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擰”這一基礎性極強的舞蹈動作,在我國漢代民間舞蹈當中占有重要位置,它在增強漢代民間舞蹈對上半身部分訓練的同時,為上半身舞蹈動作的變化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與此同時,這一動作還豐富了漢代民間舞蹈自身的表現(xiàn)力與張力。文章將漢代民間舞蹈《踏歌》中腰部動作“擰”的動作作為研究主體,對其特點進行展開分析,從“旋擰”“橫擰”“大掖步”三個方面分析漢代民間舞蹈《踏歌》中腰部動作“擰”的風格特點。在此基礎上,從有效地傳達情感、強化舞蹈的氣勢、營造獨特的美感三個方面論述漢代民間舞蹈《踏歌》中腰部動作“擰”的作用。通過本文的分析,舞者能夠更好地理解漢代民間舞蹈中腰部動作“擰”的特點,并在實踐表演中將其更好地詮釋出來。
[關鍵詞]漢代民間舞蹈;《踏歌》;腰部動作;“擰”
在對“擰”這一舞蹈動作進行研究時,可以清晰地看出,在整個舞蹈動作形成的過程中,它不僅保留了符合舞蹈要求的部分,同時還積極吸收了其他藝術形式當中可以借鑒的部分,形成了中國傳統(tǒng)舞蹈的獨特魅力。作為中國傳統(tǒng)民間舞蹈的基礎組成部分之一,“擰”在一定程度上向人們展示出了中國舞蹈深厚的文化底蘊。本文主要將漢代民間舞蹈《踏歌》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其中“擰”的舞蹈動作,進一步達到了解漢代舞蹈藝術特征的目的。同時,在分析的過程當中,也可以探尋漢代其他舞蹈的特征,并在了解的基礎上達到提高自身舞蹈能力的目的。
一、漢代民間舞蹈腰部動作“擰”的概述
(一)漢代民間舞蹈的風格特點
漢代民間舞蹈的風格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分別是“舞袖”“舞腰”“舞足”?!拔栊洹笔菨h代民間舞蹈中常見的舞姿,以長袖作舞。長袖作為舞者手臂的延長,在頭頂和身體側面形成不同的曲線,展現(xiàn)舞姿的曼妙和優(yōu)美?!拔柩痹跐h代民間舞蹈中比較突出,以腰為中心,舞者靈活轉動腰部,實現(xiàn)上身與下肢的不同表現(xiàn)。同時,舞者還可以運用前俯后仰、左折右傾的舞姿來增強舞姿的曲線之美。在這一過程中,“擰”作為重要的舞蹈元素,貫穿舞者動作的始末,使舞者的舞姿得以更加優(yōu)美的呈現(xiàn)?!拔枳恪痹跐h代民間舞蹈中主要以踏盤、踏鼓的舞姿形式來表現(xiàn),舞者需要靈活敏銳,運用“浮騰”“縱”等舞姿來展現(xiàn)“舞足”的美感。
(二)“擰”的內涵
在下半身固定的情況下,上半身完成旋扭的動作被稱為“擰”。在我國的許多傳統(tǒng)民間舞蹈當中,都可以發(fā)現(xiàn)這一動作。如果從人體解剖學的角度進行分析,“擰”這一舞蹈動作需要舞者充分地利用背部肌肉和腹部肌肉,這一舞蹈動作可以幫助舞者更好地鍛煉自己的肌肉協(xié)調能力,同時進一步增強上半身的訓練。作為所有舞蹈動作當中的基礎動作,“擰”包括很多展現(xiàn)形式,如單一擰、復合擰等。“擰”這一基本的舞蹈動作在體現(xiàn)中華文化傳承的過程中,也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三)“擰”的技法
在舞蹈的構成中,有四個最為基礎的部分,即“擰、傾、圓、曲”[2]。其中,“擰”展現(xiàn)的是方法,“圓”展現(xiàn)的是舞者自身的身體線條,“傾”展現(xiàn)的是舞者的身體體態(tài)走向,“曲”展現(xiàn)的是舞者的整體狀態(tài)。而在這四個部分中,最為基礎的當屬“擰”,它不僅是中國民間舞蹈的一個基本運動方法,同時也是其他三個部分的構成前提?!皵Q”與其他三個部分的舞蹈動作進行結合之后,會生成全新的動作,包括姿態(tài)斜腰、俯身射燕、大射燕等。這些全新的動作其實都是在保持下半身不動的基礎上,對上半身的動作進行調整而表現(xiàn)出來的。在以“擰”為基礎進行展開的舞蹈動作當中,有一個基礎的動作叫作“子午相”。在對這一舞蹈動作進行展示時,其實是舞者以丁字步的形式站立,同時保持身體各個部位朝著不同的方向,進一步產(chǎn)生一種身形交錯的感覺,并以此為基礎,形成了“擰”的舞姿。與此同時,舞者應該更好地掌控自己身體肌肉的各個部位,以此使整個舞蹈呈現(xiàn)出一種明顯上升的感覺。
(四)“擰”的特點
1.注重后背的推力
