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過后的竹林里泥土松軟,空氣中彌漫著潮濕的氣息。清晨五點,天還未亮?xí)r父親就背著竹簍上了山。他熟練地用鋤頭撥開枯葉,尋找著剛剛破土而出的春筍。這些鮮嫩的筍尖,像一支支等待破土的箭,蘊含著整個春天的生機。
深入竹林腹地,幾株新筍傲然挺立,筍尖上掛著晶瑩的水珠,宛如鑲嵌的珍珠,那層細膩的絨毛在晨光中閃爍著銀色的微光。宋代文學(xué)家黃庭堅曾在《春陰》中如此描繪春筍:“竹筍初生黃犢角,蕨芽已作小兒拳?!背跎拇汗S色澤暗黃,形似小牛之角,透著生命的頑強與活力。父親小心翼翼地用竹刀貼近地面,輕輕割下春筍,斷面瞬間滲出清澈的汁液,帶著竹葉特有的清新香氣。
自古以來,春筍便是江南人家餐桌上的珍饈美味。蘇東坡曾言:“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边@位美食家對竹筍情有獨鐘,還在《東坡志林》中詳細記載了竹筍的烹飪方法。明清時期,江南文人更是將食筍視為風雅之事,李漁在《閑情偶寄》中贊譽竹筍為“蔬食中第一品”。
剛采回的春筍蘊含著山野的靈動與清新。剝?nèi)訉庸S衣,露出如玉般溫潤潔白的筍肉,輕輕一掐,汁水四溢,這份鮮嫩正是春筍最為動人的魅力所在。將筍肉切成薄片,焯水后與臘肉同炒,臘肉的咸香與春筍的鮮甜在鍋中交織、纏綿,香氣四溢,令人垂涎欲滴。
在江南人家的廚房里,烹飪春筍是一門值得考究的學(xué)問。其中最為經(jīng)典的當數(shù)腌篤鮮,這道菜將春筍與咸肉、鮮肉共燉,湯白如奶、咸鮮交織,春筍在肉香的熏陶下依然保持著清脆的口感,每一口都是春天的味道。
油燜春筍則是另一道不容錯過的經(jīng)典之作。將春筍切成滾刀塊兒,入油鍋煸炒,加入醬油、糖調(diào)味,最后收汁成菜,色澤紅亮誘人,筍塊兒脆嫩可口,咸中帶甜,余味悠長。這道菜看似簡單,實則對火候的把握要求極高,要燜得恰到好處,既不可生澀、難嚼,也不可過爛、失形,需保持春筍的脆爽口感。
春筍的吃法豐富多樣,能與各種食材搭配“演繹”出千變?nèi)f化的美味。春筍炒肉絲,清香與肉香交織;春筍燉雞湯,鮮美無比;春筍拌香干,清淡爽口;甚至可以將春筍切絲,與面粉和成糊,煎成香脆的春筍餅。
在江南,春筍不僅是一種食材,更是一種文化的象征。它承載著人們對春天的無限向往、對自然的深深敬畏、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只有春雨滋潤下自然生長的春筍,才擁有那份獨特的山野韻味。父親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采筍要趁早,過了時辰就老了。”這句話不僅揭示了春筍的最佳食用時機,更蘊含著對時令的尊重與敬畏。每一口春筍都是一次與春天的深情對話,一次與歷史的美麗邂逅。在這個快節(jié)奏的時代,能夠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春筍的滋味,何嘗不是一種難得的享受與放松?
春去春又來,竹林中的春筍年年破土而出。它們是大自然賜予江南的珍貴禮物,是連接古今的味覺紐帶。窗外春雨綿綿不絕,竹林在雨中沙沙作響,而桌上的春筍依然散發(fā)著淡淡的清香,那是春天的味道、記憶的味道、永遠不變的鄉(xiāng)愁的味道。品嘗過春筍之后,方知春天的真正韻味。在這個美好的春天里,不妨走進廚房,用一鍋腌篤鮮或一盤油燜春筍留住春天的味道,品味江南的詩意與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