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四,桃三。
播一粒桃核于潤土,承天地日月風調(diào)雨順,三年之后便可吃到桃子。
記憶中的桃子是我家門前村里大菜園的桃子。方園百十來畝的菜園,十個生產(chǎn)隊一隊十來畝地,各隊自種自收,自行分配到每家每戶。土地平曠,中有高楞間隔,菜分畦而種。夏天,豆角、葫蘆、茄子、辣椒、西紅柿等高低相襯,風一吹,便綠意澎湃。印象最深的是韭菜,一陣微雨過后,蘭草般細長且直挺的葉尖上掛著水珠,亮晶晶的。如能割一把新鮮韭菜,娘給炒一回韭菜雞蛋或是包一頓韭菜豆腐餡餃子,就是無上的美味了。
桃樹、果樹是種在地的南北兩頭的,好像看護神一樣守衛(wèi)著各自隊里的菜蔬。夏果是沙果,沙綿而清甜。秋果是檳果或東北小蘋果,檳果通體深紅,果香濃厚。八月十五前,娘會把分回來的檳果放在漆紅的木堂箱里,果香彌漫整個屋子。哪個孩子淘人,淘得不行了,才打開箱蓋,拿一個解饞。桃子呢,只有夏桃,那種青綠的毛桃。
記得,剛好有一棵桃樹長得高大,幾根桃枝竟探出墻外,惹得我們自開花兒便盼著桃兒長大。那時的桃兒是長不大的,最多雞蛋大的尖嘴毛桃。渾身長滿極為細小的桃毛,毛得厲害,毛得人胳膊、手癢癢。吃前必須先洗掉,有時候先用笤帚掃了,再洗。洗完的水上面漂一層極小的茸毛。桃子一般先不急著咬,先用手從桃腰上用勁兒擠,一擠兩瓣,外青綠內(nèi)白粉,不沾核,放一瓣入口,慢慢吃掉,桃味十足。
如今,想吃桃子是件很容易的事。不分季節(jié)、地域,物聯(lián)網(wǎng)時代,只要你掏腰包,怎么都能買到。不過,我對反季節(jié)的東西還是有點排斥,覺得桃子就應該在夏天吃。這不夏天一到,便開始買桃。一買二買三買,卻怎么也買不回以前的味道。
第一次買的是油桃。在水果攤位上,油桃的光澤是引人注目的,皮膚光潔,纖毛不長,色澤鮮亮。黃處像杏兒,綠處像桃兒,紅處像李子,三合一怎不讓人心動?結果,買回去一吃,硬梆梆的,味道杏不像杏、桃不像桃兒、李不像李,怎一個難吃了得!
第二次買綠桃。通體桃綠,綠如碧玉。桃毛纖纖,桃尖微粉。帶回去洗掉桃毛,用牙一咬,脆是脆了些,味道卻不怎地,甜不足,酸有余。
第三次買粉桃。施足脂粉的桃子整齊地排列在紙箱或擠在筐里,桃大如拳,鮮綠的桃葉一襯,愈加鮮艷動人,似化了濃妝的妖艷女子。受了誘惑,不假思索買回去,結果一吃味道還是欠點兒,甜是甜了一些,還是覺得不好吃。
數(shù)買之后,依然是這個感覺。如今,買個好吃的桃子真難??!其實,又豈止是桃子?水果、蔬菜,模樣愈加動人。一進店,高科技農(nóng)業(yè)時代的果蔬不分季節(jié)、地域,一應俱全??墒?,吃起來,瓜不像瓜,果不像果,是太挑剔嗎,還是別的?時代的車輪不可能倒轉,已回不去從前。既然讓你回去,你愿意嗎?
忽然腦海里跳出劉歡的一首歌:天上有個太陽,地上有個月亮,我不知道,我不知道,哪個更圓,哪個更亮……
選自《美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