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xiāng)多山,山上的竹子一片連著一片、一棵擠著一棵,一陣風起,綠浪沖天。山腳下也長著一望無際的野竹子,與山上的毛竹相比,它們的個頭和氣勢則遜色不少。對于土生土長的山里人來說,春天的竹筍是大自然最好的饋贈。有人喜歡毛竹筍,我和妻子卻偏愛野竹筍。
妻子身體單薄,平素不愛運動,但每年春風一起、春雨一落、春雷一響,她便格外興奮,早晚都會到山腳下的竹林旁遛一遛、晃一晃、瞧一瞧。說是散步,其實就是刺探“筍”情,想看著野竹筍是否已破土而出。一旦有野筍冒出地面,她便做好挖筍的準備。
野竹筍又稱幼竹,是母竹的粗根孕育出來的。當看到母竹的前后左右冒出細長的竹筍時,妻子就會拽上我去掰竹筍。只見她貓著腰、低著頭,用手分開竹子,一頭鉆進竹林里。
野竹筍的“腰圍”極細,且上細下粗,著一身褐色的“衣服”,可愛得讓人不忍下手。妻子抵擋不住美味的誘惑,只得狠狠心,左右開弓掰起來。不過,她掰竹筍有自己的原則:掰大不掰小,掰密不掰疏。我笨手笨腳的,只能當個搬運工。當一袋又一袋的野竹筍堆積成小山時,妻子得意地說道:“打道回府!”
回到家后,妻子顧不上休息就又忙起來。首先,要剝去野筍的外衣。只見她拿起一把小刀,在野筍衣上輕輕一劃,用手從上到下將野筍的外衣剝掉,露出的筍干潔白無瑕、白中泛青,又嫩又脆,筍香撲面而來。接著,將筍干放在沸水里焯水,以去掉澀味,只剩下筍的鮮香、脆甜,然后放到冷水里冷卻。最后,選一個陽光普照的日子,將竹筍從水中撈起瀝干,攤曬于竹席上,曬到六成干時分袋包裝,放入冰箱冷凍保存。
野筍非常鮮嫩,人們發(fā)明了五花八門的吃法,有豬肉炒野筍、雞肉燜野筍、老鴨燉野筍、魚塊氽筍干、野筍炒豆干、野筍炒韭菜、野筍炒辣椒無論哪一種都是十里聞香,令人過“齒”難忘。我最愛臘肉和筍干的搭配,好像是冬天和春天的邂逅,一口兩個季節(jié),令人口舌生津;也愛野筍和螺螄的配對,好似山水之物的“親戚”走動,一口兩種風味。
每到春天,妻子都熱衷去掰野筍,往往能塞滿冰箱,她還會送一些給親戚和左鄰右舍,讓大家一起品嘗野筍的清香,吃出春天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