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韻溯雉源
雉戲,源于遠古時期的驅(qū)攤儀式,是古人為了驅(qū)邪避疫、祈求平安而創(chuàng)造的一種特殊表演形式。
從商周時期的方相氏驅(qū)攤,到漢代宮廷的“大雉之禮”,再到唐宋時期民間雉戲的興起,雉戲經(jīng)歷了從宗教儀式向世俗娛樂的轉(zhuǎn)型,逐漸發(fā)展成為一種融合了音樂、舞蹈、戲劇元素的綜合性藝術(shù)形式。
作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組成部分,攤戲承載著悠久的歷史與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中國戲劇的活化石,更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象征。每一場雉戲,都是對歷史的深情回望,是對古人智慧與想象力的致敬。
安永柏,德江戲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他出生在雉戲世家,父親安國勝憑借祖?zhèn)鞯娘魬蚴炙囋诋數(shù)睾苡忻麣狻U窃诎矅鴦俚囊I(lǐng)下,很多人走進了癱戲的世界,感受那份來自遠古的神秘與魅力。
安永柏說:“什么叫雄,左邊一個人字旁,右邊一個困難的難,就好比這個人遇到災難,就必須有人去驅(qū)災解難。這么多年來,德江的雉戲原始,古樸,唱腔等各方面,還算是走出去了?!?/p>
談到當初學習癱戲的原因,安永柏說:我從小受父親的影響喜愛癱戲,從12歲起跟隨父親學戲。那個年代,大家生活困難,我經(jīng)常邊讀書邊與父親出去做事,只為了混口飯吃?,F(xiàn)在癱戲的發(fā)展不錯,徒弟們對我也很尊敬?!拔覍ν降芎芎?,從不虧待他們,賺的錢都與大家平分。所以與我學戲這么多年,基本上可以保證,吃穿不愁。”安永柏說,“從80年代起,政府開始重視,雉戲從此開始走向世界。”
神面隱語窺萬象
“摘下面具就是人,戴起面具就是‘神’?!卑灿腊卣f,健戲的魅力,在于其神秘的面具與生動的表演。
每一個面具都蘊含著豐富的象征意義,面具的角色主要有唐氏太婆、先鋒小姐、歪嘴秦童、引兵土地、關(guān)帝圣君、開山莽將等,這些色彩斑斕、形態(tài)各異的面具,不僅是角色的象征,更是情感與精神的載體。它們或威嚴莊重,代表神祇的力量;或滑稽可笑,反映人性的多面。
在雉戲表演中,雉藝師通過佩戴面具,身著華麗的服飾,通過精湛的演技,化身為傳說中的神怪人物,以夸張的動作、生動的表情,將一個個古老的故事搬上舞臺。雉戲的全程貫穿著雉舞的表演,雉舞表演極其講究,以九州舞步為主,即“跳九州”。
在古人看來,九州代表整個世界,跳九州是雉藝師試圖通過特殊的舞步,調(diào)動宇宙的力量,常用大小八字步、丁字步等,舞步迅速多變,慣用騰躍、旋轉(zhuǎn)等技巧性動作。它不僅是驅(qū)邪納吉、祈福迎祥的儀式,更是人們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方式。在雉戲的表演中,人們通過扮演神鬼的角色,借助面具和服飾的力量,祈求神靈保佑,驅(qū)除邪惡,帶來吉祥和幸福。
這種獨特的表演形式,不僅讓觀眾感受到了藝術(shù)的魅力,仿佛穿越時空,置身于那個神秘而古老的世界,也讓他們對傳統(tǒng)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催戲表演的故事,不僅僅是娛樂的載體,更是對道德倫理、社會規(guī)范的傳遞,是中華文化深厚底蘊的生動體現(xiàn)。
傳薪續(xù)火啟新章
雉戲的傳承與發(fā)展,是古老藝術(shù)與現(xiàn)代社會的碰撞與融合。
安永柏說:“雉戲沒有文字和樂譜記載傳承,都是口口相傳,傳男不傳女,劇本、唱腔、表演動作都是印在腦海里的,一旦用文字記載或者數(shù)字化保存就會失去原有的原始和古樸,是沒有靈魂的。”
在德江縣,雉戲的傳承和發(fā)展得到了廣泛的重視和支持,如今已入花甲之年的安永柏,依然活躍在雉戲舞臺上。多年來,安永柏共帶出了13個徒弟,“別人認準了我的手藝,拜我為師學藝,主要想掌握一門養(yǎng)家糊口的手藝,只要他用心學、有悟性,我就有責任認真?zhèn)魇凇闭劦绞炙噦鞒袝r,安永柏道出了心聲。
安永柏毫無保留地將所學到的癱技、催舞傳授給弟子,使古老的攤戲得以傳承。他不僅致力于攤戲的傳承,還創(chuàng)辦了雉戲班,招收了50多個小學員,為雉戲的未來注入了新的活力。德江縣還建立了灘文化傳承基地,在中小學及社區(qū)開展攤文化傳承活動,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雉戲。
德江攤戲作為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戲種之一,它不僅展示了古代人類對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也反映了不同歷史階段的文化風貌和古風民俗。盡管時代變遷,科技日新月異,但催戲依然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人們的目光。
安永柏始終守好德江雉戲這塊“國寶”。他說:“德江雉戲盡管在傳承中存在著諸多的困難,它始終是我一生的選擇,我深知傳承好雉文化的重要意義?!?/p>
(責任編輯/吳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