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上小學時,老師常常引用詩句“一寸光陰一寸金”來激勵同學們珍惜時光,發(fā)奮學習。后來探知出處,才知道這句詩出自唐代詩人王貞白的《白鹿洞》:“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庇纱?,記憶里深埋下白鹿洞三個字。
有一年夏天,我與友人從廬山下來,心心念念要“順路”去探訪一下位于廬山五老峰南麓的白鹿洞書院。一則緣于我對古代書院的偏好,二則白鹿洞書院的名氣之大,令人向往。白鹿洞書院素有“天下書院之首,海內書院第一”的美譽,著實吸引我。
汽車從高速公路下來,路標不甚明顯,路況也較一般。這樣行駛了幾公里,汽車一拐,眼前一亮,只見側前方依山傍水順勢鋪展開一片建筑,白鹿洞書院到了。
白鹿洞書院門臉不大,素雅、質樸。進得書院,方知規(guī)模不小,據說占地面積達一萬三千多平方米。整個建筑群依山勢而起,由先賢書院、禮圣殿、白鹿洞書院、紫陽書院、延賓館等五組建筑群落平行布局,既渾然一體,又各具特色。
這就是白鹿洞書院了,這么美,這么靜,古樸厚重的氣息撲面而來,仿佛聽得到白鹿呦呦,鳴于幽澗,一時間竟忘記了時空,也忘記了自我。置身其中,我為雄渾端莊的建筑和匠人的精巧構思、精美做工而驚嘆;也為書院鼎盛時有五百多名學子,煊赫一時,而今卻鮮有游人光顧而驚訝。
千百年來,御書閣前那株大儒朱熹手植的丹桂,花開花謝依舊如常。片片花瓣隨風飄落,如同字字蠅頭小楷,一瓣一片、一筆一畫地記下“陵谷經幾遷,此地依然為砥柱”的句子。
是啊,戰(zhàn)火焚毀了土木建筑,但偉大的思想卻一代代人薪火相傳、源遠流長。
白鹿洞書院,追本溯源,唐人李渤曾在此隱居讀書,時有白鹿相伴,人稱“白鹿先生”?!岸础保湍戏降乩砦恢枚?,多代指山谷間一方平地,因山峰環(huán)抱、俯瞰似洞而得名。至宋,朱熹在此為官,“觀其四面山水,清邃環(huán)合,無市井之喧,有泉石之勝,真群居講學,遁跡著書之所”,故竭力倡導,重建書院。朱熹自任白鹿洞洞主,制定白鹿洞書院校規(guī),登臺授課,答疑解惑。又因請得象山書院大儒陸九淵來此講學,開創(chuàng)書院“講會”制度,座無虛席,盛極一時。白鹿洞書院的學子們在經史子集中汲取營養(yǎng),在師友扶持中成長進步,深研“格致誠正”,尋求真諦,錨定“修齊治平”,建功立業(yè)。古往今來,白鹿洞書院培養(yǎng)出眾多杰出人物,有南唐狀元、著名學者伍喬,有南宋著名政治家江萬里,有抗元戰(zhàn)爭中功勛卓著的軍事家余玠,有《天工開物》的作者、明代科學家宋應星,還有清朝著名學者戴衢亨,真是不勝枚舉。時至今日,朱熹提倡的“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的讀書方法,仍舊耐用、實用、好用。朱熹親自制定的《白鹿洞書院揭示》,影響著后世幾百年,“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樣的治學理念不正是我們所呼吁的“素質教育”嗎?