作為中國古典舞當中最為典型的一部分,“擰”這一舞蹈動作要符合國民的審美觀念。為了能夠更好地展現(xiàn)出舞者自身的姿態(tài),那就需要在進行展示時,保持后背發(fā)力,在放松的同時,仍然保持著直立的姿態(tài)。為了能夠更好地將這一舞蹈動作呈現(xiàn)給觀眾,舞者需要通過背部肌肉的運動來帶動全身肌肉的運動。
2.上下身呈現(xiàn)相反的姿態(tài)
“擰”這一舞蹈動作其實是從中國傳統(tǒng)民間舞蹈中分離出來的。在整個展示的過程當中,舞者的上半身與下半身呈現(xiàn)相反的姿態(tài),展現(xiàn)上半身離開下半身停留或與之相反的形式。
3.以“腰”為核心
“腰”是漢代民間舞蹈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元素,通過以“腰”為核心展開訓練,進而表現(xiàn)身韻?!皵Q”圍繞腰而形成的舞動,自然也承襲了這一特點,關鍵在于掌握腰部的律動和運動軌跡。
綜上所述,“擰”的舞姿與漢代有著較為密切的關系,一些主要動作的特點仍能從漢代民間舞蹈中窺見其影子,傳承了漢代民間舞蹈形神兼?zhèn)?、意境十足的審美特點。因此,在充分分析了“擰”的動作特點之后,需要將其融會貫通地運用到舞蹈表演當中,使其成為一種舞蹈表達的手段,這樣可以更好地傳達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美化舞蹈動作,增加藝術觀賞價值。尊重“從反面做起”的舞蹈運動理論,將“擰”這一元素合理地融入舞蹈表演中,可以完美地展現(xiàn)漢代民間舞蹈的舞姿之美。
二、漢代民間舞蹈《踏歌》中腰部動作“擰”的風格特點
(一) “旋擰”的盤旋之美
盤旋之美是“擰”的主要特點之一,該動作通過身體的不斷扭轉和變化,以達到持續(xù)改變體態(tài)幅度和運動軌跡的目的,實現(xiàn)以靜制動的效果。在漢代民間舞蹈《踏歌》中,舞者身體的運用軌跡,形成了一種“旋擰”的體態(tài),這種盤旋之美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盤旋軌跡,上下肢的運動幅度和差異性都得到了比較顯著的擴大和展現(xiàn),形成了繞云而生、交錯盤旋的視覺畫面[3]
(二)“橫擰”的勁道之美
在橫向動勢方面,“擰”依靠自身的特點和不斷的創(chuàng)造,開創(chuàng)了一系列新的獨特舞姿,如擰身吸腿轉、斜探海轉、大掖步轉等。在漢代民間舞蹈《踏歌》中,舞者在“擰”的動作上,進行了“橫擰”的調整與突破,讓“擰”的表現(xiàn)更具勁道之美[4]。
首先,在漢代民間舞蹈《踏歌》中,橫擰的動作依然離不開腰。舞者以腰為中心進行運動,并且使上身和下身的力量和方向相反,舞者的身體形態(tài)具有美感。在此基礎上,舞者呈現(xiàn)推背拔腰的形態(tài),并在視覺上產(chǎn)生橫向運動。其次,在橫擰的整體結構中,“兩軸、三面”是兩個基本要素。“兩軸”代表的是頸部和腰部,“三面”代表的是頭部、胸部和腰部。在漢代民間舞蹈《踏歌》中,舞者通過“兩軸”的橫向擰動,使這幾個部位相互交錯,形成力量和方向感,并從不同的角度呈現(xiàn)出舞者動作造型的美感,這就是橫擰典型的舞姿特征。橫擰表現(xiàn)出勁道的特征,這一形式頗具力量感與魅力[5]。例如,擰身吸腿轉中的順風旗動作就是橫擰的主要舞姿動作。舞者采用上步蹲和抹手橫擰的舞姿進行旋轉,達到擰身吸腿轉中的順風旗動作效果。在漢代民間舞蹈《踏歌》中,橫擰讓舞蹈更具表現(xiàn)力,舞者在表演中通常以腰為軸進行擰轉,搭配不同角度的橫擰、各種擰法的配合、不同的勁道的運用,突出了橫擰的生命張力,讓舞蹈表演更加生動形象并具有力量感。
(三)“大掖步”的靜態(tài)之美
在漢代民間舞蹈《踏歌》中,最為特別的舞姿就是“靜中有動”,主要靠舞者“擰”的坤勁來體現(xiàn)。在漢代民間舞蹈《踏歌》中,舞者的坤勁貫穿動作的整個過程,尤其體現(xiàn)在舞蹈的最后部分,在舞者動作結束時的勁力上,“擰”的作用也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6]
在漢代民間舞蹈《踏歌》中,舞者的大掖步以橫擰發(fā)力,形成“走上身,留下身”的動勢,同時配合上肢的動作,呈現(xiàn)靜中有動的靜態(tài)之美。在舞蹈的高潮部分,舞者身體部分的延伸以及向相反方向發(fā)力產(chǎn)生的對抗,從而形成擰傾之勢,使整部作品形成了靜態(tài)失衡之感。漢代民間舞蹈《踏歌》中出現(xiàn)許多擰腰出跨、前俯后仰的舞姿動作,舞者以踏足為主,整部舞蹈作品中的動作“流”“頓”結合、“動”“靜”相宜,增強了視覺上的對比與變化,情景交融,如詩如畫。由此可見,這種交錯之美傳達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中國文化涵養(yǎng)。
