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9項,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重要歷史見證,對于研究長江文明的起源、形成和發(fā)展具有重要價值,是今天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重要組成。
黔渝川湘的貿易線
烏江,貴州的母親河,是貴州融入長江經濟帶的重要通道,烏江文化是長江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文化和經濟地位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也可稱之為“六線合一”。
長江文明的構成線
古代南方四大族系和漢族在這里交流交往交融,并匯入和豐富了偉大的長江文明,積淀下豐厚文化遺產。
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3處,占全省總量的4 0 . 7 % ,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1座,國家歷史文化名鎮(zhèn)6個,
烏江下游是連接貴州、重慶、四川、湖南的“鹽油古道”。明清以來,川鹽主要沿著烏江航道運輸至彭水、龔灘、沿河、潮砥、思南等地,轉運銷售到重慶、黔北、湘西各地。鹽船入黔放空之后,又沿途收購大量桐油、木油、糧食、藥材、生漆、硫黃等,并將其運至外地銷售。由此,烏江下游逐漸形成眾多碼頭、港口、集鎮(zhèn)、莊號、會館和商人、背夫及纖夫群體。烏江航運,帶動了下游兩岸以及黔渝川湘四省經濟社會發(fā)展。
紅軍長征的夢想線
1934年至1936年,中央紅軍、紅二、紅六軍團轉戰(zhàn)貴州,在千里烏江之上抒寫了壯麗詩篇。突破烏江是紅軍長征第一大勝仗,南渡烏江是四渡赤水出奇兵的重要組成。以銅仁為中心的黔東革命根據地是長征第一次會師地,以遵義為中心的黔北革命根據地是長征中開辟的第一個根據地,以畢節(jié)為中心的黔西北革命根據地是長征中開辟的最后一個根據地,三大根據地先后貫穿千里烏江下、中、上游,是中國共產黨人在困境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最好見證。
抗戰(zhàn)航運的生命線
1937年7月7日,全民族抗戰(zhàn)爆發(fā),不久南京淪陷,國民政府遷都重慶,長江航運阻斷。國民政府大規(guī)模治理烏江中下游航道,使其成為整個抗戰(zhàn)期間西南后方重要的水上交通樞紐,運送了大量抗戰(zhàn)物資,其歷史貢獻堪比“二十四道拐”。據1942年4至6月、10至12月共6個月的統計,運輸食鹽17636噸,商品23064噸,煤2743噸。第六戰(zhàn)區(qū)湘谷運量,每月在1000噸左右。1940年,桂南戰(zhàn)事吃緊,兵工署在柳州的兵工器材及原料約1500噸,經烏江航道轉運重慶。烏江下游航道成為抗戰(zhàn)航運的生命線,江上“歪屁股船”及兩岸背夫、船工、纖夫,是全民族抗戰(zhàn)的重要組成部分。
西電東送的能源線
烏江全長1037公里、落差2124米、流量534億立方米,是我國重要的水電基地之一,規(guī)劃建設普定、引子渡、洪家渡、東風、索風營、烏江渡、構皮灘、思林、沙沱、彭水、銀盤電站,總裝機容量11053萬千瓦,是國家實施“西電東送”戰(zhàn)略的重要能源基地,具體承擔著“黔電送粵”的使命。烏江兩岸人民服從國家能源戰(zhàn)略,移民50多萬人,接近長江三峽百萬移民的一半,彰顯了厚重的家國情懷。
長江上游的生態(tài)線
烏江是長江上游南岸最大支流,流域面積8.79萬平方公里,是長江上游最重要的生態(tài)屏障。按照黨中央關于長江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fā)”的要求,千里烏江堅持保護優(yōu)先、牢牢守住生態(tài)紅線。烏江在貴州境內802公里,流域面積6.68萬平方公里,占貴州土地面積3 8 % ,流域人口1500萬人,兩岸人民堅持發(fā)展和生態(tài)兩條底線一起守,建設烏江生態(tài)經濟走廊,積極融入長江經濟帶,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的嶄新篇章。
(責任編輯/謝予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