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內(nèi)心發(fā)出來的,才能達到心的深處?!狈_南老師的書,一場心心相印的對話徐徐展開。
大學有沒有“起跑線”
“大學生演講要改進話語方式,力求讓聽眾聽得懂、愿意聽、記得住。撰寫演講稿應(yīng)學會‘還原感性’,多講帶有情節(jié)的真實故事,多講活生生、典型的小故事,讓聽眾首先接觸到具體的感性材料,通過思考,得出符合認識規(guī)律的結(jié)論。”
這是南振中在回答學生關(guān)于“表達能力與溝通效果”的問題時提到的一條建議。其實,講好故事既是南振中作為人民記者的看家本領(lǐng),也是他在75封回信中一貫堅持的原則,信中總會出現(xiàn)南老師精挑細選的與學生提問息息相關(guān)的小故事,同學們在讀故事的同時也就找到了問題的答案,這樣的對話是舒適且有成效的。
2013年3月,南振中卸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的當月,就接到母校鄭州大學關(guān)于出任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的邀請。年逾古稀,重返校園同“90后”大學生打交道,面臨的挑戰(zhàn)無疑是嚴峻的。
為了與同學們心心相印,南老延用了記者職業(yè)調(diào)查研究的工作方法,在出任院長的第一個月就召開了多次懇談會,通過面對面的座談傾聽大學生的成長故事和煩惱困惑,在擔任院長的第一年就擬寫了《關(guān)于大學生讀書的調(diào)研提綱》,提出了18個具體的問題,并將提綱有步驟、有針對性地印發(fā)給各類學生代表,包括2014屆畢業(yè)生中的國家獎學金獲得者、河南省三好學生、河南省優(yōu)秀畢業(yè)生、鄭州大學優(yōu)秀畢業(yè)生,在中文核心期刊發(fā)表論文的畢業(yè)生以及在各項作品大賽中獲獎的主創(chuàng)人員、獲獎?wù)撐淖髡?。請他們每人從“調(diào)研提綱”中選擇3至5個問題進行作答,在作答的同時也可以提問。
通過調(diào)研提綱的發(fā)放,同學們了解了南老師對大家的關(guān)心,不再抱怨“沒有人關(guān)心我們”。
有同學問:“大學有沒有‘起跑線’”?這道‘起跑線’在哪里?大學新生是磨蹭到二年級再起跑,還是一開學就起跑?
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南老師沒有給出直接答案,而是講了一位短跑運動員練習提速的故事。澳大利亞短跑運動員舍里爾從1881年開始采用站立式起跑練習100米跑,練了將近一年,成績停滯不前,他非??鄲馈R淮我巴饴?,舍里爾想到了模仿袋鼠的奔跑姿勢。他觀察后發(fā)現(xiàn),袋鼠跑跳前總是先向下屈身,然后一躍而起。這個起跑姿勢與跑得快有沒有關(guān)聯(lián)?舍里爾特地向一位動物學家請教。動物學家告訴他:袋鼠彎下身體,重心降低,起跑時會增加向前的巨大沖力。舍里爾興奮極了,他開始模仿袋鼠做蹲式起跑訓練,一個月之內(nèi)百米跑的成績提高了0.15秒。舍里爾創(chuàng)造的這種起跑姿勢被稱作“袋鼠式起跑”,后來又改名為“蹲踞式起跑”。
可見,起跑的時機和速度對運動員來說是何等重要!“點撥”比一味提要求更加有用和有效。南老師通過通俗易懂的故事“點撥”了困惑中的大學生,希望同學們不要在大學“起跑線”這個“快活三里”停歇太久。
讀書舍不舍得下“笨功夫”
2015年寒假前夕,南院長又對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部分本科生和研究生讀書情況進行專項調(diào)研,共收到"70份問卷,學生提出了幾百個問題,其中有效問題75個,就是今天讀者看到的給學生的75封回信中的問題。南院長在研究了這些問題后,覺得每一個問題在大學生中都具有代表性,于是決定給每個孩子寫一封回信。一開始,只是想給每個提出問題的孩子一個認真的回應(yīng)。但在寫作過程中,他逐漸產(chǎn)生了系統(tǒng)化地討論大學生讀書和學習問題的想法。整個寒假,包括春節(jié),他每天凌晨三四點鐘起床寫回信。
收到回信的同學心里一高興,就把信件拍成照片,貼到網(wǎng)上去了。有的同學留言:“收到回信的同學快轉(zhuǎn)起來,我想看看南老師寫給大家的回信?!薄拔乙蚕肟茨舷壬幕匦??!薄皬哪睦锬茏x到這些回信的‘完整版’?”這樣,才有了這套以南振中老師回信為主要內(nèi)容的書。
同學們敞開心扉向南老師提出自己的困惑,使南老師了解了當代大學生的急難愁盼,跨越了“代際溝通障礙”,為實現(xiàn)對話奠定了一個良好基礎(chǔ)。
有同學在答卷中提出:“很多專業(yè)書比較難讀,是否可以挑選書的精華部分閱讀,而不是通讀全書?”