我在白鹿洞書院偶遇一家人,孩子剛上高中,慕名而來。和家長隨意聊了幾句,感受得到這位家長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崇尚,以及對孩子學業(yè)進步的深深期許。說老實話,我十分贊許這位家長的做法,孩子在青少年時期,如果條件允許,應多去古代書院、大學校園和博物館走走、看看、坐坐,親身感受文化的浸潤和力量。我也算從事教育工作的,之前做了九年職業(yè)教育和企業(yè)培訓,業(yè)余時間還兼任著十多所高校的教授和學生職業(yè)發(fā)展導師,每每與學生們或新員工互動交流,我都會建議他們更多地了解一些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更多地去看看古代書院或博物館。
白鹿洞書院在朱子祠的東廂設有碑廊,至今仍保存著百余塊古碑,引人入勝。其中,落款為紫霞真人書的《游白鹿洞歌》碑刻最為珍貴,堪稱鎮(zhèn)洞之寶。歡喜之余,我旁若無人地大聲讀出來:
何年白鹿洞?正傍五老峰。
五老去天不盈尺,俯窺人世煙云重。
我欲攬秀色,--青芙蓉。
舉手石扇開半掩,綠鬟玉女如相逢。
風雷隱隱萬壑瀉,憑崖倚樹聞清鐘。
洞門之外百丈松,千株盡化炎蒼龍。
駕蒼龍,騎白鹿,泉堪飲,芝可服。
何人肯入空山宿?空山空山即我屋,一卷黃庭石上讀。
詩文華美大氣,運筆龍飛鳳舞,白鹿洞的幽美之境和作者的超脫之情躍然碑石之上,展示了高超的文學修養(yǎng)和深厚的書法功底。由此卻引出一段神奇?zhèn)髡f,紫霞真人究竟何許人也?讓史學家和文學家爭論不休、難下結論。
雖然也有學者提出了紫霞真人即是明代狀元羅洪先,但終未定論。時至今日,《游白鹿洞歌》依然披著神秘的面紗,如同《蒙娜麗莎》之謎一樣,留給后人更多的探索動力和遐想空間。
出欞星門,貫道溪一路歡歌,石板路曲徑通幽。放眼遠眺,泉石可人,青山傍屋,綠樹盈門。西北向不遠,有一座掩映在綠蔭叢中的石拱橋,這便是枕流橋。很難想象,這座枕流橋才是從前進出書院的正道??磥?,我們今天是走了“后門”啊。枕流橋,是因橋下溪中一塊刻著“枕流”二字的臥石而得名,因電影《廬山戀》在此拍攝的鏡頭而揚名。站在苔痕斑駁的橋上,憶起電影中那些唯美的畫面,在橋上揮手問候的“張瑜”與坐在枕流石上讀書的“郭凱敏”的一次純情邂逅。
來到白鹿洞書院,一定要來“枕流石”上坐一坐?!罢砹鳌倍挚墒谴笥衼眍^,它出自“枕流漱石”,一個很有意思的成語典故。
南朝宋時期的劉義慶主編過一部《世說新語》,里邊講到這樣一個故事:孫子荊年少時想做隱士,他對朋友王武子說“當枕石漱流”,不小心口誤,說成了“枕流漱石”。王武子問道:“流可枕,石可漱乎?”孫子荊就勢辯解說:“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礪其齒?!比绱私忉?,符合人物特性,倒也說得通。
來到這里,嬉戲的,模仿一下電影中的經典;深刻的,找尋一下先賢大儒當年在此“傍百年樹,讀萬卷書”的感受,“枕流洗耳,漱石礪齒”的境界。
下得橋來,水清且淺,水流很急,邁上“枕流石”只需三兩步。盤膝端坐石上,瞇起雙眼,透過樹影婆娑的點點陽光在水面上歡快跳躍,溪流潺潺,雀鳥啾鳴,不由自主地全身心融入這山水之中,靜靜地進入“無妄”狀態(tài)?,F(xiàn)在想想,朱熹題禮圣殿的那副楹聯(lián)寫得多好:鹿豕與游,物我相忘之地;峰泉交映,知仁獨得之天。
是啊,宦海沉浮,商場搏殺,人生的某些時刻,不應該找一處平靜的港灣,尋求一次短暫的休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