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魯迅的作品,小說無疑是重中之重。魯迅之所以能成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第一人,不單是因為《狂人日記》《阿Q正傳》《祝?!返仍谏鐣袭a(chǎn)生了深廣影響,還值得關(guān)注的是,魯迅的筆觸很擅長切入動物世界里的某些小可愛,能把許多幼小羸弱的小動物寫得繪聲繪色,從而構(gòu)成了魯迅文學百花園里又一道妙趣橫生的風景。
《吶喊》里的《兔和貓》就是一例。這篇小說,魯迅獨辟蹊徑,文本上具有一種顛覆性的敘事策略。明明是小說,可讀起來處處像散文,所以有人質(zhì)疑《兔和貓》是不是故意把小說寫成了散文。為此,我也細讀了幾遍《兔和貓》,感覺寫實的逼真性與現(xiàn)場感似乎解構(gòu)了小說的虛構(gòu)性。你真的完全可以把《兔和貓》當作散文讀,文中還出現(xiàn)了這樣解構(gòu)小說文本的對話:
假使造物也可以責備,那么,我以為他實在將生命造得太濫,毀得太濫了。
嗥的一聲,又是兩條貓在窗外打起架來。
“迅兒!你又在那里打貓了?”
“不,他們自己咬。他那里會給我打呢?!?/p>
我的母親是素來很不以我的虐待貓為然的,現(xiàn)在大約疑心我要替小兔抱不平,下什么辣手,便起來探問了。而我在全家的口碑上,卻的確算一個貓敵。我曾經(jīng)害過貓,平時也常打貓,尤其是在他們配合的時候。但我之所以打的原因并非因為他們配合,是因為他們?nèi)?,嚷到使我睡不著,我以為配合是不必這樣大嚷而特嚷的。
這個對話里,出現(xiàn)了“迅兒!你又在那里打貓了?”,“迅兒”是誰?如果真實的魯迅本人出現(xiàn)在了小說文本里,那這一定是散文而不是小說,因為這不符合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語境,這種先鋒筆法是八十年代國內(nèi)先鋒小說盛行時馬原的小說文本實驗,如果“迅兒”僅僅是個符號,也就不必追究了。生活中,魯迅母親喊他“迅兒”,習以為常??蛇@里是寫小說,母親喊“迅兒”出現(xiàn)在小說文本里,就是要顛覆小說的虛構(gòu)性,就是要向讀者強調(diào)寫實性,文體抑或文本已經(jīng)變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兔和貓》是真實的,真實似乎高于一切,又或,它們就是人的世界的一個折射。后人也有所不解,《兔和貓》和另一篇《鴨的喜劇》何以被魯迅一并編入小說集《吶喊》里?其基調(diào)、風格與《吶喊》的主題并不協(xié)調(diào),更談不上相匹配,出現(xiàn)文本質(zhì)疑也在所難免。
細讀文本,就不難看出,魯迅的這篇《兔和貓》既是最冷僻的小說,也是最有趣味的小說。我們不妨把小說中的人、寵物及故事情節(jié)加以梳理、突出、分析,去深入地探索作者的創(chuàng)作旨趣及其意圖,就不難發(fā)現(xiàn)魯迅對弱小者的同情與憐惜,對強勢者的憎恨與無聲的批判。在文中,作者通過悉心而溫潤的筆觸,讓讀者在不經(jīng)意中領(lǐng)悟到小說的寓意。小說中“迅兒”對三太太、兔、鴉鵲和貓的觀察與趣味描述,也投合了許多小讀者的審美情趣。作者以悠閑的筆觸表達了對以上人和物的認知與好惡判斷,也飽含人文情懷,合情合理:三太太是善良的,兔是有趣可愛的,鴉鵲是弱者,貓是需要我們警惕的。
許多中學語文老師給出的分析都是大同小異,正如錢理群所說:“你能從這些文字的背后,看到那個站在孩子們中間,以欣賞的眼光默默地觀察小兔子、小小兔子,還有這些孩子的魯迅嗎?你能感受到此時此刻的魯迅內(nèi)心的溫暖與柔和嗎?”有人不禁想問:“這里有吶喊嗎?”只有最了解魯迅人性中最柔軟一面的人,才有可能給出知心知肺的答案。無疑,一觸及這些幼雛,魯迅的筆端就會流瀉出無盡的柔情與暖意。
《吶喊》里還有另一篇寫動物的小說《鴨的喜劇》。如果把《鴨的喜劇》和《兔和貓》加以比較分析,我們可以肯定,魯迅對小狗等幼雛是何等的關(guān)愛,可以感受到魯迅所倡導的“生命之愛”是一種無私的“以幼者為本位”的愛。錢理群在談到這篇小說時說:“由此而形成了魯迅作品的基本母題:‘愛’——對每一個生命個體的關(guān)愛;‘死’——生命無辜的毀滅;以及‘反抗’——對來自一切方面的對生命的奴役、殘害的絕望的抗爭?!?/p>
顯然,錢理群把《兔和貓》和《鴨的喜劇》的主題及意義放大了,《兔和貓》和《鴨的喜劇》不是吶喊的吶喊,不是批判的批判,“兔”和“鴨”們固然是渺小的,可彰顯了魯迅“愛”的所在,為極其弱小的力量鼓與呼,反抗奴役,與絕望抗爭。
獨具慧眼的讀者,從表現(xiàn)“動物幼雛”的冷僻小說入手欣賞分析《兔和貓》和《鴨的喜劇》,往往能知微見著,揭示其意義所在??梢?,欣賞魯迅小說尤其《兔和貓》和《鴨的喜劇》之類的作品,要鐘情于小說文本本身,陶醉于具體的故事情節(jié),并突破魯迅研究中形成的某些思維定勢,繞過某些主流話語對小說文本的干擾,杜絕小說文本自身的故事與意義被小說之外的滾滾洪流所淹沒,如此,我們才能找到魯迅小說真正的“北”,也就是魯迅小說深層次結(jié)構(gòu)里愛的所在。
欣賞魯迅小說,我們要學會主體感悟與理性思辨并舉,也更自覺不自覺地強調(diào)實事求是原則,不浮躁,不粉飾,不矯情,否則,就難以真正沉潛到魯迅作品的深水區(qū)去打撈那些知微見著的“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