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成長、業(yè)務增加的關鍵是讓優(yōu)秀人才的密度超過業(yè)務復雜度的增加。怎么增加呢?人才機制主要包括三個要點:一是回報,包含短期回報、長期回報;二是成長,指人才在這個公司能得到成長;三是人才在這個公司,精神上很愉快。除此之外,有效的激勵策略也很重要。
第一,提供最優(yōu)的薪酬制度。
很多公司把人才當成耗損的成本,尤其是比較節(jié)約的CEO經(jīng)常想用低廉的成本找到可用的人才。其實,如果我們和美國比,美國的人力成本特別高。印度、柬埔寨的人力成本低,但是發(fā)展遠不如美國。核心的原因是,美國通過配置優(yōu)秀的人才獲得了更好的回報,所以關鍵不是看成本,而是看回報和產出。
公司要配置好的生產要素,達到最高的ROI(投資回報率),并且給每個人提供好的ROI,所以公司的核心競爭是ROI的水平而不是成本水平。只要ROI好,薪酬越多,說明回報越好。這和投資是一個道理。
第二,回報要保持足夠高的“天花板”,任何時候都能吸引創(chuàng)造超級價值的頂級人才加入。
這一兩年我在面試時,常聽到候選人說,今日頭條已經(jīng)發(fā)展得比較久了,他們錯過了最好的加入時機。這個想法不一定對。
一般早期公司都使用期權制度,給工程師很高比例的期權,但是后期肯定給不出高的相對比例,因為人多了。不過,期權不是最關鍵的,期權無非是你有可能獲得超額的回報,有可能實現(xiàn)財務自由。核心是公司有沒有給人才提供超額回報。所以,我們認為重點要把激勵放到提高年終獎的比例上,希望非常突出的人有機會能夠拿到100個月的年終獎。我們要讓他知道,任何時候加入今日頭條,回報都非常高。
前置的股票期權獎勵的不是員工的業(yè)務能力,是獎勵他們的投資能力。一個人的回報基本上取決于他在什么時候加入什么公司,要現(xiàn)金多還是要股票多。如果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我其實希望把更多的激勵放到事后,把更多的激勵換成與個人貢獻相關而不是與投資眼光相關。
第三,公平理性地按照崗位級別和績效評估確定薪酬。
薪酬和表現(xiàn)相比,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各種形式的溢價,如熟人溢價、新人溢價、資歷溢價等。所以,今日頭條內部按崗位級別定月薪,崗位級別代表他在這個專業(yè)領域的穩(wěn)定產出。HR會根據(jù)崗位級別綜合當前這個階段的供求關系、競爭激烈程度給出薪資。
CEO同時也應該是優(yōu)秀的HR。如果把公司當作一個產品,主要有三種輸入:資金輸入、信息輸入、人才輸入。公司的產出是利潤、服務、產品。在輸入跟輸出之間,輸入質量以及對輸入的配置是至關重要的。資金、人才是否有效使用體現(xiàn)在管理上。輸入和管理決定輸出,在公司業(yè)務方向確定后,輸入中最重要的是考慮人才的輸入,因為人才決定公司的發(fā)展前景。
(摘自《風流一代·青商》)
什么是事業(yè)?事業(yè)是自己喜歡做的事,同時又具有社會的、時代的價值。什么叫職業(yè)?職業(yè)就是一份養(yǎng)家糊口的工作。
如何去找到自己的事業(yè)?這方面有很生動的例子:英國有位肖恩先生,他最喜歡的事,是到處搜購舊書,開了一個名叫“書店”的二手書店。這書店開在偏遠海岸,卻吸引了很多人前來尋找珍愛的書,竟然帶火了書店所在的小鎮(zhèn),每年都熱熱鬧鬧舉辦圖書節(jié)。肖恩先生還寫了好幾本“書店故事”,登上銷售熱榜。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年輕人要努力擁有自己的事業(yè),這才是真正的生活。當然,年輕人赤手空拳,剛進入社會,很難一步到位去找到自己的事業(yè),往往都是先工作,在工作中逐漸體會自己熱愛什么,然后在不斷的嘗試中摸索到自己應該做的事。
——梁永安《打破有職業(yè)無事業(yè),以發(fā)展競爭創(chuàng)造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