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被譽為我國的“國球”,標(biāo)準(zhǔn)乒乓球的直徑為4厘米。根據(jù)球體體積公式,計算得出其體積為3.35×10-5米3。用電子天平測得乒乓球的質(zhì)量為2.7克,可以得出其所受重力約為0.026牛。近期,我開展了系列科學(xué)小實驗,探究使用哪些材料和方法可以讓乒乓球沉底,進而研究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guān)。
鐵珠和水,誰主沉浮
當(dāng)一個物體完全浸沒在液體中時,若所受浮力與重力相等,會懸浮于液體中;若重力小于浮力,物體則會上??;如果重力大于浮力,物體則會下沉,直至沉底,由容器底部提供支持力。
根據(jù)浮力計算公式,假設(shè)將整個乒乓球按入水中完全淹沒,乒乓球受到的浮力F浮=ρ水V排g=1000千克/米 米
牛/千克 =0.328牛。
那么,怎么讓乒乓球沉底呢?我想到的辦法是往乒乓球里灌小鐵珠。
我先算出鐵珠懸浮所需的質(zhì)量 牛 -0.026 牛)÷9.8 牛/千克 =0.0308千克=30.8克。將浮力計算公式稍加轉(zhuǎn)化,物體所受浮力就等于物體排開液體的重力,則懸浮時F浮=G排=G物 ,可得m排=m物。于是,鐵珠和乒乓球的質(zhì)量之和等于排開水的質(zhì)量。所以,m鐵=m排-m球=33.5 克-2.7克 =30.8克。
我用酒精燈將螺絲刀燒熱,再用螺絲刀把乒乓球熔穿一個小孔,用注射器將稱量好的小鐵珠一個一個灌入,最后以雙面膠封口。然后,我將灌有小鐵珠的乒乓球放入水中,只見它開始慢慢下沉,可最后它居然還是回到水面,冒個尖兒,呈漂浮狀。于是,我不斷調(diào)試,慢慢加入小鐵珠。最后,乒乓球終于乖乖地懸浮在水中。經(jīng)過測量,此時總質(zhì)量是33.9克,比預(yù)算的多出0.4克。我想,這可能是因為乒乓球的規(guī)格有出入,直徑略大于4厘米,又或是我忽略了雙面膠的體積,造成了一定的誤差,也可能是由于自來水的密度略大于1000千克/米3。
我繼續(xù)往乒乓球內(nèi)加入小鐵珠,加大質(zhì)量,浮力終究不足以支撐重力。慢慢地,乒乓球沉底了。此時,我還有一個意外發(fā)現(xiàn):往乒乓球里灌滿水,乒乓球也能沉底。
浮力的來源
還有什么辦法能讓乒乓球沉底呢?我想到了廚房洗碗池的塞子,它原本可以漂在水面,可一旦塞到下水口,就浮不起來了。那么,把塞子換成乒乓球會怎么樣呢?
我把礦泉水瓶去掉蓋子,從腰部剪成兩半,上半部倒扣在下半部中,將乒乓球放在瓶口處,然后緩緩倒水。奇跡出現(xiàn)了:乒乓球居然被壓在水底。原來,乒乓球下表面沒有受到向上的壓力,水慢慢從縫隙漏下去,乒乓球接觸瓶口的水時,就瞬間浮了起來。
液體對正方體表面的壓力
以正方體為例,完全浸入液體時,其6個面都受到液體的壓力,并隨著浸入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由于面積相等,又處于同等深度,所以左、右兩個側(cè)面受到水的壓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二力平衡。前、后兩個側(cè)面受到的壓力也是如此。但是,上、下兩個面因為所處的深度不同,受到的壓力也不相等。如圖,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壓力大于上表面受到向下的壓力,這兩個力的差就是液體對正方體的浮力:
理論上來說,只要容器底部和物體下表面密切接觸、不滲水,物體就不會受到浮力。
那么,液體的壓力來自哪里?歸根結(jié)底,還是來自重力。如果液體沒有受到重力,就不會對容器形成壓力,也不會對處于液體中的物體形成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