三、漢代民間舞蹈《踏歌》中腰部動作“擰”的作用
(一)有效地傳達情感
“擰”除了能夠表現(xiàn)優(yōu)美的舞姿,還能夠有效地傳達舞蹈情感,舞者通過舞蹈動作表演來詮釋人物的情感。一方面,漢代民間舞蹈可以展現(xiàn)舞者柔美的體態(tài);另一方面,舞者通過優(yōu)美的體態(tài)將含蓄內斂的個性融入其中,并伴隨舞蹈輕柔的音樂,形成了一幅婉約俏麗的舞蹈畫面,展現(xiàn)了舞蹈主題的情感與意境。例如,在漢代民間舞蹈《踏歌》中,舞蹈的節(jié)奏緩慢輕柔,舞者的動作細膩柔美,氣息十分輕緩,塑造了靈動的少女形象,描繪了其熱愛生活并對美好生活的憧憬之情。
(二)強化舞蹈的氣勢
“擰”能夠強化舞蹈的氣勢,使舞者的動作更富有力量。在漢代民間舞蹈《踏歌》中,舞者做一個翻身的動作,通常會巧妙地利用“擰”來實現(xiàn),具體表現(xiàn)為先做一個“擰”的動作,接著再借用“擰”的余力順勢抬腿,做旁腿動作,并在腳到達最高點時帶動盆骨,進而帶動整個身體,最后完成探海翻身動作,將“擰”的力量轉化為翻身的動力。此動作對舞者的要求也極高,在“擰”之前,舞者需要上前一步,在雙手晃動的同時腿部用力。舞者擰腰后,上半身進行“”的動作,而腿部向上運動,二者向對立方向延伸。到達極限之后,上身和下身完成交錯,進而完成整個探海翻身動作,通過“擰”來強化整個氣勢[8]。
(三)營造獨特的美感
“擰”能使舞者營造獨特的美感,并且這種美感有助于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在漢代民間舞中,“擰”發(fā)揮了兩個沖突的力量,并使這兩個沖突達到一種相對平衡,進而展現(xiàn)出舞蹈的“沖突”審美屬性。例如,在漢代民間舞蹈《踏歌》中,舞者利用“擰”的動作,賦予了人物曼妙的身姿,進而使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飽滿。一方面,舞者隨著手部的擺動向前聳肩;另一方面,腿部在跨的作用下固定不動,動靜結合,在舞蹈動作中不斷尋求二者的平衡。因此,“擰”的動作可以給予舞者獨特的美感,增加了畫面的表現(xiàn)力[9]
四、結語
“擰”是漢代民間舞蹈中特有的一個動作,在歷史文化的演變中,其獨特的韻味一直得以保留并得到發(fā)展。在“擰”的動作中,身體在運動的失衡中尋找相對平衡,以達到動靜結合的效果,形成獨特的審美意蘊。不可否認,“擰”深受我國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影響,但其獨特的審美要求對當下的舞蹈也具有深遠的影響。本文通過研究舞蹈動作“擰”的特點,探究漢代民間舞蹈《踏歌》的獨特韻味,以期讓漢代民間舞蹈的精華得到更多的關注與傳承,發(fā)揚壯大漢代民間舞蹈“擰”的文化。
【參考文獻】
[1]孫祖綏.“擰”:中國古典舞動態(tài)美的支柱[J],民族藝術研究,1989(02):24-27.
[2]劉永紅.“開、繃、直、立”與“擰、傾、曲、圓”:中西方傳統(tǒng)舞蹈形態(tài)及文化精神的差異[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2(05):85-87.
[3]張媛.試論漢代舞蹈的審美特征[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5(01):17-22.
[4]曾焊.漢代舞蹈文化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3.
[5]施萌.擰:中國古典舞運動之法[J]大眾文藝,2015(14):142-143.
[6]王元翠.漢代舞蹈的歷史傳承及審美特點[J].大眾文藝,2016(20):173.
[7]王元翠,漢代舞蹈在徐州民間中的形態(tài)研究[J],藝術評鑒,2016(13):48-49,132.
[8]歐陽明月.淺析漢代舞蹈中“翹袖折腰”舞姿的形態(tài)特征[J].藝術評鑒,2019(06):65-67.
[9]陳安安.“擰、傾、圓、曲”:中國古典舞的形態(tài)之美[J].大眾文藝,2019(14):149-150.