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離開家鄉(xiāng)已近40年,每到春暖花開就會想起小時候那段因青黃不接而餓肚子的日子。那時,奶奶總會磨很多炒面,裝到小藥瓶里讓我隨身帶著,餓的時候就吃上幾口,那甜絲絲、香噴噴的味道讓我銘記至今。
我的老家在豫西盧氏南山,那里山多地少,糧食經(jīng)常不夠吃,人們就把玉米、大豆、高梁、荏芡、柿子皮等放在一起炒熟后磨成面,直接用水沖著吃,或者拌進稀飯里吃,味道甜美、爽口。在過去,這種炒面是農(nóng)村人在農(nóng)忙時的快餐,也是小孩的零食,家家戶戶都會備上很多。
秋冬之交,農(nóng)作物已悉數(shù)歸倉,老家的人們便開始采收柿子。放眼望去,紅紅的柿子就像小燈籠一樣掛滿枝頭,村里的男人們負責(zé)摘柿子,婦女們則負責(zé)擇掉柿柄上的短枝。晚飯后,人們坐在昏暗的煤油燈下,有的人家用削刀削去柿子的皮,有的人家則用高級點的“旋車”(老家人用木架做成的紡花車形狀的削柿皮車)削皮。那些削過皮的柿子先用葛條穿成柿串,然后掛在屋檐下或樹上,用來做柿餅,削下的長長的柿子皮曬干后就用來作炒面的輔料。
春節(jié)過后,地里沒有多少農(nóng)活兒,正是做炒面的旺季,人們會選個大好晴天來做這件事。先把玉米、大豆、荏芡、柿子皮晾曬一下,將混合在其中的雜質(zhì)揀干凈,接著把曬干的柿皮揉成短節(jié),然后把食材分別放進鐵鍋里用溫火炒至八成熟,再將所有主輔料一起倒入鍋中,翻炒至完全熟透。最后將這些料放在石磨上磨細,用面籮一遍一遍篩成細面。因為食材都是提前炒熟的,所以籮過的細面粉可以直接食用。
小時候,只要奶奶開始做炒面,我就寸步不離地圍在鍋臺邊,一邊觀看,一邊貪婪地嗅著誘人的香味,偶爾還會趁奶奶不注意抓一把炒玉米?;虺创蠖钩云饋怼D菚r,我和小伙伴們總是互相交換著吃炒面,有的條件好的家庭會在炒的時候放些糖精,那種炒面吃起來甜香無比,我們都搶著吃。
中學(xué)畢業(yè)后我的奶奶去世了,后來我也走出了大山去別的地方拼搏,自此就再也沒有吃過炒面,它逐漸成為埋藏在我心底的美味。有時偶爾在異鄉(xiāng)街頭看到爆爆米花的,我就會情不自禁地想起家鄉(xiāng)的炒面,以及奶奶在灶臺前忙碌的身影,不禁濕了眼眶。
童年的炒面,不僅是一種時代的美食,更是一種情感的寄托。現(xiàn)如今,家鄉(xiāng)人們的日子越來越寬裕,再也不用做炒面了,而我對它的思念卻愈深了。炒面的味道將永遠伴隨著我,成為我生命中最珍貴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