針對這個問題,南老師從培根的讀書故事講起。培根在《論學問》中提出,讀書“要以能權(quán)衡輕重、審查事理為目的”,他提出有區(qū)別的讀書方法,即有些書可供一嘗,有些書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幾部書則應(yīng)當咀嚼消化。有鑒于此,南老師建議,研究生閱讀專業(yè)書籍的方法也要有所區(qū)別,即“全讀、精讀、細讀和粗讀及有選擇地閱讀”。當然,精讀、粗讀不是一種簡單劃分,劃分之后也不可能一成不變,而是一個辯證發(fā)展的過程。不管是誰,也不管他的學問有多大,一開始都要經(jīng)歷“全讀、精讀、細讀”的階段,即使部分內(nèi)容晦澀難懂,枯燥乏味,也要硬著頭皮堅持讀下去。有了精讀的基礎(chǔ),再讀同類的書就會發(fā)現(xiàn)一些章節(jié)大同小異,有的書只有幾個章節(jié)有參考價值,這時,我們就自然進入了選擇性閱讀階段。
南老師還講了數(shù)學家華羅庚的讀書故事。據(jù)說大數(shù)學家華羅庚拿到一本書,不是從頭至尾地閱讀,而是對著書思考一會兒,然后閉目靜思。他猜想書的謀篇布局,斟酌完畢再打開書,如果作者的思路與自己猜想的一致,就不再讀了。這種讀書方法不僅為華羅庚節(jié)省了時間,而且培養(yǎng)了他的思維能力和想象力。當然,要達到這種閱讀境界,必須下一番“笨功夫”。
說到“笨功夫”,南老師引用這樣一段話:“這世界上真有成就的往往不是第一流的聰明人,而是第二流的聰明加第二流的愚笨的那種人?!彼J為:“人太聰明,就不肯做傻事,舍不得花笨功夫,不肯找難題讓自己受苦,所以,他就沒有希望了。值得慶幸的是,大部分學生不屬于‘第一流愚笨’的人。‘第一流的聰明人’可能會有,但也不多。因此,你們中的多數(shù)人具備了作出成就的基本條件。只要自覺克服‘第一流聰明人’的弱點,舍得花笨功夫,找難題讓自己受苦,你們的成功指日可待。這是你們?nèi)〉贸删偷摹欢ㄩT’,是你們的希望所在?!?/p>
其實這也是南老師的治學方法,如此優(yōu)秀的學者都不忘下“笨功夫”,身為學生又有什么理由避重就輕呢?
做事有沒有“一股子氣”
“人要有一股子氣,沒有這股子氣,就不會有太大的出息!”這是當年南振中在鄭州大學期間趕上國民經(jīng)濟三年困難時期,一位校領(lǐng)導勉勵大家的話,他也將這句話送給大學生。
2013年起擔任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的南振中,當時已是享譽全國的著名學者,但南老依然愿意放下身段、俯首甘為,通過調(diào)查研究,傾聽大學生的心聲,這不能不令人感動。南老師在回信中放棄說教和灌輸,采用語重心長、循循善誘的平等對話方式,堅持設(shè)身處地、換位思考,不回避尖銳問題,更不“好為人師”,他愿意與學生作“探討式交流”,向大學生請教、向年輕人學習,帶領(lǐng)學生一起開啟真正的探尋,探尋那些在初始階段并不存在的答案,也即真正的對話。
有同學在問卷中提出:“當就某一研究方向大量閱讀專業(yè)書籍和文獻時,如何進行資料整合,形成自己的筆記系統(tǒng)?”
由于人的記憶力有限,積累知識主要靠筆記。南老師有3000多本筆記,排列起來占了書房的一面墻。他的筆記是整理過的:封面上寫有“內(nèi)容提要”;“書脊”標明筆記主題及年、月、日;前幾頁是筆記目錄。所有筆記本均以時間為序存放。在數(shù)字化時代,他對原有的紙質(zhì)筆記進行了整理,將每本筆記的目錄輸入電腦,按日保存。每個月的筆記目錄連成一個小型文本文件;每年12個月的筆記目錄連成一個中型文本文件;每10年的筆記目錄連成一個大型文本文件;50年的筆記目錄連成《總目錄索引》。如果需要從紙質(zhì)筆記本中尋找什么資料,只要輸入檢索詞,很快就可以查到這一資料記在哪一年、哪一月、哪一天的筆記本中,從書架上抽出即可。
談到筆記,南老師又講了作家果戈理的故事。果戈理有記筆記的習慣,總愛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傳聞趣事、警句諺語隨手記到筆記本里。有一次,他和一位朋友到飯館吃飯。忽然,一份菜單引起了他的興趣。果戈理拿出筆,往筆記本上抄寫起來。飯菜都上齊了,他還在那里埋頭抄寫。他的朋友一氣之下不辭而別。后來,果戈理在創(chuàng)作一篇小說時就用到了這份昔日的菜單。果戈理說:“一個作家,應(yīng)該像畫家一樣,身上經(jīng)常帶著筆和紙。一位畫家如果虛度了一天,沒有畫成一張畫稿,那很不好。一個作家如果虛度了一天,沒有記下一條思想,一個特點,也很不好?!弊鍪乱幸还勺託?,這段話對大學生同樣適用。
《大學該怎么讀——給大學生的75封回信》在2015年首次出版后,受到廣大讀者的由衷喜愛,有人說這是一本名副其實的大學就讀指南,也有人說這是大學生自我修煉的葵花寶典。如此好書,更有人感嘆“相見恨晚”。2025年4月,在本書出版十周年之際,南老師在原書六輯的基礎(chǔ)上,增加了第七輯,修訂后再版。新書出版,定可為更多讀者答疑解惑。
閱畢掩卷,思緒萬千,依稀可見南老伏案回信的場景,那句“快而不急、忙而不亂、累而不煩”的健心要訣始終在腦海中盤旋,那句“心中別有歡喜事,向上應(yīng)無快活人”的期許啟發(fā)讀者超越世俗的智慧,那句“走出校園不要怕,30年后不要悔”的臨別贈言帶給人勇往直前的力量,一部10萬字的書信對話錄實現(xiàn)了南振中與大學生的心心相印。
書海無涯,此卷為舟,可載萬千讀者共赴思想之岸!
責任編輯:鐘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