豐富的國際演出和創(chuàng)新的藝術策劃,讓西方觀眾領略到中國音樂的魅力,成為名副其實的音樂文化交流“橋梁”。
自1999年以來,他率領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在世界各地進行歷史性訪問演出,所到之處反響熱烈。2007年,他隨溫家寶總理出訪莫斯科并執(zhí)棒“中俄文化年閉幕式”音樂會,通過音樂外交增進了兩國文化交流。2009年出任韓國釜山愛樂樂團音樂總監(jiān)期間,他不僅提升了樂團的國際聲譽,更將中國音樂元素融入樂團演出曲目,促進了中韓音樂對話。2011年初,他執(zhí)棒國家大劇院版普契尼《圖蘭朵》在韓國首爾藝術中心成功上演,展示了中國歌劇制作的國際水準。
李心草特別注重用西方熟悉的音樂語言講述中國故事。2008年,他在維也納歌劇院執(zhí)棒維也納交響樂團,在歐洲首演了中國歌劇《木蘭》,這一創(chuàng)舉不僅因為作品本身的質量,更在于他精準把握了西方觀眾的審美習慣。在他看來,跨文化音樂交流最重要的不是獵奇,是看到一雙他者的眼睛來觀察我們的文化,這種平等對話的交流姿態(tài),使中國音樂在國際舞臺獲得了更多尊重和理解。
李心草對中國樂器國際化的推動也值得稱道。在上述音樂會中,笙演奏家吳巍的表演讓他贊嘆:“由于吳巍的存在,世界對笙與中國音樂的認識與興趣更進一步。”他欣賞吳巍“既保留了傳統(tǒng)笙音樂的韻味,又融入了現代音樂的元素”的演奏風格,認為這種創(chuàng)新有助于中國傳統(tǒng)樂器獲得國際認可。實際上,李心草多年來一直致力于將中國樂器與西方交響樂團結合,探索新的音響可能性和表現空間。
作為中國交響樂團首席指揮,李心草特別重視中國當代交響樂作品的國際推廣。他多次帶領樂團在國外演出中國作品,如作曲家徐振民1991年創(chuàng)作的交響音詩《楓橋夜泊》,“這部作品充滿濃郁的中國特色,是我這些年隨著中國交響樂團,帶到世界上演出次數較多的一部作品”。他分析道:“徐振民憑借深厚的器樂法功底,結合中國古代音樂元素,以交響樂形式詮釋這首著名古詩的意境。長笛模擬簫聲展現‘月落烏啼’中的鳥鳴,打擊樂與銅管加弱音器描繪寒山寺的鐘聲,細膩抒發(fā)情感,為聽眾帶來獨特的音樂體驗?!蓖ㄟ^選擇這類既有民族特色又具備國際語言的作品,李心草有效推動了中國音樂的世界傳播。
當世界地圖被貿易戰(zhàn)的紅線割裂,一位中國指揮家的手臂卻在空中劃出不同的軌跡——李心草的指揮棒正在書寫另一種可能:在民族性與世界性的光譜之間,存在著一片交響的和聲地帶。
在2025年北京文化論壇上,李心草展示了一組耐人尋味的數據:他指揮的中國作品海外巡演中,有73%場次吸引了超八成非華裔觀眾?!爱敗稐鳂蛞共础返呐幂喼概c馬勒的葬禮進行曲在同一個夜晚響起,觀眾們突然理解了何為‘月落烏啼霜滿天’的東方意境?!边@種化學反應印證著他的藝術哲學:真正的民族性從不是封閉的方言,而是能被世界聆聽的母語。在保守主義抬頭的今天,李心草的堅持具有某種寓言般的意義。他帶領的中德聯合樂團演繹過最動人的隱喻:德國樂手奏響《茉莉花》時,中國聲部以巴赫的賦格回應——這恰似對亨廷頓“文明沖突論”的美學反駁。大提琴大師羅斯特羅波維奇生前斷言:“李的雙手能同時握住東西方的音樂靈魂?!边@種能力在疫情后尤顯珍貴,當柏林愛樂大廳重啟中歐音樂對話項目時,德方堅持指定這位“最懂如何讓貝多芬與冼星海對話”的指揮家。
有人在修筑壁壘,有人用流水應答。一首交響樂的時間足夠讓不同文明交流、對話,音樂有著自己的邏輯:唯有在彼此的和聲中,每個聲部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李心草的指揮實踐帶給我們很多思考,也帶給北京音樂家協會在未來工作格局中的更多可能。
編輯" 郎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