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局中,每個人的處境,都遠比局外人看到的復雜。
比如,蜀漢丞相諸葛亮。我們都被《后出師表》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感動。他身負先主劉備托孤之重,僅憑四川一地的兵力、財力,一次次向曹魏發(fā)起進攻,最后身死五丈原。
在這個故事中,諸葛亮的敵人似乎只有一個,就是竊據中原的曹魏。所謂“漢賊不兩立,王業(yè)不偏安”嘛。但是,如果你設身處地地站在諸葛亮的角度去想,事情又沒有那么簡單。
有關國際政治的常識告訴我們,一個國家對外發(fā)動攻擊,既可能是為了獲取外部利益,也可能是為了緩和內部矛盾。
在劉備死后不到四年,諸葛亮就開始第一次北伐,明顯很倉促。為什么呢?讀了饒勝文老師的著作《大漢帝國在巴蜀》,我覺得豁然開朗——因為劉備留給諸葛亮的,是一個內部矛盾重重的蜀漢。
劉備從河北起兵,跟著他的有關羽、張飛、趙云。然后在徐州的時候,又有糜竺、糜芳兄弟加入,就是他的大小舅子。到了荊州,又有諸葛亮、黃忠、魏延等人加入。占據益州之后,又有法正、李嚴這些劉璋舊部加入。但是,劉璋在益州也是外來戶啊,所以還有一大批益州本地的士族。
這么粗粗一算,當時的蜀漢政權內部,至少有河北集團、徐州集團、荊州集團、劉璋集團、“土著”集團,一共是五撥人。另外,還有像馬超這種哪個集團都不算的。所以,蜀漢集團的內部政治結構十分復雜。諸葛亮和李嚴之間、魏延和楊儀之間,都曾有過爭斗。
那么,劉備去世后,諸葛亮作為丞相,怎么才能保證內部的凝聚力?除了北伐,似乎也沒有什么好辦法。國家長期處于對外戰(zhàn)爭的狀態(tài),既能使軍政大權不旁落,還可以對各個集團進行強有力的動員,又能趁機吸收姜維這樣的外部人才,近乎“三贏”。
事實也證明,諸葛亮去世后,蔣琬繼任,對外戰(zhàn)爭少了,對內大赦多了,看起來符合“與民休息”的政治理性,但是結果適得其反。
諸葛亮“用法峻密”“赦不妄下”,蜀人卻如此追思他;蔣琬和費祎在制度上沿襲諸葛成規(guī),社會矛盾卻愈演愈劇。其間的差異,當緣于信念認同上的變化。
諸葛亮主政的靈魂是復興漢室的信念。他以開誠布公、用心平允、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的為政風格,鼓勵吏民“盡忠益時”,將復興漢室的信念變成蜀漢吏民的一種政治認同。正是由于對他信念的認同,所以,他雖然“用法峻密”“赦不妄下”,蜀人卻“畏而愛之”“人懷自厲”。他軍旅屢興,頻頻北伐——這意味著對蜀漢的人力、物力資源的大量動員和征用,蜀人卻勞而不怨。
當認同感漸漸疏離,即使不再大舉出兵,各種“奸巧非一”觸犯網禁的問題還是出現(xiàn)了;只能頻繁用赦,緩解社會矛盾。
讀歷史書的趣味就在于:把我們熟知的那些歷史結果還原到過程中,再來品味它的復雜性。
不知道過程,其實我們也看不懂結果。
如果你讀過瑪格麗特·麥克米倫寫的《締造和平》這本書,你會看見——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巴黎和會,經歷了無數爭吵,最后終于形成了條約文本。雖然列強們都在上面簽了字,但沒有人對這個協(xié)議滿意。因為沒有共識,所以20年后的下一場戰(zhàn)爭此時就已注定。
亨利·威爾遜在日記中寫道:“看來,我們自己都沒先看過,就要直接把條約交給德國人了。我覺得這種事歷史上再也找不出第二樁了?!?/p>
葡萄牙人抱怨說,他們國家沒有得到任何賠償。
中國人反對把中國境內的德國租界交給日本。
意大利代表指出,他的同事可能對他們缺席期間敲定的條款有異議。
然后,讓全體人都感到驚奇的是,福煦元帥要求發(fā)言。他最后一次請求把萊茵河作為德法之間的分界線??肆忻纤笈瓪鉀_沖地質問他,為什么要來這么一出?福煦答道:“這是為了讓我的良心好過點。”
他對《紐約時報》說:“記住,德國人下一次就不會犯錯了。他們會直取法國北部,奪取英吉利海峽上的港口作為基地來進攻英格蘭?!?/p>
20年后,希特勒把這些事分毫不差地做了一遍,幸好那時福煦已經不在世了。
如果你讀過沙希利·浦洛基寫的《雅爾塔》這本書,你會發(fā)現(xiàn)——
在雅爾塔會議上,羅斯福和丘吉爾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親密,相反,他們互相防范得很;你還會發(fā)現(xiàn),斯大林也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強勢,相反,他對客人也殷勤得很。讀懂了這個微妙的格局,也就不難理解在后來的冷戰(zhàn)中,美蘇之間那種既互為對手,又互相成就的關系了。
如果你讀過詩人約翰·多恩那篇著名的布道詞,你會知道——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可以自全。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片,整體的一部分?!?/p>
(摘自《閱讀的方法》)
日本圍棋界名宿木谷實有個小故事。某日,他的兩個弟子下了兩盤棋,各勝一局。弟子甲匯報說:“我今天一勝一負?!钡茏右乙舱f:“我同樣是一勝一負?!蹦竟葘崋柷寰唧w情況后,對乙說:“你不是一勝一負,而是一負一勝?!钡茏右艺f:“反正每人贏一盤,‘一勝一負’和‘一負一勝’有啥區(qū)別?”木谷實嚴厲地指出:“如是單淘汰賽制,負了一局后,就不可能有再勝一局的機會?!?/p>
——范一直《勝負誰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